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脊梁 | 严谨治学育桃李,辛勤耕耘守初心:专访柴文华教授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1-11-09 16:00 浏览量: 3072

柴文华,男,1956年6月生人,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省“六个一批”人才、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黑龙江省国学学会会长等职。系《求是学刊》《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多家杂志的编委或学术顾问。初识先生,先生温文尔雅、和善可亲,言谈举止中透露着谦谦君子的气度,真诚谦逊,又不失风趣,有学者的从容淡定,有师者的如沐春风。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1973年,高中毕业后,柴文华在大庆钻探宣传部、大庆市委宣传部从事宣传工作,从小喜爱文学的他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闲暇时还会写一些诗歌。在宣传部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也让他对哲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7年,恢复高考后,柴文华渴望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更加坚定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念。“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到底”,他白天参加工作,晚上坚持学习,三载拼搏得以如愿,终于被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录取。柴文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学四年,柴文华最常去的就是图书馆,读书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美事享受事。对于读书这门“学问”,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多读书,涉及到课程的参考书目,选择多个版本阅读;要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通过归纳总结作者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大学本科期间,柴文华喜爱读书,善于自学。全年级将近一百人,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续四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此外,他还担任班级里的团支书,工作能力十分出色。本科毕业后,他以黑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倾心教学 德高鸿儒

★黑大脊梁★

在研究生还是廖若星河的那个时代,知名学府纷纷向柴文华抛出橄榄枝,柴文华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大学时光让他尤其难忘,他深深眷恋着母校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深厚淳朴的人文情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哺育他成长的黑土地,回到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执教。初为人师的柴文华,在学术上刻苦钻研,对待教学更是一丝不苟,几十摞分类卡片、20余盒资料存盘、数十本文摘和索引、百余万字的研究成果、近百万字的教案足以展现他经年累月的勤奋与付出。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备课,精心设计例证与板书,他认为,这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尊重。从教35年以来,柴文华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他十分注重将学术动态与学术风向引入课堂,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聚焦热点、紧扣重点、突破难点。他的授课既旁征博引又深入浅出,逻辑上层层分明,思路上丝丝入扣,令学生们目不窥园、受益匪浅。由他主讲的本科专业课程《中国哲学史》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再次升级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学方式上,柴文华运用启发式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堂上,柴文华更注重互动交流,他采用课前演讲、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的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思想相互碰撞,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学术和科研拓展思路。柴文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深深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黑大毕业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浸润着学子的心田。他们之中的一些优秀学子深受老师影响,坚定地选择留在母校,秉承着“一辈子扎根在黑大”的精神,孜孜不倦、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竭尽全力!

务实科研 行而不辍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下,哲学无疑是一门“冷学问”,然而柴文华依然以自身辛勤的探索赋予哲学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真实的功能,并明确了自己作为哲学研究者的目标:立足本学科,进一步探讨、开发哲学的实用功能,让哲学更多地融入到生活中,更密切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柴文华注重传统与现实结合、东方与西方结合、史与论结合,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由柴文华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学史》共计75万字,获2018年人民出版社十大优秀学术著作奖,并获批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优秀学术著作外译项目,进一步奠定了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在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柴文华独立出版了《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真善美的哲学寻踪》《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中国异端伦理文化(第二版)》《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省思》《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历史维度》《梁漱溟思想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合著主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中国非儒伦理文化》《中国人伦学说研究》《中国现代道德伦理研究》等学术著作,并在《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冯友兰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学史》著作中担任主编。此外,他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孔子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哲学动态》《高校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大型文摘刊物转载引述。数十载岁月如梭,柴文华专注于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伦理思想史领域的研究,正如他所说“搞哲学的人必须能坐住冷板凳”。为此,柴文华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其中,将对哲学研究的责任化作动力,拼搏实干,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理念和知识扩充自己。面对众多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他总是能有效规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柴文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他的研究成果曾6次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5次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年来,柴文华参与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项目中为首席专家之一,产出了4项阶段性成果,分别发表于《求是学刊》《黑龙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项目中为子课题负责人之一,产生了1项阶段性成果,发表于《中华孔学》。

春风化雨 甘为人梯

作为学科带头人,柴文华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积极引领学科发展,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拓展科研思路。同时,他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鼓励教师们开拓科研视野,树立学术前沿意识,不断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于同事而言,柴文华治学严谨、学术渊博、哲思独运,是他们教育事业的领路人。他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尽心尽力,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帮助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岗位,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任何时候只要有人前来探讨问题,柴文华都会耐心沟通、认真解答,这样无私的师者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柴文华和研究生组成学术共同体,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大大提升了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质量,在高水平期刊上产生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他教导学生要始终把“学术规范”放在第一位,积极树立问题意识,从而确立选题方向。经过他的悉心指导,多名毕业生的论文曾获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回忆道,“交给导师的每一篇论文都有他细致修改的痕迹,字里行间的批注不仅饱含着辛勤的汗水,亦承载着对学生的深切关爱。”于学生而言,柴文华不仅在学习和科研上指导帮助,更是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问候,他的爱从不张扬却无处不在。学生深有体会,“老师始终真诚以待,耐心教诲,每每请教老师问题都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和中国哲学特性一样温情脉脉的柴文华教授,是学者、是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老师总是为我们争取参加大型学术会议的机会,鼓励我们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老师非常善于引导我们思考,这对于哲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他的良苦用心,需要我们随着时间的沉淀来领悟。”

砥志研思,精进不休。先生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谱写了学者人生的优秀篇章,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和坚持,是对他多年来奉献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回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对学子的人文关怀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学生的一言一行他都会放在心上,而他的爱又不仅仅局限于师门内,但凡有学生遇到困惑前来询问,他都会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先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哲学研究者的使命,时至今日,他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为哲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文字| 王思聪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肖博宇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