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南开大学校友会
2019-11-06 18:11 浏览量: 5665

MBA中国网讯】刚刚过去的金秋十月,南开大学不仅迎来了备受瞩目的百年校庆,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样硕果累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南开师生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atalysis、PNAS、JMC、Theranostics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也展现了南开人矢志一流、追求卓越的奋斗姿态。下面,就请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研获新型柔性制冷方式“扭热制冷”

首次实现醛或酮对氮杂芳环的烷基化 助力新药新材料研发

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

发展合成新物质碳-芳基糖苷新策略

揭示引发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机制 助力靶向药物研发

在抗流感病毒新药研发领域获新进展

揭示乙肝病毒转录复制调控新机制

1.南开大学团队研获

新型柔性制冷方式“扭热制冷”

更加高效、节能、绿色、便携的制冷方式是人类不懈探索的方向。10月11日在线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刊文,报道了中国南开大学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的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团队研获的一种柔性制冷新策略——“扭热制冷”。他们发现,改变纤维内部的捻度可以实现降温。由于制冷效率更高、体积更小且适用于天然橡胶、钓鱼线以及镍钛合金等多种普通材料,基于这种方法制成的“扭热冰箱”也变得前景可期。

这项发现来自于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遵峰教授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雷·鲍曼(Ray H.Baughman)团队的合作研究。刘遵峰、雷·鲍曼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论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2/216

2.南开大学团队首次实现醛或酮对氮杂芳环的

烷基化,助力新药新材料研发

近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清民教授课题组将生命过程中的质子迁移电子耦合(PCET)和自旋中心迁移(SCS)结合起来,发明了由醛或酮对氮杂芳环碳氢键进行直接烷基化的新方法。这是首例将羰基化合物作为烷基自由基等价体的反应,为羰基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反应性。该方法能够对医药、农药、天然产物和有机材料进行后期官能团化修饰,为新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一种高效实用的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10月11日,介绍该工作的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0/eaax9955

3. 南开大学团队研获

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

11月4日,《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刊发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他们在柔性透明电极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获得的突破性进展。

文章介绍,陈永胜团队制备了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将其用于构筑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与使用商业氧化铟锡(ITO)玻璃电极的器件性能相当,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6.5%,刷新了文献报道的柔性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记录。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距离实现产业化更近一步。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津市科委和南开大学相关科技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19-0315-1

4. 南开大学团队发展合成新物质

碳-芳基糖苷新策略

糖类物质是生命体内三大类生物活性物种之一,除了作为人体能量来源之外,在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糖类物质能有效干预多种疾病发展过程,在抗癌、抗糖尿病、免疫调节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弓、何刚团队在新物质创制的钯催化碳氢键糖基化合成碳-芳基糖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发展高效、高立体选择性的芳基糖苷合成方法对于糖化学领域和医药研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方法效率高、选择性强、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可以直接合成各种碳-芳基吡喃和呋喃糖苷,获得现有方法难以制备的高度复杂的新型糖类物质,还可以高效实现对现有药物分子的糖苷化修饰。通过该方法,他们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天然产物Bergenin(岩白菜素,具有止咳抗炎等多种功效)类似物的合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糖类物质的创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9-0324-5

5.南开大学团队揭示引发急性白血病

新分子机制,助力靶向药物研发

日前,南开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娜课题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许瑞明、范组森课题组展开联合研究,揭示了致癌融合蛋白MLL1-AF10招募组蛋白甲基化酶DOT1L并形成寡聚体的分子机制,这也是引发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这一发现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9/11/1904672116

6. 南开大学团队在抗流感病毒

新药研发领域获新进展

南开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瑶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塞思·M·科恩(Seth M. Cohen)教授展开联合研究,在抗流感病毒新药研发领域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优异抗病毒活性、核酸内切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有望成为新型抗病毒药物前药。

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开发中,PAN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陈瑶课题组基于最近发现的抑制PAN内切酶的高活性金属结合药效团(MBPS),运用了基于片段的药物挖掘策略(Fragment Based Lead Discovery),以配位化学和构效关系分析(SAR)为指导,发展了MBP骨架,并不断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合成了具有高亲和力和结合能力的流感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同时,他们所开发的先导化合物对几类相关的双核和单核金属酶具有高选择性。结合生物无机和药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该团队创新性的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的病毒PAN内切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这项工作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以及新型抑制剂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日前,介绍该研究工作的论文发表在《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陈瑶与塞思•M•科恩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jmedchem.9b00747

7. 南开大学团队揭示

乙肝病毒转录复制调控新机制

长期从事乙肝、肝癌研究的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晓东教授团队在乙肝病毒转录、复制调控机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上发文,首次报道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1信号通路促进HBV cccDNA(乙肝病毒共价环状闭合DNA)微小染色体组装和表观遗传修饰”的新机制,为临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疗乙肝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近年来,张晓东课题组先后在Hepatology、Cancer Letters、Theranostic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系列报道了表观遗传相关因子雄性致死因子2(MSL2)、长非编码RNA HULC和假基因PCNAP1具有调节HBV cccDNA微小染色体调控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揭示了乙肝病毒复制和肝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南开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