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涛:兢兢育人树栋梁,六十余载不曾歇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06-11 22:39 浏览量: 2438

编者按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六十余载。从1960年到农大任教,热爱讲台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到退休后任教学督导助力年轻教师成长,无偿“劝学”为学生作上百场报告,这60多年的时间里,刘波涛从未离开过他心爱的讲台和学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刘波涛为劝学甘当“网红“,开通了实名微博,还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义务劝学二十余载。今天,让我们跟随刘波涛的脚步,走进他在农大的故事。

兢兢育人树栋梁

六十余载不曾歇

刘波涛

1960年,大学毕业的我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当时的河南农学院)任教。

那年的分配方案很具体:我班24人,有24个岗位,每人可报2个志愿。岗位虽有差别,但每个岗位都有人报。我想:如果按志愿分配,每人肯定都能如愿。可结果一出来,令我十分意外,这并不是我的志愿,而且还要在这工作一辈子。我不想来,但我知道自己必须来,因为我们的口号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愿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高楼大厦也能用,垒到厕所也心甘”,我又是要求进步的青年,怎么可能不服从国家分配呢?所以,当时我在犹豫中做出了抉择,背上行囊来到了农学院。可如果时光倒流,又回到1960年毕业分配填报志愿现场,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第一志愿报河南农大。

为什么?简单来说,来农大几十年,我有很大的收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入了党;业务上硕果累累。我本身是一名教化学的教师,却在农大的培养下成为教授、省高级职称评委、省青少年德育优秀宣讲专家,而且是省“十佳”优秀德育宣讲专家之一。我曾多次获“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奖”、“金讲台良师益友奖”、“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等荣誉,两次获“省关工委先进工作者”,一次获教育部关工委荣誉证书。1963年破格提了一级工资,又赶上了77年2%提工资。当时是中央下文,重点对工作成绩优异、贡献较大的职工提升工资,这部分职工只占总数的2%。

2021年12月,我已86岁,又在河南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领了“关心下一代突出贡献奖”奖章和证书。回想这60多年漫漫人生路,我仅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何德何能得到这么多的荣誉?不还是因为农大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关怀吗?来农大六十多年,我能一直有职务有工作,快乐幸福地生活,我怎能不深深爱上河南农业大学呢?在庆祝河南农大成立120周年之际,我向党、向同志们作如下汇报:

在职辛勤逐悟“道”之路

教书育人献峥嵘青春

1960年8月初,我来农大报到。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教研室主任找我谈话,说下学期让我来讲两个班的课,带实验、做辅导、改作业等各方面全包。在那个年代,一个本科毕业生要想在大学任教讲课,至少要先做四、五年的助教,才能试着开始讲一、两节课。而要独自承担开展一门课,更需几年的培养历练。那时的我连一天的助教都未曾做过,连什么是教案、讲稿都一无所知。“一步登天”做主讲,实属少见,可见领导对我的期望之大。可同时压力也同洪水般向我席卷而来,年轻没有经验的我甚至有些胆怯和害怕。

寒假假期很短,为了呈现最好的课堂效果,我不敢回家过年,就留在学校兢兢业业地备课。开学后,按照学校规定,我需要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由老师们点评。多数老师照顾面子说了些优点,提点儿希望。可是教研室主任的点评则毫不留情,只能用一句话概括:一无是处,全是毛病。有些话还带些许讽刺性,说我在黑板上画的X射线,根本不是X射线,而是“张飞的胡子”。当时我很难过,寒假日夜“鏖战”准备的成果被批得一无是处,难过自责得差点掉下眼泪。会后,我认真反思主任的话,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这件事也促成了我日后学习工作中善于从各项成功失败中总结教训的习惯。当时年轻的我就在日记本上写了三句话:

1、要讲好课,有许多知识需要学。

2、作为教师,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必须讲好。

3、大学我能学好,就一定能讲好,要有信心。

从接受讲课任务那天起,我翻开了人生中新的篇章,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未来一路该何去何从?我做了具体规划:第一要尽量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人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邀请别人听我的课,欢迎挑毛病找问题。我也在课下花更多时间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教学相长。第二,在备课上狠下功夫,为使教学内容丰富,尽量多读书,多看资料。讲稿要写三遍,第一遍,厚积:能收集到与讲课有关的内容都写上;第二遍,精简:从实际出发,精选内容并写出实用的讲稿;第三遍,重复完善:为便于记忆,用“缩写”或符号将两节课的内容,浓缩在火柴盒大的卡片上。讲课前用一张纸作黑板,像上课一样,如实讲一遍,再修改卡片,修改后放入上衣口袋备用。如此一来,上课时给人的感觉则为“薄发”。只有手和粉笔在黑板上下翻飞,教学的内容熟记于心。因为没有讲稿,曾被人误认为我不备课。其实我不仅“备课”,还要“背课”,有些数字必须要背下来。例如,Li、Be、B、C、N、O、F、Ne的电离能分别为:502.3,899.5,800.7,1086.5,1402.4,1314.0,1681.1,2080.7。如今我虽已86岁,但年轻时备课的这些数字我则仍记忆深刻。

讲课教学巧旁征博引

幽默风趣开学子兴趣

在课堂上,我十分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围绕每节课的重点,我都会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实例,作为开场。

例如,“化学热力学”是讲如何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自发问题的,问题离日常生活较远,我想学生对反应是否自发不感兴趣,就先在黑板上写一化学反应式:6C+6H₂O═C₆H₁₂O₆(葡萄糖)

然后我问学生:“这个反应好不好?”,学生一看,葡萄糖是煤(碳)加水就可以做,齐声说好。我就接着再问:“这么好的反应,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引起大家思考后,我再揭秘是因为该反应不自发。由此说明,要用某反应,事先判断该反应是否自发多么重要……一步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热力学的兴趣。在讲“渗透压”时,我先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着手,问大家:施肥多了,庄家为什么会烧死?海鱼为什么不能生活在河水里……最后引入对“渗透压”内容的讲解。这种一问接一问,一环扣一环,从生活中来到书本去的方法,一上来抓住学生们的听课“胃口”,引导他们步步地深入学习。

同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尽量找到好的例子或比喻。例如:书上说,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但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所以学生就提出了质疑。因为最初发现电流时,还未发现电子,并不知道电子向哪流,于是就人为规定由正极流向负极。发现电子后,人们才知道电子是由负极流向正极。既然明知不对,为何书上不作纠正呢?学生表示不解,我就用“射”和“矮”两个字作比喻。“射”是寸、身,身一寸高,应读“矮”。而“矮”是“矢”和“委”,矢是箭,委是发,将箭发出去,应读“射”,显然这两个字是形与义颠倒了。不纠正,没有问题,如作纠正,说不定引起大家认知混乱更会出乱子……我用文字解释了科学的一些问题,课下同学们直呼巧妙。

而在讲“对映体”时,讲实物和镜影是不同事物。学生则说:“我照镜子,说镜子里边的人不是我,难道是你吗?很不理解。”我就用god照镜子,镜影是dog作例。god(上帝)照镜子,看到里面是dog(狗),显然不是同一事物。课堂上的同学听罢哈哈大笑,在欢笑之余将“对映体”的概念牢记于心。

好的例子,学生易懂,且能记牢,事半功倍。要找一个好的例子或恰当的比喻却很难,如上面god的例子,开始我很满意,感觉很形象,但仔细看,god和dog不是“对映体”。不过,用god照镜子,看到的是像dog而不是dog,也可说明二者不是同一事物的道理。好的比喻,有时会找几个月,还不一定能找到,可仍要继续找,直至找到为止。

探索创新寻讲课妙法

教书育人能两手统抓

我认为讲课既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要尽量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育人工作。例如,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理论时,围绕“熵”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并用获诺奖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理论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开放系统,消耗环境的有效能(负熵),引入系统,称为‘一耗’,向环境散发系统的无效能(正熵)为‘一散’,系统通过一耗一散可形成有序结构”,故称“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让人们第一次掌握了双向转化规律:该理论适用于任何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单位、生物体等,要想进步、发展,就取“开放系统”。想混乱(不是混乱一定不好,有时需要混乱,如物料混匀)就取孤立系统。例如一个人,要想健康成长,必然取开放系统,从环境引入营养物质(有效能)为“耗”,向环境排放废物(无效能)为“散”,只要“耗”和“散”做得合理,身体就健康。否则,不进不出,不耗不散,成为孤立系统,就要按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变化:先是死亡,然后腐烂、挥发,混乱度逐渐增大,直至无影无踪,最后遍布整个世界,混乱度达到极大。

我告诉同学们,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大家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应当懂得这个理论,应用这个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因为它适用于任何系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坚信不疑的同时,更应将这种理论在自己的身上应用得当,耗散有度,争做健康向上的大学生。

在日常肩负讲课育人理念的同时,我也探索改进着工作方法。经过我的实验探索和改进完善,创立了“四步教学法”:将全课程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用4步(4次课)完成。第一次课,学生在课上看书预习(因课下预习没有保障)。第二次课,一次讲完本单元全部内容。第三次课,学生课上看书复习,老师课上辅导。第四次课,老师做单元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预习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通过预习能带着问题听课效果好;三是重点内容在学生脑子里过4遍,第一遍预习时看了,第二遍听老师讲了,第三遍复习时看了,第四遍老师总结时听了,这样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深刻记得牢;四是听老师总结,能提高自己提精华、做总结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我实践了5年,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该教学方法也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因四步完成,故称“四步教学法”。

耕耘伴随回报,有付出就有收获。我从最开始讲课全是毛病,一无是处,到挂牌教学时,全校520名学生选课,选我课的足有380人之余,校报还为此专门写稿在省电台进行宣传。我也在教学中获得了多种奖项,成为了讲课名师,多次在观摩教学中面向全校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临退休前,学校更是对我的课全部作了录像,录了40盒磁带,统一保存在信息处,这在农大则是尚无先例。

身退二线记出发心气

心赴一线担督导大任

退休后我有两个职务:一是河南农大教学督导,任组长。二是河南农大关工委委员。教学督导本来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但刚开始不被广大教师理解。在职教师认为“教学督导”是学校监督教师的手段,督导员充当“打手”。退休教师不愿作督导员,怕得罪人。当时的教务处长邀请我作督导,我欣然接受,一是领导的信任和邀请,二是本着对事不对人、君子坦荡荡的心态,我不认为做督导得罪人,反而认为能学更多的知识,交更多的朋友。因此,退休之后,我的教学督导之路缓缓展开。

为了打破在职老师的顾虑,我们考虑“和谐督导”,以同志加朋友的身份听课。同是教师,又都为“教书育人”的同一目的,所以既是同志又是朋友,听课后的交谈一般都是友好和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就陆陆续续有老师打电话邀我听课了。多数是想改进教学方法,邀请我提出看法意见,也有的为了克服讲课大赛时的紧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听课是任务,邀请是友谊。按学校要求,督导员每学期要听课60次以上。我则是有时间就去听,一学期能听100次以上。到每个学院听课都不止一遍,所以每个院的老师我都认识,交了很多朋友。我之所以爱听课,一是任务,二是友谊,三是听课能学很多知识,学各专业的知识,学每位老师独特的教学经验,还能交朋友促进友谊,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多举并措引迷途知返

愿做炬火发所有光亮

教学督导分督教和督学。恢复高考后,77、78届学风最好,80届以后逐渐下滑。国家出台“教学督导”措施,也与学风下滑有关。我是督导员又是关工委成员,让学生好好学习是督学的任务,也是关工委的工作。

有些大学生不读书不学习,不是人变坏了,而是认识出了问题,有很多问题认识错了,需要大量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以我就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举办“沟通无限”座谈会。

“沟通无限”这个名字是我起的,目的是让学生打破顾虑,畅所欲言。第一次座谈会是请农学院办公室写个通知:“周四晚七点,在3号楼101教室开‘沟通无限’座谈会,刘波涛教授解答学生问题。”我七点到教室前,学生早已坐满,后来者便站在前后两个门口听,会议氛围良好,直到九点半结束,人数只增不减,提问题的条子一个接一个,解答不及。这次会后,不断有班主任或学生班长邀我到班上开座谈会。这种形式有着许多优点:首先,与学生面对面畅所欲言,很亲切,气氛和谐。第二,规模小,便于举行,教室、宿舍、校园草坪均可。第三,解答问题效率高,一次座谈会能解答几十个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参与,互动频繁,内容广泛,气氛活跃。

为了能更多的举办座谈会,我写了一短文:“一位教师的心声”登在校报上,表明我的身份和心愿:想与同学们交知心朋友,解答学生困惑,同时登上了我的手机号。文章一出,我的手机不断响起,有为农大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高兴的,有表示感谢的,有邀请座谈的,有讲自己的困惑的……同学们发来的短信,我都抄在笔记本上。其中有一短信让我十分感动,信中说:“刘波涛老师,我是林学院08级学生XXX,恕学生冒昧,从校报上看到您的文章,记下了电话号码,我遇到了困惑与迷茫,都不能与任何人倾诉,放在心里变成绞痛心扉的匕首,让我心痛无法呼吸……您哪天有时间,好想找您交谈。”学生有不能与任何人讲的话,愿与我交谈,如此的信任让我深受感动。

此后,我经常受各院团委、班主任的邀请开座谈会,次数已经多到记不清了。

除了开座谈会,我也经常在校园或学生宿舍和学生促膝谈心。我去过的宿舍也已有几百个了,在宿舍和学生谈心,经常有的学生聊着聊着跑下楼为我买饮料,给我倒水放冰糖,与我合影等等。为了适应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我也开通了微博,目前已写微博660多问,都是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受到广大学生的称赞或转发,已有4万多粉丝。做学生思想教育,座谈会或微博的效果都很好,但效率低,效率最高的还是做“大学生成才之道”报告,一次报告可有成百上千人听。

第一次作大学生成才报告,我的题目是“大学生学习方法”。当时的听众是77级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也有自己的疑惑:“大学书本厚,讲课快,堂上听不懂,课下做题难,内容多,看不完,想记记不了,不知如何好。”我受学生会邀请作了一场“学习方法”的报告,同学们拍手称赞,收到了“轰动性”的效果。从此,我每年都为新生作几次学习方法的报告。可是,到80级以后,学风逐渐下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88年有两个学生班长,拿一本《中国青年》杂志到我家,让我看题为“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大学生郎郎的诉说”的文章。

文中说:“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困惑像瘟疫一样笼罩着我们,不想做作业,就去抄,二年级同学的作业本,5元1本卖给我们了。不学习,考试作弊成了时兴,已趋群体化、系统化、科学化……读书没劲,便产生了“九三学社(舍),早上睡到九点,午觉睡到三点……该干什么呢?不知道,只好寻找精神寄托,于是谈恋爱成了另一种时髦……大学生是青春的天使,现代文明的化身,可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一切,想起来让人担忧。我们想通过《中国青年》,向我们的同学、向全国关心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人们发问——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

看了文章,参加座谈会,听了类似的困惑,让我深感身上责任之重,作报告不能只讲学习方法,要先讲立德树人。讲为什么考大学?大学学什么?大学怎么学?大学生的出路在哪……以此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于是报告题目改为《大学生成才之道》,主要讲立德树人,讲成才的道理,讲为什么要成才和成才的路该怎样走。于是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探索追寻、讲解完善后,我对这些问题形成了系统的见解,撰写出版了《走出迷茫》一书。这本书是我多年报告的总结整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校原党委书记程传兴同志将书名由《大学生成才之道》改为《走出迷茫》,副题为“劝学报告点亮大学生成才路”,并为书写了序言:“义务劝学十八载,大爱无疆铸师魂”。本书印刷1万册,赠学校2000册,其余的现已大半赠给学生。

由于报告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每学期我都应校团委、学生处或各院的邀请作几次报告,规模大到全校新生几千人,小到一个班。从校内讲到校外,邀请我作报告的兄弟院校有海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院、郑州师院、河南科技学院、平顶山学院、商丘师院、商丘学院、河南省电大、郑州科技学院、郑州牧业经济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20多所兄弟院校。

我的劝学之路也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老人春秋》杂志以“真情奉献乐晚年”为题报道,说:“刘教授讲成才之道,他思维敏捷,观点清晰,时而旁征博引,时而现身说法,引起了大学生的共鸣,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演讲,不时博得学生们的笑声和掌声。”《大河报》以“百余场报告点亮大学生成才路”为题报道,《河南商报》以“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义务‘劝学’18年”为题报道,《郑州晚报》则以“河南农大80岁教授成‘网红’”进行宣传,我的微博加上了“V”,一天粉丝增加400多个。郑州教育电视台两次到报告会现场和我工作过的地方,以“我们的价值观”为题,拍了20分钟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映……

每次作报告,我都留下手机号,希望同学们有困惑给我发“短信”或“微博”。学生给我的短信,每次我都抄下内容和电话,“忘年交”已经不下数百个,这也让我感到心情愉快,不由得年轻了几分。

给学生作报告,能让我动脑、动口、活动肢体,身心都得到锻炼,能看到学生的笑脸,听到学生的笑声和掌声,更是一种享受。今年我已86岁,站着讲2个小时,完全没有问题,为学生解惑,乐在其中,一点不觉累。所以,我很想给学生作报告,也很享受这份快乐和幸福。我到处给同志们讲:我作报告,不接不送不酬谢不吃请不表扬,不花一分钱,只要说明时间、地点,我自费前往,无偿赠书,只求奉献。人生总有尽头,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秒还能站在讲台上,那也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作者简介

刘波涛

男 中共党员

刘波涛,男,1936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商丘民权人。1960年开始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原河南农学院),曾获省“十佳”优秀德育宣讲专家、“省优秀教师”、“关心下一代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教书育人硕果累累,义务劝学行而不辍。耄耋之年,为劝学甘当“网红”开通微博,为各大高校无偿作劝学报告几百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初心。

统筹:周红飞

监制:陈 玺 李洪振

文字:刘波涛

责任编辑:邢福祥

校对:吉柯璇 张思远 张志琦

编辑:胡馨月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