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周向红:新兴技术、数字转型,及民生场景构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2-01 11:36 浏览量: 2384

MBA中国网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PA中心主任、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红日前在第七届沪台公共管理论坛,以“新兴技术、数字转型,及民生场景构建”为题做了主旨演讲。

近期,关于独角兽阵亡报道较为频繁,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既有三大陷阱,也有五大模式之说。这些解说固然有其道理。不过1987年,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更接近该现象的本质。索洛指出虽然企业在IT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然而从生产率的角度看,却收效甚微。“索洛悖论”,也称“生产率悖论”。产业规模太小是特里普利特(Triplett,1999)等众多专家学者对索洛悖论的解释之一。当新技术处于发明阶段,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索洛悖论现象即产生。过度的媒体报道使得新技术市场知名度无处不在,也使失败案例广为人知,使人产生消极印象。

实际上早期无形投资增长一般都大于资本存量增长带来生产率下降。这也是目前对索洛悖论产生原因的主流解释之一。技术变革最初会带来生产率短暂下降,当一些前提条件具备,技术成熟会逐渐转为正向影响(Hornstein&Krusell,1996)。当新技术创新逐渐落地,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转入索洛的中性技术进步阶段,即向提升生产率的方向演进。也就是经过前期挫折,企业较全面而客观地了解了新技术的适用场景和局限,从而建立起成功并能存活的商业模式。中国目前这个阶段,需要强调应用创新倒逼底层创新,而不是底层创新促进应用创新。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新兴技术避免夭折就是构建满足真实需求的场景。在具体适应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维度:

第一重维度:跨界、融合、全域

在过去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逐步实现互联网从通讯工具到渠道再到基础设施的演变,也接受了劳动力到资本再到信息要素的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也从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已经转变为新的泛5G基础设施,这些都构成新兴技术发展和演化的背景。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孪生世界中,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日益水乳交融。比如微信,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支付工具。在区块链上,交易不仅是包含金钱的交易,也泛指任何信息的交流。此外,交通和交易也由于网上购物平台普及而密不可分。因此,新兴技术场景构建首先需要接受交通、交易、交流三重入口混合的现实,尽可能降低用户在不同场景切换之间的门槛与断点。

第二重维度:城市更新与个人权力的保护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常用的“城市更新”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一般情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上层居民从郊区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到社会稳定和环境改善。在万物互联背景下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也包括城市数字空间的更新,也就是流的空间更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爆发普及,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新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促进城市建设和人类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场景构建在考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更需要保护人们的权利;如个人隐私安全保护、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等等。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对此进行提前研究,构建新的法律制度予以规范,更需要在应用场景构建中提前考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边界。

第三重维度:以人文为驱动,以公民需求为导向

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到5G、区块链、AI,当前数字化正在进入新阶段——ICT 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将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一方面,数字技术助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平台经济模式也成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养老”等呈现以 B端和 C 端为两极的连续光谱,让很多市民享受到技术的红利;另一方面数字资源也融入核心竞争力,线上与线下日益交融不仅会使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双轮驱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在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引发数字鸿沟和不均衡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政府已经越来越考虑到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强调通过一网通、线下跑一次等来提高市民办事效率和体验。而企业界也意识到科技的副作用,并践行科技向善的理念未来的城市还是社区不仅需要强调硬核科技的支撑,也一定是注重体验、有温度的。这就需要在规划阶段就注重不同主体的需求与获得感,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技术问题。比如将数据价值链与城市发展流程有机结合,通过数据生产、验证、加工,以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形式与城市公民需求有机结合。同时,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除了现实空间的身份证外,还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这个身份既存在于微信、微博等各类互联网产品之中,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网络行为关系的总和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为向线上迁移,我们每个人的标签除了社会属性的“市民”,还有网络属性的“用户”,而这个“数字身份”对未来城市治理和服务同样重要。

总之,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蔓延和大数据的兴起是全球最重要的迅速发展趋势,并且无疑将以急剧和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2050年,世界人口在城市地区的居住比例将从55%增加到68%,同时人口的居住地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快速的城市化增长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经济活动到资源效率,从人类健康到环境变化,这暗示着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联合国《 2030年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GD)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该目标强调了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还指出,迫切需要更新和规划我们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促进全球融合,社会和谐和刺激创新。数字经济2.0 阶段,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新兴技术应用和推广不仅需要强调技术的逻辑,更需要考虑隐藏的价值及适应社会的场景。

编辑:张珊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