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申梓刚: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我国未来教学模式的启示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09-29 17:19 浏览量: 3115

引用:

申梓刚.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我国未来教学模式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08):47-53.

理论前沿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我国未来教学模式的启示

申梓刚

(郑州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对我国未来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文章通过对某师范院校761名教师、11164名本科生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前的在线课程建设对我国高校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线交互工具也渗透到线上教学。未来教学中,线上教学能力将成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但是完全的线上教学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未来课程教学将会更多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此同时,因为课程特点的原因会出现班额两极化的现象。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交互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8-0047-07

作者简介:

申梓刚,副处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

线上教学或在线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展多年,我国也进行了长期的推广和实践。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韩筠介绍了爱课程平台的建设成果:截止到2020年4月8日,网站上线各类课程9587门,课程覆盖全科门类,参与建设课程的高校721多所,注册用户4390万人以上,选课人次1.8亿

随着在线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等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课程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地冲击着高校教学,给师生带来各种不同的体验。

康叶钦分析了MOOC和SPOC的优劣情况,认为SPOC是今后教学模式的选择

如果说持续多年推进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视频课、慕课、微课、一流课程是在线教学的预热和准备的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则是对学校以及各种教育机构的一种考验。我国推进在线课程已有多年,但其在高校基本教学层面的落实情况、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的应用情况,以及从本次在线教学情况分析未来教学形态的变化将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与学情况的调查,分析和推演今后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疫情期间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地方二本师范院校,参与教师761人,本科生11164人。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教课程门类12个,艺术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位列前五名,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门类比例

(一)我国近年来在线课程建设成果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起到支撑作用

在疫情之前,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以及各个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建立了各种在线课程,但这些在线课程的运行情况如何,以及其对教师教学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均未被大规模应用所证实,还是一个未知数。而疫情的到来,迫使教师和教学机构不得不展开线上教学。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对我国所有在线课程应用情况的一次检验。

1.多年的在线课程建设使部分教师具备在线教学能力

图2的数据说明,在国家持续多年课程建设的推动下,30%以上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在线教学中,有40%以上的学生从在线课程中受益,并且从未参与过在线教学的学生远少于教师,这也说明在线课程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以推广,弥补了校际间教学质量的差距。

根据邬大光等对5443名教师、118191名学生的调查显示:疫情前,20.43%的教师有参加过线上教学的经历,79.57%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在线教学,56%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在线教学,比例和本次调查有出入,这可能与其调查的范围有关。从该调查可以看出:疫情前,一部分教师因为参加过各种在线课程建设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在线教学经验

2.各种在线课程的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在线教学

本次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教师使用爱课程、学堂在线(雨课堂)、智慧树、超星尔雅这四个传统教学平台的比例达30%以上,这与图2所示的疫情前就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比例基本相当,说明疫情前的在线课程建设在本次疫情期间得到较好的应用。而其他教师则基本采用常见的社交平台或办公平台来进行教学。

图2 疫情前教师开展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课情况和学生参加在线教学情况

对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间教师教学平台选择的比例可知,有各种在线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疫情期间大都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而且比例达到30%以上,这说明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各级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视频公开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各种在线课程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在本次疫情期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1可知,有近10.80%的教师采用他人慕课教学,说明在线课程的共享已经在教师之间开始,这与教育部建设在线课程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好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推广,惠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的教学水平。

表1 教师在线教学方式的比例

疫情期间,不管是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都促使教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因此,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前期各类在线课程建设的一次“实地”检验,推动了相关课程的应用和普及。

(二)在线互动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调查显示,超过30%的教师选择四大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而58.48%的教师选择钉钉、QQ、微信、腾讯会议。这一数据说明,平时没有在线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在疫情期间会选择平时较为熟悉的在线互动工具。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些在线互动工具可以替代部分传统教学平台的功能,并且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此外,根据使用传统教学平台的教师反馈,一些教学平台的互动性不是很好。互动性不好在平时影响不明显,教师可以通过增加线下互动的方式弥补。但在疫情期间,教师不可能开展线下教学,所以只能选择在线互动工具。教师对在线互动工具都比较熟悉,这也是其使用在线互动工具比例较多的原因之一。从表1可知,采用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和教学材料共享+线上指导的教师比例高达47.9%,而采用这两种方式必然要使用在线互动工具。

在线互动工具具有交流及时、信息共享的特点,能够实现类似现实中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即时交流场景。这种即时交流场景包含视频和音频的即时交流,这是传统教学平台中比较缺乏的,其更加贴近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此次疫情也给这些在线互动工具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三)纯线上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认可度不高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教学经历和体验。据图3的数据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教师和学生对线上教学的认可度基本一致,近50%的教师和学生仍然认为线下教学学习效果好,认为在线学习效果好的不超过10%。其认为线上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图3 在线学习效果

第一,网络传输问题。调查显示,分别有37%的学生和32%的教师认为网络和软件问题是在线教学的主要困难。在线互动工具传输的是音频或视频文件,对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而上课时间比较集中,信息流量太大,造成有些地方信号不好、卡顿情况较多,教师和学生在线上课体验不好。有些学生家庭地址比较偏远或本身网络基础设施不好,也造成其在线上课体验不好的情况。

第二,在线教学无法复制真实上课情况。调查显示,课堂互动签到和点名提问占互动方式的45%。这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驾驭线上教学,因此造成课堂上学生互动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响应慢。

第三,在线互动工具的某些功能体验感较差,教师和学生在使用中多有不便。

第四,在线教学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学生很难独自在线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未来教学方式的展望

(一)线上教学将会越来越多,线上教学能力也将成为教师的必备能力

政府部门、教育主管机构、高校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因此不少教师开发了各种线上教学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前,我国有近20~30%的教师平时进行过线上教学。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在疫情期间,当教师被迫进行线上教学时,全国高校基本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教师经常开展线上教学,有49%的教师会偶尔开展线上教学,即有近80%的教师具备线上教学的能力和意愿。

邬大光指出,“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线上教学正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线上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根据自身经验和研究,结合国外高校的教育改革认为,线上教学必然使课堂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教师必须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教学能力将是教师的必备教学能力,线上教学将像现在利用PPT教学一样普遍。当前,各个高校在承办各种学术会议时,部分嘉宾线上参加会议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线上会议和线上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基本相同,这也说明高校教师掌握线上教学的能力正在增强,同时教师也越来越接受这种方式。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学方式

1.线上教学的优点

(1)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不论是教学平台还是在线互动工具,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在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同时上课。短期来看,这是应付突发事件的一种方式。长期来看,随着校际之间学分互认更加普遍,学生跨校选课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线上教学将推动更多的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随着高校课程建设的发展,优质课程不断涌现,线上教学将使跨校选课更加普及和方便,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优质课程更容易实现跨校推广。王震亚等关于教学共同体的论述,也说明线上教学将极大地推动校际之间的教学合作

(2)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原来的课程需要师生按时到课堂,现在线上教学可以实现录播。当教学活动不需要即时互动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内容,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另外,线上录课课程可以实现让学生随时观看的效果。学生如果对线上课程内容有疑问,可以通过录播课程反复观看,仔细品味和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有些课程内容比较艰深,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线上教学录课内容加深理解。

(3)增加了教学容量

线上教学可以在网络上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背景材料、教学内容、试题等),要求学生上课前或者下课后学习,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加深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4)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统计和分析

教师可有效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统计和分析。如学生学习报告、课程完成情况等统计数据,特别是教学预警可以让教师及时关注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从而进行适当的干预。此外,也可以对大量学生的学情进行统计,如访问量统计、作业统计、考试统计等。

2.线上教学的缺点

(1)线上教学的孤独性

纯线上教学对学生来讲相当于自学,只是原来自学是看书、找资料,现在是看线上课程或录播课程,很难有线下教学的课堂情境和氛围。线下教学时,有同学真实地在自己身边,可以看到同学的学习状况,真切地体会到同学之间无形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纯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那种课堂的沉浸感,学习比较孤独,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和毅力。从图3的反馈可知,学生和教师认为纯线上教学学习效果好的不超过10%,大部分师生都认为线下教学效果好。贾文军等利用网络爬虫软件对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自我管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线上教学交互性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有44%的互动类型是签到和点名提问。纯线上教学时,学生会出现挂机或拿照片对着摄像头冒充自己的现象。有的教师会用每隔5分钟出测试题的方式对付这种情况。但这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大部分课程都不适合这种测试方法,因为它将严重影响教学的连贯性。

线上教学中生生互动比较少,教师很难在线上教学时组织有效的学生小组互动。比如,线下课堂的分组讨论或完成任务,在线上教学时就很难完成或组织、交流起来比较麻烦,不具有时效性。也可能与教师利用线上教学互动手段的能力有关,因此纯线上教学的互动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察

(3)线上教学考核的可行性、有效性有待提高

可行性的问题是指线上考核时如何保证是学生自己答题,而不是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旁人指点完成。当然这些都可以找出变通的方法:比如,出一些开放题,但不是所有的课程考核都适合开放题的形式,或教师是否有能力出开放题完成有效的课程考核。为了保证是学生本人答题,也可要求学生在考核时开启摄像头,但这也无法保证其利用其他技术手段进行作弊。

有效性的问题是指线上考核是否能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作用。很多理工科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教师和学生在线输入较为困难,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在纸上书写拍照上传,教师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批改,但这无疑增加了教师阅卷的难度和工作量。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教学提供课程的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要求学生在平台提交课前测试、课中交互、课后作业等;线下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其它交互,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课堂模式,这种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的混合模式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

曾丽雯等通过部分广东省高校的调查分析认为,高校应该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长效机制,将线下教学作为线上教学的基础和保障,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变革创新

2019年公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高校培育建设的基础上,从2019年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由此可知,国家在顶层设计中也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放在了主要位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避免了各自缺点,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模式将是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三)实验实训课程将实现部分网络化

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课程就是实验和实训课。有些教师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设计了一些在家就能完成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上传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录像的形式实现实验课程教学,但是这只能是一种补充。还有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进行实验课教学,但其同样不能替代大量的、常规的实验课程。因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立的初衷是通过计算机模拟那些有危险的、耗资巨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大的实验,让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平时很难接触到的实验项目,所以很多高校实验课只能暂停。

此外,实训课也遇到困难。比如体育课,教师虽然可以通过互动工具演示,让学生上传自己训练视频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但是教师不能像线下课一样直接指导学生完成动作。音乐、美术专业的实训课存在同样的问题。

结合目前的技术发展,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实验、实训课也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在线上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写预习报告并在上课前提交报告;线下上课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或实训练习;下课后可以线上提交实验报告或者作业等。整个实验、实训课可分为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两部分,线下课程在实验室或者实训室完成,线上课程将在网络上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完成在现实中不方便完成的项目。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师对线上教学接受度的提高,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将在实验、实训课程中广泛地开展。

(四)教学平台和交互工具将相互渗透

经过疫情期间教学,以前没有进行过线上教学的教师现在有了线上教学的经历,体会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好处。在本次调查中,有80%左右的教师表示将在以后经常或者偶尔开展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也有75%的比例愿意接受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超过30%的教师选择四大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58.48%的教师选择钉钉、QQ、微信、腾讯会议等进行在线教学。

传统的教学平台建设时间长,一直聚焦教育行业,开发了适合教育的一些功能,比如考勤、作业布置和统计、考试和测验、批改及统计、学生学情统计等功能,这些功能有的是把线下教学过程迁移到网上,便于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有的是利用网络直接统计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都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但传统的教学平台交互功能偏弱,仅有的交互也只是平台提供的讨论区,仅仅适合文字交流,不能进行实时交互。

而在线交互工具则常年根植于社交领域,即时交互功能强大。在线交互工具可以实现一人对多人的直播互动,互动方式包含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基本能再现实际课堂情况。但在线交互工具的教学统计功能偏弱。随着在线教学的推广,传统教学平台必然会开发更多的交互功能满足在线教学的需要,在线交互工具为了渗透到教学领域也必然会提供各种教学统计和分析功能。

(五)教学班额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线上教学的发展以及在线教学平台的推广使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不仅要备好自己的课、做好课堂教学,还要在线与学生互动答疑、利用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等,这些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线上教学的推广,面对不同的课程,教师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识类课程的内容一般涉及面较广,课程内容容易理解,属于普及型教育,所以这些课程的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即使班额较大,教师也可以组成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教学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课程相关或以外的信息;如果课程内容建设的比较好、认可度高,也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本校和跨校选课人数会急剧增加,从而促使班额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几千人的大班额现象。

专业类课程的内容比较艰深、难度大,学生疑问较多,往往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课堂以外的工作会比较多,单个教师如果面对较多学生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此外,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单打独斗,即使有教师团队规模也比较小。专业课更多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师生、生生互动的问题,所以这些课程可能出现小班额的现象。

三、总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的各种课程建设,同时也迫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在线教学的改革实践当中,推动了我国在线教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在线教学将会更加普及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线上教学将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逐渐成为主流,通识类线上课程会逐渐出现巨无霸级的学生人数,专业课则更多的是小班额,同一门专业课程各具特色。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信息化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