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06-15 23:41 浏览量: 445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专家,张绍文教授始终心系蔬菜产业,退休后仍然辛勤付出,甘当技术引路人,助力八千村脱贫致富;在耄耋之年,仍脚不离田,在王屋山下做起了有机蔬菜的“新愚公”。今天,让我们跟随张绍文教授一起,倾听他退而不休、刻苦钻研的动人故事,感悟农大人与土地血脉相连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张绍文

今年是农大120周年校庆,我是60年前进入农学院园艺系的,至今与农大相随相伴已半个多世纪。这风雨兼程的六十年里,走过多少艰辛的路,吃过多少人间的苦,但苦中也有甜,我始终与农大相随相伴,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农大。

农大这六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见证人,更是亲身体验者。60年前,校园里只有三幢教学楼和六幢学生宿舍楼。校内空地荒芜一片,东院简易的几排小平房是教师们的主要宿舍。回想起当年的景象,再看看今天农大的发展,尤其是龙子湖花园式校区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也大大提高了教职员工的生活水平。

全力以赴,技术扶贫

2002年,我退休的时候已经65岁了。退休前后,我曾跟随魏克循等老师在方城、芦氐、南召、新县、郏县、叶县、西平、永城、襄县、遂平等十余县跑点扶贫。退休后,我离开了自己耕耘了40余年的讲堂,倍感失落。此时校科研处宋留高老师找到我说:“省财政厅负责的新郑八千村的扶贫项目与我们学校合作,希望学校能派技术力量予以支持。扶贫项目虽多,但以见效快需求广的蔬菜种植为主。主要由财政厅资助部分资金建棚,咱们负责技术指导。”我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

我认为要想做好一件事就要全身心投入,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无助于事的成功,于是我就把行李搬到村里,成为常驻村技术员,并建了几幢温室及十余亩露地菜田作为试验示范。

八千村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贫困村,离新郑很近,但只要能种出优质蔬菜还是不愁卖的。我驻村后就成为普及技术的引路人,最初两年敢于建棚种菜的只有十余户,经过观察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棚种菜是一项不用离开家的致富门路,于是申请建棚户也越来越多。

由种粮改成种菜会出现许多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每天巡棚是我的主要工作。尤其是对一些出现问题的棚户,需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每天进棚观察直到问题解决。每周还要召集所有棚户在现场开一次技术交流会。这种现场交流方式,我们坚持多年,效果也很好。政府补贴部分款项帮助建棚,技术上有人驻村指导,自己只投点劳力,的确是一项只赚不赔的产业。两三年间,全村棚数就由一二十个发展到百余个。有劳力的每家都一两个棚(每个棚一亩见方),劳力充足的户一家就有四五个棚。棚户们白天干活,凌晨三四点拉到新郑去批发卖菜。经过几年,多数农户有了积蓄,盖了新房,买了摩托车,银行有了存款,吃穿有了很大改善。

五年后,项目结束了,我又主动留在村里继续与群众一起干,直到2011年港区占地扩大,农户搬迁我才离开。近九年的相伴,我与农民有了感情,对土地也十分眷恋。离开八千村至今近已十年,我与八千的农户还相互联系走动,这种深藏在内心的情感永远难舍。

刻苦钻研,躬行实践

2012年春节刚过,寒意未消,当时我已经从驻村九年的新郑八千村搬回家准备安度晚年,时年已75岁。二月早上的某一天,学校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领着四位陌生人到我家,称这是郑州君源农业有限公司的张总经理及其随行人员,原来是君源农业与学校联系想让我帮助他们进行蔬菜有机生产的技术指导。

“有机”这个概念我并不陌生,但与蔬菜结合在一起我就不知所措了。后经总经理一番解释,所谓有机蔬菜就是打破了常规种法,在生产中不用化肥、化学农药、激素、除草剂,俗称“四无”,是在完全自然状态下长出来的对人健康绝对安全的蔬菜。

这种想法看似合情,但与现实有很大距离。其它三项还勉强可以理解,但对病虫害发生后不去喷化学农药防治我难以接受。对方的理念和盛情邀请让我无法拒绝,我只好嘴上答应,但心里没底儿。家人朋友们也劝我:“你已功成名就,何必再去冒那个险呢?一旦失败,几十年的好口碑就毁于一旦了。”

泼到地上的水就难以收回,我既然答应加盟,就只好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了,75岁时再去搏一把。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后,一切似乎都变得生疏了。因为这是一块儿新开的荒地,过去没种过作物,到处长的是杂草。当时正是气温回升的春天,杂草中的病菌和虫害逐步地转移到温室、大棚正在开花结果的蔬菜上。尤其是蚜虫的虫口密度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按往常的办法,只要花几块钱喷两次杀蚜的化学农药就可控制,但此时这些化学农药绝对不能用,因为要遵守对客户有机蔬菜的承诺。蚜虫量骤增,危害面日渐增加。多少只眼睛都在看着你技术总监能用什么方法来整治这即将失控的危害局面。此时的我真是食无味夜无眠,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消灭蚜虫。

人们常说,当你对一件事达到痴迷的程度,甚至走投无路时就会闪现出灵感——用高温来杀死蚜虫。可利用温室、大棚密闭的环境选在晴天提升温度,利用高温来灭蚜。先做室内试验首先把温箱调到不同高温,把带蚜虫的叶片放在其中,每间隔半小时观察一次,看看蚜虫的致死温度和所需时间。然后再把此杀蚜温度数据在温室内试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既能杀死蚜虫又不至于造成所种的蔬菜遭到巨大损伤的温度指标。这一做法终于成功,这项成果曾被CCTV一7拍成科教片。

番茄的裂果是夏季经常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尤其是大果型品种6~7月裂果率最多可达60~70%。裂后的番茄就是废品,当垃圾处理真叫人心疼。为了找出裂果原因及防治办法,我在济源五里桥君源基地驻点时曾利用两年6~7月的夏天钻进棚里,一呆就是两小时,但因为专心致志,虽身处35度高温下汗流浃背,也没觉得多热。经过两个夏天的观察与探索终于找到了用钳子夹的方法解决裂果的简单办法。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留下一扇窗。我非常相信这一格言,但这扇窗需要钻研及你的刻苦努力去开才能走出困境。也正是在这种逻辑思维的推动下,不墨守陈规,敢于挑战习惯思维下的某些禁区。在君源近八年的实践中,在杀虫治病方面采用食用碱、食用油、酒、醋、洗洁精等,单用或复配反复室内及田间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佳杀虫治病的配方。利用这些新配方取材方便,完全达到有机要求。成本与使用有机农药可降低8~10倍。在栽培技术等方面做了一些研发与改进。使生产率大大提高,用工成本明显下降。

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常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了解真情。才能学到真知,才能让理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升来指导生产。

生活中人们食用蔬菜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但由于各种植地的气候不同,因而就会出现供应早晚不同的局限性。为了达到全年均衡供应,让客户一年四季基本上都能吃到近20种以上的主要蔬菜,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冬季在热带海南种,春秋在温带平原种,夏季在凉爽高山种。不同地方不同季节气候差异较大,利用这种差异性达到蔬菜生长的最佳要求,这样产量高,菜品质量好。只是增加了一些运输成本,不过从性价比来看还是合算的。为达到这一目的,从2012~2019年,从热带海南~温带新郑~高海拔灵宝~中海拔济源,一共建了四处蔬菜种植基地。在生产季节,我都是驻地指导。

从2012至2019年我与君源相随相伴近8年,利用这个平台让我在垂暮之年又能重新回到跟随半个世纪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为我提供了拓展思路,探索新知识,创新的机会。

退休20年来由于对自己专业的钟爱,更重要的是我一心想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回归社会,交给农民。这是我最大心愿,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得到社会的认同,给了我许多荣誉,我从来没有把它作为追名逐利的资本,而作为鞭策自己在有生之年尽心尽责一心一意做好工作的动力。

多年来社会为我提供的工作平台我十分感激。从2020年初疫情出现,另外体力也大不如前,我基本上结束了驻点指导,只是隔一段时间去看看。另外通过微信和视频进行网上交流。现在虽以居家养老为主,但仍然时刻惦记着生产、惦记着菜农、惦记着年青一代的培养成长。

奔赴热爱,紧跟时代

我对退休生活也有一些感悟。

退休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一个节点,退休后又重新开始了一段与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如何过好人生的后半段,让它过得有滋有味。我的体会是:

1.退休后有大把空余时间可以专心致志进行自己想干又苦于在职期间无暇顾及的爱好,让生活有奔头。每天都是在自己喜欢干的事中度过的,让精神有所寄托,会感到生活充实有奔头。常言道,无事生非。有梦想,为实现梦想奔走,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饱满的。

2.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近二十年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电脑、手机等智能化技术不断涌现。然而有些老人认为,自己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与那些新东西无关,那都是年轻人的专利,因此对这些新东西持一种排斥态度。现今买东西付款用手机扫码,在疫情爆发期进商场都需扫码,坐公交、地铁……哪一项也离不开手机,可以说离开这些新东西寸步难行。另外,闲暇时间打开手机与好友聊聊天,看看视频,看看新闻了解一下身边事,这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尤其是现在纸质媒体(报纸等)逐渐退出社会,手机网络就成为观察世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这些新科技我们要学要看,不要求精,只要求能应付当前的社会低要求就行了。那种一概拒绝是一种自缚手脚、自找烦恼的表现。

3.我们这一代人多数生于上世纪三四五十年代,经过的事多,吃过的苦也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更要珍惜、维护这一发展成果,不能总是站在个人角度来看问题处理事。让祖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是大家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位老年人的责任,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热。

一甲子的光阴里,我伴随了农大的发展壮大,农大见证了我最好的年华。在学校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祝愿学校有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辑:田薇

(本文转载自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