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治学大家谈】丁志刚教授:漫话读书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2020-04-18 11:25 浏览量: 2282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学校难以正常开学。学校领导关心莘莘学子,除开启网络课堂教学外,还邀请老师们以治学为题,写一些文字性的东西,丰富同学们的宅家生活,供同学们分享、提高,以期体悟人生、促进学问、激励上进。特别是严校长专门给大家写信,其辞切切,其意灼灼。收到信后,我也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确实想写点东西。但想来想去,终究不知说点什么,从何说起,踌躇之心,不亚于写作科研论文。讲自已的专业,恐难掩学浅术乏,论人生大道,怕欺世盗名,引来口水一片。写的题目大了,有泛泛而谈之虞,写的小了,一孔之见又难以付其全。思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只以我教学、治学的经历,说一点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同学来讲怎么读书、如何读书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先从我近年上课常遇到的一件闹心事说起。我主要讲授政治学理论,现在又忝列公共管理学科。大概感觉到同学们也还比较喜欢我的课,或者对政治问题感兴趣,都纷纷问我除了课件和教学大纲当中的参考书目,自己进一步学习政治学,还需要看哪些书?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十几二十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们提供一大堆要看的书籍。但说实话,我现在很纠结,很犹豫。不说吧,给同学们没法交待,说吧,实在不知道给他们提供哪些可读的书目,除非具体研究某个我熟知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我既担心因为自己固执地反对所谓“国学”而误人子弟,更怕他们心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而不思进取创新。中国现代的政治学说除了解放前如王亚楠的《官僚政治》,大多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作,实为鱼龙混杂、玉石皆有,很难找出号称为经典性的大作。这一时期的专业书箱,其时代烙印、价值取向、争辩论战,不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辨识出其旨趣和价值。当今中国政治学界,表面十分繁荣,实则精品难寻。遑遑论著文章,不是标新立异、就事论事、实证模型,就是崇尚释义、高论世事、大谈创新、发掘特色云云,真正能够发展学术、治国理政的佳品力作屈指可数。我常开玩笑地讲,当今政治学界乃至社科界,不要说开拓创新,大凡能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大政方针政策理解到位者,便是高人。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名著,曾是我辈上世纪80年代求学时必读、精读、苦学、死学的“圣经”,老师们也将之奉为圭臬一般,上课不讲西方理论,会被大家看不起的,假若能够再飙几句英文原著,就成为神一样的人物了。那时的中国大学里,西方思想、西方学问就是最时髦、最前沿、最有价值的学问,所谓言必称希腊、称西方。走上学术之路的专家学者,大凡写文章不用几个西方名人名言名句,就显得很没有学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回过头来认真地想一想,似乎西方名人名著也没有那么神奇。于是,后来就很少再研读西方名篇名著了。偶然见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大外交》会认真读一读,推介推介。

但是,有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进入不惑之年后对马克思著作的态度。本科学习时由于专业的关系,我不得不阅读、研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自不必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等都是要考试的,后来登上大学讲台还给学生堂而皇之地讲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也带过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博士生。说实在的,我最初本无心研读马克思著作,可是不承想,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史,研究人类今天的政治现实,思考人类政治的未来,似乎只有马克思能够说服我。后来我差不多用了10多年时间,不间断思考这个问题,结果不但没有推翻我的结论,反倒更加强化了。现在回到主题上来,认真说些读书“秘籍”。

既然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读书还是第一位的,书必须要读,而且要大量地读,你不读书到大学干什么来了?何况给学生提供可读的书目还是我作为老师的天然职责。那好吧,我就给同学们说说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的话。我最想说的是,只要是书,都是可以读一读的,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人间万象、古今世事、科幻秘闻、阴阳八卦,只要你喜欢,你有兴趣,读来总是有益的,这是第一原则。第二个原则是读完同一主题的专业性书籍后,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读完能够心领神会地一笑,再放肆地伸展自己疲惫的双臂,可能就算参透了。不管是笑“天下文章一大抄”,还是笑“原来如此”,不管是笑作者的局促见识、平凡庸俗、浅显粗庸、马虎大意,还是笑其立意高远、匠心独具、思境深邃、逻辑严密,说明读出味道了。第三个原则就是专业性的书读了一定要有思考,不思考不如不读。我对研究生的要求是,好书好文章,大致每读一个小时,就要思考半个小时,最好能将思考写出来。

大概读书人都有一个老毛病,论起读书来总是喋喋不休,我也脱不了这个干系。说到读书,哪能是区区三个原则就能说完的。既然要说,我就要给你叨叨个没完。下面说的就不是读书的原则了,只能算作人文社科类同学读书的常识罢了。

文史哲方面的书一定要读。有了这方面扎实的底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看问题,大致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太简单浅显,思考问题就有了高度和厚度。

哲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所以我们党和国家理论宣传部门经常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说法,如中宣部有一个极有名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年发布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是老师们必争的科研选题。我国教育部采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提法,是把哲学作为人文科学看待的。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大家可能并非哲学学科和专业中人,或许对哲学都敬而远之。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最高境界。没有哲学思考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没有哲学指导的研究是浅显的研究。学哲学并不是说我们都要去研习专业哲学,而是要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对人生做深度的思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哲学就是回答“保安三问”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至于阅读什么样的哲学书?我不敢班门弄斧,还请哲学专业的老师来回答。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知古而鉴今。历史既是一面镜子,也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今天、明天都是从昨天演变而来的。我们面对的人间事物总有自己的历史,我们每研究一个问题总要对这个问题的历史了然于胸,没有历史感的研究,总觉得不厚重、不踏实、不可靠。因此,从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万不能离开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读历史,中学时期学习的历史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学习更加深入细致的中外历史。有了这个基础,就要进入专门史,我想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史、专门史,这个对于学术研究是很管用的,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精通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中外行政史。我并不是说我们研究问题都要长篇大论地从历史开始,而是说有了这种历史铺垫,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全局性、目的性、针对性、前瞻性、基础性。我常说,我们今天的学人,大多只有术,没有学,有专业,没文化,大概与不治史脱不了干系。人文社会科学就如同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是前人栽培的,历经风雨沧桑,终成参天之势,后人大多都是修剪枝叶而已。历史巨人的肩膀就在你的面前,主要看你能不能踩在它的肩膀上前行。说到读历史,我去年底读了一位以色列年轻学者写的《人类简史》,真是脑洞大开,没想到人类历史还有这样一条线索,历史的秘密还那么多!建议同学们不妨读读。

爱看文学作品应当成为我们的习惯。从陶冶人的情操、多一个窗口看世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长见识、体悟生活、打发光阴的角度讲,没有比读文学作品再好不过的了。大道理我不讲,只说两件事。一件是我认识的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此君讲国际问题、中美关系,条分缕析、直抵要害,其举重若轻、风趣幽默、口吐莲花、点石成金之功,我只有叹服的份。不说学术,单论文采,何以如此?原来他是武侠迷、金庸迷。很惭愧,我没有系统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只知道金庸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武侠类电视剧曾风靡一时,想其文学造诣、语言功底必极深厚。此君承认,自己的语言就是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另一件是我自己的事。新冠疫情爆发后,禁足在家,除了构思写作论文外,闲来无事,翻出《红楼梦》又看。不看倒好,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竟然连看两遍。现在天天想着要看刘心武先生续的后八十回《红楼梦》,可惜还没有找到。初看《红楼梦》还是大学时候,以后断断续续看过不下五六遍,记得还看过以老版排的有脂砚斋批的版本,也一度想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买来对比着读。为什么现在对《红楼梦》还爱不释手?实在是太佩服曹雪芹的才了!其次是每看一遍总有新的收获。前一段时间和很有学问的朋友小酌聊天,说起《红楼梦》来,我多说了几句,还吟诵了其中的几句诗词,他们露出独特的表情,我也借酒得意了一会儿。我不敢多言了,说多了,红学家会笑话,红迷们会水淹三军,还期待文学院教授们的高论。他们一高兴,说不定还让你们读《金瓶梅》哩。

就说这些吧,也不知道大家记住我给你们说的读书第一原则没有:只要是书,都是可以读一读的。

作者简介:丁志刚,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家治理、中国西部地区治理研究。

编辑:陶晓燕

(本文转载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