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与制造业企业的未来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2020-03-10 17:00 浏览量: 2789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企业一直通过刻苦耐劳、勤于钻研的精神和方法,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过程中,抓住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成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中国制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外部环境挑战;与此同时,在中国制造业成本要素上升而全球制造业本地化加速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要如何抓住“服务经济”兴起与发展的机遇,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延伸和扩展,从而实现“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这是一个相比于外部环境变化更大的内部挑战。

01

环境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新技术、新行业、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围绕新技术、新行业、新商业模式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当今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速度、幅度和广度,企业之间竞争互动的速度、范围和水平等等,都较之前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都有明显的改变。这种动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而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越高,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就越高,预测经营环境变化趋势、竞争对手反应行为的难度就越大。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同时受到国内和国际两个不同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都需要同时适应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的管制,都同时在与国际和国内两种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具体到某个特定区域,又要考虑这个具体企业的国家、行业和竞争优势方面的个性特征。

这些因素都使得原来清晰的行业边界、市场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清楚的国家或者区域边界正在逐步弱化,原来划分或者界定清楚的外部环境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以至于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难以准确地界定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不能准确认定或者了解影响企业行为的因素、具体机制和路径等等。

而在所有的这些影响要素中,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国家战略指向,又是必须要重点认识和强调的关键要素。

2012年以来,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点。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和国内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显著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经过数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金融科技,一系列先进技术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改变世界的面貌。企业越来越不确定这些新技术、新行业和新商业模式将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具体体现为:一、在线化,将原本一个个相互割裂的物理世界连接到互联网上,成为改变物理世界的底层技术革命;二、智能化:让交互沟通具备无限可能,大规模、并发、多角色的实时互动得以实现;三、网络化:一个网络发展成长后,其自发的向外扩张导致整个经济网络化的进程同步加速,促进多元物种的蓬勃发展以及颠覆式技术的形成。

在这样的过程中,技术同时作用于消费和供给两端:技术赋能消费者,使消费需求更体验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呈现新需求;技术赋能供给端,使其更柔性化、智能化和生态化,以满足持续动态变化的消费新需求,形成新供给。随着技术持续演化,重点作用对象持续发生动态交替变化,从改造供给端到赋能消费端,再到赋能供给端;驱动新需求和新供给之间达到新平衡和新链接,催生新消费。商业生态由此持续发生颠覆性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要想准确预测未来5年或者10年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困难。

而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中国,中国企业亦必须要了解渐进式、放权式和实验式的经济转型的经营环境特点,在协同国家战略的发展中为企业制定发展方针和韬略。譬如,为解决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问题,国家提出两大举世瞩目的战略发展举措,从外而内、内外结合地打造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截至2019年初,经过第一阶段的共同努力,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二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湾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根据发展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币种,四个中心城市的卓然格局,打造一个改变中国、影响全球的区域经济文化综合体。

显而易见,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为世界各国、中国开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相关的企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02

制造服务化是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略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结构调整也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为特征的制造业生产模式逐步被淘汰,以知识、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中占据比重日益加大。与此同时,“服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逐渐呈现出“服务密集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渗透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2/3。当“制造业的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之一时,服务型制造可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咨询等环节和下游的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而在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等环节具有较低的附加值。随着产业链被越拉越长,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的服务环节延伸和扩展,可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因此,许多“生产型制造”企业通过向价值链两端拓展实现“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方向是什么?“以远程运维服务为代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一道,构成了服务型制造的十大重点领域。”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态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的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以小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从“产品+服务”模式转型为“智能产品+信息增值服务+生态链服务”模式的小米,围绕核心产品智能手机持续做品类扩展,共投资了超过100家生态链公司,推出了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等200多款新产品,实现了智能硬件制造向智能硬件生态服务商转型。2017年,小米生态链实现营收200亿元,小米物联网平台联网设备达8600万台,为全球最大。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批制造企业积极向服务环节延伸,新兴的服务型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如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上海电气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海尔的服务型平台、山东如意的全产业链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圳怡亚通的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创新、天津超算中心打造的服务型制造平台等,已经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而要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设计创新是一个绕不过的命题。“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成本、质量的问题,也有设计的问题。”“过去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是追求产品的数量、追求规模的扩张,但是在产品的功能、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在整个制造业的供应链体系和价值链体系里,设计是我们的短板,影响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需要将产业和文化相结合、产品和艺术相结合,使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国际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鉴于此,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简称《专项行动计划》),指出设计能力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之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正是为了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有效改善,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完备,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其中,要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力装备、石化装备、重型机械等行业,以及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原创设计突破。在系统设计、人工智能设计、生态设计等方面形成一批行业、国家标准,开发出一批好用、专业的设计工具。创建10个左右以设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发展壮大20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建100个左右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

不难预见,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持续推动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服务型制造将成为制造业企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克服不可预知环境、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之一。

不念过

END

不畏将来

本文首刊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四海》杂志 |Issue11|2019.12

暨南大学华商管理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0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高级研修课程报读指南

2020年暨南大学招收港澳台侨研究生招生简章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