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师之灼见 | 刘兵:疫情下对中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再思考

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2020-03-02 11:04 浏览量: 3936

MBA中国网讯】上海大学MBA中心公众号推出“师之灼见”专栏,与您分享我们MBA的教授、业界专家与企业导师们的灼见真知。“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

http://www.mba.shu.edu.cn/

上大MBA《师之灼见》已推出四期,精英教授们倾情分享,从各自的擅长领域,交流灼见,获得热烈反响。如今疫情虽未结束,但胜利的曙光已然不再遥远,增长日渐缓慢的确认人数,骤降的疑似病例数量,都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希望的花蕊含苞待放。

《师之灼见》第五期,上海大学MBA文创产业方向《体育产业发展与前沿》课程授课教师——刘兵教授,为大家解读疫情对体育服务业的影响,共同探讨未来疫情后业界发展趋势,直击最前沿动向,对其他产业也颇有借鉴意义。还等什么,一起来吧:

本文目录

一、新冠疫情对体育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总体影响

二、正视疫情,当前体育服务企业面对困难的应对措施

三、疫情过后,体育服务业的重新审视与市场细分

2019年底到现在仍未结束的这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行业的从业者经历了惊愕、彷徨、无奈、焦虑、静心、思考这样一个心里转型与变化的过程。这场新冠疫情对正处在朝阳发展的体育产业来说,打击程度之深,打击面之广,几乎是全方位的。体育组织管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场馆、体育传媒,甚至包含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无一不受到严重影响。

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公布了2018年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欣欣向荣的背景下,体育服务企业突遭“停摆”,产业发展来了个“急刹车”,确实让体育服务业的从业者们有点措手不及。当然,机遇都是蕴含在挑战之中,疫情的发生,致使体育服务业所面对的不仅是疫情本身,更需从思维上清晰未来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脉络。

一、新冠疫情对体育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总体影响

1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18年度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大幅提高,总规模达到26579亿元,较2017年增长20.9%;产业增加值达到10078亿元,较2017年增长29.0%,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达到1.1%,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530亿元,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64.8%。这个数据最直接的反映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在朝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和体育培训在体育产业产值演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省市都出台文件,纷纷暂停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聚集性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我国选手参加的奥运资格赛、预选赛、测试赛等纷纷转场其他国家,中超联赛、世界和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F1赛事等30余场职业性赛事或推迟、或取消;全国大部分体育场馆春节期间关门歇业,本可以在春节期间迎来一波健身小高潮的俱乐部也是门庭冷落。有媒体报道,2月份的春节黄金期,健身俱乐部的营业收入通常会占到一季度的80%。

从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历史经验看,冬奥会举办前的2年内,是一个国家冬季运动休闲旅游开展最旺盛的时期,冰场雪场拉动的体育旅游产业链产值非常可观。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全国的冰雪场将会面临经营困难。有记者去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崇礼雪场调查,一月份雪场旅游总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下降了近20%。1月28日以后,崇礼的七家雪场全部关停,至今尚未开放,经营损失难以估算。如果以2019年春节期间崇礼雪场的运营作为参考,假期一周,崇礼接待游客17494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75万元,其中的滑雪收入就超过了三分之一,这还是仅为去年春节一周的收入,由此看来,单就崇礼一地冰雪旅游损失的价值就是上亿级,如果放眼全国的话,冬季运动休闲旅游的价值损失会达到数十亿级,这还不包括产业链上游的造雪车、造冰机、魔毯、缆车等,中游产品冰雪运动装备,以及冰雪运动培训等下游产品。

从体育服务业产值不断增长的效益划分看,除了综合性和职业性体育赛事的“吸金效应”外,被认为具有亲民性的马拉松赛事在体育服务业发展中正不断创造价值。受疫情影响,原定于3月22日举行的首批白金标赛事“首尔国际马拉松”已经取消,而作为每年举办马拉松赛事数量高达1600余场的中国来说,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正处在不断爆发的上升期。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所披露信息,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全年马拉松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对比2017年增长了7%。从3月初开始,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就要拉开序幕,但就目前疫情形式看,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政府对赛事的审批和举办均会保持谨慎的态度,2020年马拉松赛事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肯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201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2019年全国各地都在领会文件精神,踌躇满志,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精心孵化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赛事,2020年本是文件精神落地的一年,谁知年初就碰上新冠肺炎,的确在火热的体育产业发展初期,在体育产业结构日趋走向合理的情况下,整个体育服务业发展被泼了一盆冷水,从上到下浑身湿透。

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寒冬已然到来,体育服务企业如何自救,如何正视疫情,探寻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我们引用高瓴资本为创业者写的一封“总有人要开始迎接春天”的主题信。信上说:“当我们走出单纯的焦虑就会发现,事情也许没有想得那么坏。疫情影响了发展的节奏,却没有动摇长期的趋势。”整封信诠释了一个产业发展的道理,那就是应对与重估。

二、正视疫情,当前体育服务企业面对困难的应对措施

疫情发生之时,由于正处于春节期间,大多数体育服务企业面对经营困难尚未找到较好的应对措施,但也有部分体育服务企业正视疫情,站上了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风口,变换经营方式,展开自救,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体来说,体育服务企业面对疫情,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正视疫情和关注疫情变化,充分利用好政府给予体育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支持。

疫情发生后,各地响应中央要求,为中小微企业出台了高达163条帮扶政策,如水电费减免、税收优惠、降低招聘和用工成本等,体育服务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企业要及时了解和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这些政策;除了这些普惠性政策外,多地也针对体育服务企业给出了专门性政策,如崇礼雪场所在地崇礼区就对区域内的雪场出台了七项支持措施,北京、吉林等地也针对冰场的水电等给出了专门的补贴申请,但总体来说,各地围绕体育服务业推出的倾向性政策偏少,企业自身要通过政府体育部门、体育产业联合会、体育协会等组织提出发展诉求,寻求政策解决方案。

其次,体育服务企业要开展自救。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大力推进体育线上教学、云体育培训,开拓线上体育服务产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增强线上体育消费者的身心体验,借助大数据,实时跟踪消费者的身体机能指标,做出评估与判断,反馈云上锻炼效果。尤其是对长期以来仅提供线下体育教学服务的企业来说,更要关注客户锻炼动态,丰富线上产品,留住老客户。最近,网络上火爆的Keep、超级猩猩、乐刻运动等打通了线上线下团课的互联网健身平台,本身就是自救最好的尝试。1月中旬,Keep在苹果应用商城下载量仅位列260名上下,2月初就升至第79位。而截至2月14日,乐刻“宅家运动”公益活动全网参与人次破10亿,其中直播10天,8000多名教练参与线上云教学,全网观看人数达213万人次。我们说,体育消费最怕锻炼过程中断,体育服务企业一旦没有给消费者建立起连续的体育产品消费体验,消费者很快就会产生消费意识断片,企业也将会失去花费巨大成本建立起来的客户群。

最后,本次疫情的发生,体育服务企业还要应对以往商业模式过于简单带来的思考。

目前大多数体育服务企业缺乏对商业模式的应有理解,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资源整合、成本分摊、科技应用、智慧体育等缺乏准确的判断与分析,创业者自身也存在较多的理性限制,靠着蛮力野蛮生长,一场疫情便把很多体育创业者打回原形。疫情成了体育服务企业发展的试金石,只有在市场上主动寻求转型,顺应科技力量发展,重塑商业模式的体育服务企业才能在充满“红海”的体育服务竞争中发现“蓝海”。

三、疫情过后,体育服务业的重新审视与市场细分

体育服务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微企业,而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又多依赖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租赁,营业成本较高。如果疫情导致的人群聚集性抑制等后续效应时间拉长的话,市场上大多数中小微体育服务企业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如何调整体育服务产品结构,改变经营模式,推动资本整合,加速体育科技化进程,引导体育服务低端产品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等措施是今后一段时间体育产业领域专家和从业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从整个市场细分的话,疫情过后,体育服务业会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加速发展。

在多次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会议上,张伯礼院士、钟南山院士、王福生院士,还有上海疫情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教授都指出,人体免疫力是抗击新冠病毒最好的药物,而人体免疫力与身体基础条件息息相关,推动身体基础条件改善的良方,除了必要的营养之外,运动就是最好的途径。疫情期间,上大体育公众号推出了六期体育学院教师“运动与人体免疫力提升”的视频教学,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可以预见,疫情之后,体育健身消费市场一定会加速发展;

第二,科技向体育服务的渗透充满想象力。

5G、大数据、智能互联,俗称的“硬软联”将在体育服务中发挥规模化效益。这场疫情,暴露出了幼稚的体育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够,一旦线下体验遇阻,体育服务就面临瘫痪,面向个人体育服务体验的产品研发不足,效益低下。科技大规模向体育服务的渗透会衍生新产品,拓展体育服务产品功能,改善体育场馆的智慧识别,增强个人体验效果,想象空间巨大;

第三,户外休闲与体育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

走进青山绿水,追求生命质量,焕发精神活力是疫情之后,很多人对生命的新思考。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户外休闲与体育旅游本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和生活方式的构成内容,是多数家庭都极为重视的健康教材。这场疫情,让中国百姓深切感受到,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同时,由户外休闲与体育旅游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户外运动装备的产值也随之快速增长;

第四,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联动主题更加明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育让城市更有活力。疫情过后,体育赛事又会风起云涌,作为城市文化连结的音符,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主题诠释,其作用无法替代。体育赛事如何与城市发展高质量地联动,一定会成为体育服务从业者和城市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刘兵

上海大学MBA文创产业方向《体育产业发展与前沿》课程授课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

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体育管理与规划博士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通讯评审专家,上海“浦江人才”,青海省“昆仑学者”,山西省“领军人才”;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编制了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厅局级重点研究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在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为国家体育总局、上海体育局、江苏体育局等省级体育局备战奥运会、体育产业发展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等领域提供专家级服务。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