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要做“医疗领域的天猫”,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0-03-07 17:18 浏览量: 2711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近日在接受《财经》杂志访问时说:“我们医疗资源的配置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实际上是不够的,分级诊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初大家有发烧,集中到大医院就诊,这个行动直接导致了新冠病毒的传播。”

实际上,蓄力已久的远程医疗平台,其目的就是赋能分级诊疗。我们与心医国际副总裁王钊(中欧EMBA2015)聊了聊,籍此了解云平台上的429个隔离病区和11700家医疗机构,以及“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的医疗数字化转型。

王钊中欧EMBA2015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

1月31日晚,武汉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调试成功。不同于17年前的小汤山医院,这是隔离医院的新武器,它将连同一套高效的5G信息化系统,让医院、医生和患者都能实现实时同步的“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什么,究竟能帮上多大忙?

1/ 疫情期的云会议、云会诊、云培训、云问诊

2月3日,陕西省内三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在经过诊治后基本康复,他们是否达到了可以安全出院的标准,这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卫生防疫安全。而彼时陕西省尚未制定省一级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出院标准。

标准如何确定,由谁来制定?这需要一场院间多学科会诊。而会诊如何进行、在哪里进行?急迫的还有时间,这套标准必须马上制定出来。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在线会诊。

2月3日上午10时,由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心医)提供的远程医疗云平台,连接起了全省最高级别的六家医院及两个救治组,专家们来自四大科室,呼吸科、传染科、影像科和重症科。同一时间共同对陕西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做了会诊。

“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云会诊。”心医副总裁王钊向中欧EMBA表示,大家只需要各自坐在电脑端前,不用聚在一个会议室、不用人等人、没有交通的问题,也避免特殊时期的交叉感染。会诊持续了两个小时,标准立马制定出来。应用这套标准,三个案例中,只有1人符合出院资格。

这起会诊也是陕西省首次多家医院和多科室专家共同完成的远程云会诊。然而这仅仅是在心医云平台上,每天都在发生的数百起会诊中的一例。

远程会诊可以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同时减少医患直接接触,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但远程医疗不仅限于此,而是尽可能地把线下医疗行为搬到线上。

云会议、云会诊、云培训、云问诊,是心医在这次疫情中开辟的四个重要场景。

省级卫健委可以凭借云平台实现信息上传下达零时差。“以陕西为例,全省一共23000家医疗机构,如何第一时间同步掌握疫情防控的方法、治疗的方法、管理的原则,这是很繁重的工作,在云上就变得很高效了。”王钊说。

而隔离病房内外的消息互通同样依靠云端解决,“云端的好处就是可以加载在任何终端上。”只需要在移动查房车的电脑上登入心医账号,再将车推入隔离病房,就可以让专家在隔离区外看到患者的诊疗数据和图像。

截至3月4日,心医云平台已覆盖全国和疫情有关的11700家医疗机构,连接429个隔离病区,无偿服务抗疫医护超过32万人次。

2/ 把医院和医院之间的通路建起来

成立于2010年6月的心医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远程医疗云平台企业,也是典型的中欧校友企业。王钊以外,董事长王兴维(中欧EMBA2014)、执行副董事长邰从越(中欧EMBA2015)都是中欧校友。

王钊做了一个形象的解释,远程医疗就是把医院和医院之间的通路建起来。

这条通路中最初的高频业务来自对医疗影像数字化的需求。“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不能只是听患者描述,证据来自于各种影像资料。”王钊说,2010年成立的心医是从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起步的,这套工具的作用就是将影像数字化。

比如医院拍的各种胶片,通常为患者拍的CT有几百张图像,医生获得图像后,会判断且选择最典型的几张给患者。但如果图像挑错了,隐疾就有可能被遗漏。

“在现实中这个需求一直都存在,很多医院和医生会自发地将病例通过微信来讨论。”但不基于患者的整体数据,诊断就会有误差。

胸片、CT、X光、超声等都是影像,它们是循证医学最重要的证据来源。证据数字化后便于存储和传输,“小医院看不懂可以传给大医院看,不相信小医院的医生可以把影像传给大医院专家来看。”通过影像数字化这项业务,为心医的远程医疗平台奠定了基础。

那它和这几年红火的互联网医疗有何不同?

大体上而言,线上医疗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实体医院的,称为远程医疗。另一类只是把患者和医生在线上对接,称之为互联网医疗。按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办法,前者是核心医疗服务,在这个平台上跑的是患者真实的医疗数据,医生结合这些数据给患者下诊断意见、报告和处方。

而类似微医、平安好医生这些平台,一端连接医生,一端连接患者,这种D to C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官方定性为非核心医疗服务,解决的是挂号、咨询、轻问诊和健康管理等问题。

互联网医疗更侧重优化需求侧的体验,而远程医疗解决的是供给侧问题。

心医的远程医疗业务就是用云平台的方式连接供给侧这端的医院、科室、医生,通过他们再服务患者。用互联网企业的话术,即S to B to D to C,S为SaaS平台(即指云平台),B是医院,D是医生或者科室,C是患者。目前,心医的云平台服务已通达80%全国三甲医院,覆盖31省的1万余家医疗机构;建设并运营超250个省市县级专科医联体平台,服务基层医生超24万人。

3/ 目的是分级诊疗

远程医疗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同时是医改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分级诊疗。

医改要解决的头号难题是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难”。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迫切缺少硬件上的医疗资源。过去的几十年里,建医院、建诊所,用重投资的模式打造了多层级的医疗机构。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9年2月底,全国公立医院有1.19万家。如果算上民营医院、卫生院、诊所,全国共有90多万家医疗机构,基层医院的设施也愈加完备。

但在过去20多年的医改中,中国用重投资的方式解决基层医疗的硬件问题,但却依然解决不了大家都往三甲医院挤的现实。

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医疗诊疗量为83亿次,40%的人选择到三级医院看病。而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不到1500家。“这显然是供给侧的资源不平衡。”王钊认为,“看病的刚需已经在那里了,但是优质的诊疗资源供给跟不上。”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分级诊疗成了这些年医改政策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

分级诊疗的目的是将大医院的患者进行分流。“大病到大医院看,小病在小医院看,没有病或者康复期就在社区卫生院看。”让真正有需要进入三甲医院的病人有更多专家资源可用,同时让专家看到更多有真正需求的患者。

要实现分级诊疗重要的前提是,提升基层医院的能力。

为此,国家医改政策从重投资调整成重赋能。所谓的重赋能就是让大医院资源能够释放出来,帮助小医院,提升小医院的能力。

首先是释放资源。医改的各项政策都在倒逼医院改革,严控医院的药物收入占比,减少大医院的门诊量。王钊表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医院把精力释放出来,不要只顾着卖药和看普通患者,而是更多地专注于疑难杂症和科研业务。”

其次,如何提升基层医院能力?过去靠的是纯物理的方式,比如大医院派救护车将基层医院难治的病人收上来,以及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做帮扶和义诊,再或者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进修等等。

但这些方式显然太慢了。“政府在几年前就不断地出台政策,鼓励各地的医院要建立远程的医联体网络,让大医院带小医院,尽可能让诊疗业务在远程网络上跑,而不要在线下以物理方式跑了。”王钊表示。

远程医疗或许是短期内解决供给侧不平衡最高效的方式之一,将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到基层。

在供给侧一端,心医将各家医院、科室和医生对接到平台上,这些无形的医疗资源成为线上的服务产品,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促成供需的对接。就如同这次疫情中展现的无数案例一样。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三甲医院线下门诊的患者被分流,而远程医疗为前者所带来的疑难患者也将越来越多。

4/远程医疗元年

尽管在理想中,人们认可远程医疗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在此次疫情到来之前,远程医疗平台并不热门。

“在过去六七年间,远程医疗的推行往往都是政策导向的,市场没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心医陕西省负责人薛元元表示。

另一方面,硬件上的重度布局也是推行的难点。

前几年的远程医疗模式更多的是软件项目建设,需要各级医院投入几百、甚至上千万元的硬件建设,比如搭建专网和服务器等,让医院之间做重度的连接,投入巨大的精力去配合。“花了钱、花了资源、花了时间做这个事,最后还并不一定符合医院的需求,就变成了个政绩工程。”王钊说。

在这次疫情中,心医用云平台盘活了过去重设备模式下的远程医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要一个线上账号即可登入。未来云服务的模式可以按使用需求再升级和更新。

另一方面,在这个特殊时期,使用远程医疗云平台成了各级医院的刚需。

“这次疫情对远程医疗的落地有显著的提速作用。”王钊说。“过去是我们找医院、找政府开通云平台,现在是他们主动找我们。”而薛元元估算了下,仅以心医在陕西省达到的市场规模,过去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现在瞬时就完成了。

毫无疑问,这次战“疫”注定对中国的远程医疗而言是一次垂直领域里的大众普及。王钊总结为三点:第一,远程医疗从原来的传统软件项目,升级为云服务模式;其次,它加速了更多远程应用场景的实现,并且直接从实验阶段变为商业阶段;第三,它提升了医生和患者对远程医疗的认知,培养和普及了用户习惯。

王钊形容心医想要打造成为“医疗领域里的天猫”,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我们希望在十年之内能覆盖到十万个科室,以每个科室覆盖10个医生计算,也就是100万医生。”这是心医下个十年的愿景,用技术和商业的手段让远程医疗真正落地,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从而服务更多患者。

而眼下,在马不停歇的这个2020年伊始,心医首要的目标是为这次疫情的“攻坚战”保驾护航。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