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专业巡礼 | 化学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1-07-30 15:00 浏览量: 2617

编者按:八十载慎思尽物,新时代共创一流。2021年9月,黑龙江大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为了全面展示黑龙江大学过去五年在学科、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办学成果,新闻中心特别推出《迎校庆:黑龙江大学办学成果系列报道》。今天为您推出专业巡礼——化学。

专业负责人寄语

经过近20年的建设,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了特色鲜明、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并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化学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的特色拔尖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个性化培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扩展能力的拔尖人才。化学专业有力地支撑了我校化学一级博士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学科平台的建设,以及化学、材料和工程学科连续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专业教师多人次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和省创新团队。这些学科、科研平台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显著地提升了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影响力。近年来,化学专业培养的一些优秀人才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其中一些毕业生获得了国家级人才称号。展望未来,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将一如既往,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一流的化学创新人才,扩大专业在国内外影响力。我们将不负历史重托,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为建设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齐心协力、努力奋进。

——专业负责人:付宏刚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从1988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并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2和2019年化学专业连续入选 “黑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项目,实行单独高考计划招生,并拟开展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机制。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经多年建设,化学专业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的教学团队。化学专业立足省内面向全国,在黑龙江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已成为重要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专业优势及特色

化学专业基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的专业特色,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受到基础和应用研究强化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扩展能力强;能在化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也能进一步深造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

化学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学历高、梯队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团队,2008年入选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6人。教师队伍中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杰青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人才计划20余人次,专业带头人为付宏刚教授。近5年,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四百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化学专业科研团队在生物质石墨烯、能源催化、传感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近年来,化学专业师资队伍支撑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和省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支撑化学、材料和工程学科连续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

建设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化学专业围绕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化学基础学科教育以及学科综合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着力培养化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1)实施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化学专业在原有化学基础改革实验班的基础上,自2012年开始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9年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基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专业特色,实施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和学院为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宽松的探索氛围和有力的条件保障。安排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主讲专业基础课,使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把科学前沿的知识与基础课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优势,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利用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科研成果、高水平研究人才的优势,实施导师制,为每1-3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一年级为学习指导教师,二年级至毕业为科研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特点、学习要求以及自身发展潜质;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等;鼓励导师将高年级学生纳入其科研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导师还要加强学生的人生和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导师的启迪与濡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对化学基础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为基础学科献身的精神。使学生入学后尽早进入开放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专业实验教学中。为试验班学生设立科研训练项目。每学年进行检查,学生答辩并提交总结报告。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为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构建了以主干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通选课为主体的多层次、个性化、高质量的本科课程体系。为夯实理论基础,增加主干理论课程学时;同时增加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和内容。设立了多门高质量的提高、拓展型专业课程,如学年科研课题、教学科研讲座和化学专业前沿讲座等,专门开设专业外语写作课程。推动了同一平台上优质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满足了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每门基础课配备助课教师,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传统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增加研究报告、论文等考核形式。

(4)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建设

化学专业按照“吸引、稳定、培养”的原则加强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培育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教学竞赛;开展校内外合作交流;培育教学名师;促进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对专业基础课程建立课程教学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实行为年轻教师指定导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听课、评讲教案和青年教师试讲等制度,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进修、访学、在职学历提升和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等方式优化化学教学团队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

化学专业以研促学,通过强化基础教育、营造科研氛围、拓宽培养模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受到一些重点大学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化学专业学生连续参加了7届全国重点大学参与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并取得10余个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多数同学参与过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科研立项的研究工作,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或国内著名的学术刊物上。

全国大学生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获奖

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部分学生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在食品检测、环保等企业任职。其它约50%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以上进入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等985高校和科学院各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年来,毕业生多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另外,我校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年招生量达到30多名,因此自身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得到显著提高。

未来发展展望

以化学专业进入新一轮“黑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为契机,参照国家专业培养标准,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遵循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在总结上一轮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加强教师梯队培养、注重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

按照“吸引、稳定、培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培育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校内外合作交流,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优化教学团队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化学专业教学团队多名具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的教师。要求他们进入本科课堂和深入实施学习科研导师制,通过他们言传身教,精神感召,学术引领,耳濡目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术兴趣与创造力。

完善培养方案,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

完善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把促进交叉作为专业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为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为学生构建“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验班进出的滚动机制。强化科研促教学的优势,加强实验课特别是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设置,利用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开展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实际操作培训,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

改革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

根据学生在各年级阶段学习情况的不同,开展本硕、本硕博连读等多种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利用导师和国外的合作关系,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学习国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理念。

图文来源 |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责任编辑 |肖博宇 王梓萌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