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学者视角 | 叶茂林教授:“双因素激励”让企业与人才真正实现共生共赢

暨南大学MPAcc教育中心
2022-12-26 11:53 浏览量: 3062

进入新时期,制造业的发展又有了全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前不久刚刚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也再一次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

而广东制造业在近十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要高水平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制造业人才的就业环境也成了一个关键因素,在过去十年里,许多制造业的新生力量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打破了我们过去对于流水线打工人的职业偏见。随着技能人才重要性的不断凸显,现在的工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包吃包住,五险一金,他们在精神层面更加丰富多元的需求,面对这些全新的需求,政府和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给到针对性的关怀去激励和鼓励员工、促使企业与人才共生共赢,推动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呢?

12月20日,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京东企业业务推出的《益企会客厅》直播论坛节目就此展开了讨论。本次直播节目聚焦“制造业‘6步关爱法’,让企业与人才共生共赢”主题,政府代表、高校代表、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打造广东技能人才队伍的新方法新路径。针对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人才共生共赢的问题,我院叶茂林教授在节目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人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成年人、一个职场人在工作生活当中,都需要去找到成就感,从而转化为他对工作的认同感。”关于这个问题,叶茂林教授以“双因素激励理论”为主要论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上个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指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首先肯定是需要追求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但这只是保健因素。对于很多个体来说,没有薪酬待遇、工作氛围等等肯定不行,但是有了也不会调动积极性。第二个因素叫激励因素,这才是真正能调动人积极性的因素。比如培训与学习、职业认同、归属感,还有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这才是能激励人的,也是现在年轻人更加看重的一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生存问题几乎都解决了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追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那么,如何利用该理论让企业与人才真正达到共生共赢呢?叶茂林教授以“奖励100块没啥感觉,扣员工100块就不一样了”为例,这里的“满意因素”即有了这个东西不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没有这个东西我又是不满意的,例如给员工奖励100块和扣100块的区别;而“激励因素”才是真正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东西,比如培训学习、职业认同感等等。

而对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Z世代”人群而言,他们大多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与过去工作是为了“活下去”不同,“Z世代”更倾向于工作是为了“活得更好”。叶茂林教授认为:“结合上个世纪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现代人不单单追求物质,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个人不单单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更关注于如何在社会上获得群体认同,体现自我价值。针对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痛点,“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员工物质关怀、精神关怀、成长关怀,营造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企业氛围,增强员工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场的嘉宾对叶教授的建议表示赞同。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站在了更高起点上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探路,但唯有让企业与人才这二者真正做到共生共赢,才能切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学者简介:叶茂林

叶茂林,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兼任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应用心理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有多部专著并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工作。曾为国家财政部、南方电网公司、广东省电网公司、中南空管局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暨南大学MPAcc教育中心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