厦E20周年 | 厦门大学EMBA学员满意度连续16年第一是怎么实现的(4)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22-05-27 10:44 浏览量: 3028

【题记】“青春厦E·南方之强”,2022年是厦门大学EMBA创办20周年,为致敬管理的力量,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举行系列活动。

应用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提升学生满意度的探索与实践》之Part4“缩小服务营销传播差距”。全文发表于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MBA三十周年成果案例集》。

服务营销传播与顾客感知服务之间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除了在厦门机场、《厦门航空》会投放一些告知性广告外,厦门大学EMBA几乎没有做任何其它的外部营销宣传广告。不过,厦门大学EMBA还是基于对学生和教育服务的了解,做了一些缩小服务营销传播的工作。

1

通过学前教育管理学生期望

学习是无法通过单方面的付出就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参加EMBA项目的学生,是平均年龄在40左右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个群体,一方面在工作中位置高、任务重、事情多,另一方面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和生活。所以,工作、生活对学习的负面侵入是难免的。为了尽量降低学生个人的经验、需要对服务感知质量的负面影响,厦门大学EMBA给每个班级的第一课,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中两个环节:开学书包与教学管理制度宣讲是让学生恰当地扮演他们的角色,尽量避免学生忘记自己学生身份及其应有的投入不足而带来的失望。

图8所示,学员在打开开学书包的刹那,看到的是“打开,发现新世界;放下,收获书墨香”,听到的是“空杯心态”典故与放下自己身份、谦逊接纳的叮咛,视觉与听觉齐发力,让这些高层管理人员明白、认同自己在厦大的身份是:学生。

图 9:厦门大学EMBA的开学书包

教学管理制度的宣讲,也是是学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图9所示)。厦门大学EMBA教学总监就学制时长、学习方式、课堂管理、考勤纪律等教学管理及“收到通知请回复”等学生礼仪进行宣讲。

图 10:厦门大学EMBA教学总监宣讲教学管理制度

2

通过学生反馈文评和数评强化学生期望

教育服务是一种行为过程,其无形性带来的抽象性、不可搜索、难以理解往往会让事先没有体验、感受过的学生会有认知失控、茫然和懵圈。如何应对这种无形性对服务质量的负面影响?厦门大学EMBA开展的一课一评、一年一度、一班一回望的定性访谈和定量调查,一周一例会、一年一总结的良性充足内部沟通,积累了海量的学生反馈数据。

这些数据、特别是定性反馈(文评),是厦门大学EMBA用来应对服务无形性的传播素材。比如,基于文评所绘制的教授印象词云图,让学生对在学前对教授有个生动直观的了解(如图10所示);基于对学生文评,把教授风格故事化,用趣味性来降低认知失控(如图11所示)。

图 11:厦门大学学生文评教授词云图

图 12:教授风格故事&视觉化

3

通过合理收费引导学生期望

学费,一方面是学生为了获得教育服务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另一方面学费也有具有传递排他性、形象性、质量的信息。对于事先无法感知的教育服务来说,高学费往往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期望,这种高学费带来的高期望如果没有现实的服务交付,与社会对教育本身公益性的普遍认知相悖的话,服务质量差距不仅大,而且还可能因这两方面因素的交乘作用下被放大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对学员满意产生巨大的反噬。

厦门大学EMBA主任李常青说:“如果一味追求利益,凭借厦门大学EMBA的品牌和市场效应,的确可以提高学费,但我们还是要考虑教育的服务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因为这是教育,不是商品买卖。”对比2020年59个EMBA项目,EMBA学费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最高学费为87万,最低学费只有12万。厦门大学EMBA的学费36.8万,从绝对值来说,不高也不低。这样的定价,不会让来学习的EMBA学生产生排他性、展示自我经济实力的形象价值,但与教育初心一致,再加上厦门大学EMBA在保证服务质量方面的努力,学生的总体获得感非常强。“茶叶蛋的学费,原子弹的收获”,这一EMBA学生感叹反应的是:学生感知服务远远超出服务期望,服务质量差距不仅不是零,还是大正向值。

厦门大学EMBA学生满意度连续16年第一是怎么实现的?作为中国EMBA教育的先行者,坚守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遵守教育部、全国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厦门大学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自身的特色,厦门大学EMBA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心胸,认真倾听高层管理人员的声音,基于对这个群体学习需要、行为规律的深刻洞察,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下,与时俱进动态调整EMBA教育服务内容,不断迭代EMBA服务交付系统,从起步阶段的标准化到现阶段的前瞻、系统、全景式地保证教育服务质量。厦门大学EMBA实现学员满意度第一的思考和实践,是一个动态迭代、不断优化的止于至善之途。

参考文献:

[1]A.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thaml, & Leonard L. Berry.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Vol.49: 41-50.

[2]Claes Fornell.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 Vol.56, No.1:6-21.

[3]Eugene W. Anderson, Claes Fornell, Donald R Lehmann.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Vol.58, No.3:53-66.

[4]Claes Fornell, Michael D. Johnson, Eugene W. Anderson, Jaesung Cha and Barbara Everitt Bryant.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 Vol.60, No.4:7-18.

[5]Eric Langeard, Pierre Eiglier, Services as System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C]Pierre Eiglier, Eric Langeard, Christopher H. Lovelock, John E. G. Bateson, and Robert F. Young (eds.), Marketing Consumer Services: New Insights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Report 77–115, November 1977: 83–103.

[6]Everett, P. B., Pieters, R. G. and Titus, P. A.. The Consumer-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4, Vol.11: 97-103.

编辑:学言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