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校75周年】我与科大的故事:我与校园五十年——写在黑龙江科技大学建校75周年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2-11-03 17:28 浏览量: 2798

编者按:从1947到2022,从鸡冠山下到松花江畔,从东北工人学校到黑龙江科技大学。七十五年肇基创业,自强不息,七十五年血脉赓续,薪火相传。1947年,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和广州起义、省港大罢工的组织指挥者之一、新中国能源工业和煤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校名誉校长陈郁在鸡西创建了我党第一所矿业类院校——东北工人学校。历经75年的发展,如今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已成为一所理、工、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工为主、以矿业为学科专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回望75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不能忘记以陈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们点亮了星星之火,赋予了科大最初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所有的创业者和开拓者,是他们的艰辛奋斗、无私奉献,使今天的科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纪念建校75周年之际,党委宣传统战部策划推出特别栏目——“我与科大的故事”,讲述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科大人”自己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三期《我与校园五十年——写在黑龙江科技大学建校75周年》。

王炳森,1968年2月参加工作,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72年4月,作为首届工农兵学员进入鸡西煤校电气化专业学习,工作期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在校先后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学生科长,总务处副处长,党总支副书记,中俄合资企业总经理;中共黑龙江矿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第五届、第六届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组织部副部长,机关总支书记,机关行政处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多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著撰写,省市报刊、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完成省科技厅“创新教育机制研究”课题一项。

今年是黑龙江科技大学建校75周年,从一个学生算起,如今已经退休十三个年头了,一直在校园生活,整整50周年了。与学校共成长,是学校建设发展的见证人,受益者。在这个校园里生活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那校园一草一木一景观,那恩师学友的情谊,那课堂聆听与课外生活,那工作的顺利艰辛,那生活的跌宕起伏,那红色基因历史的厚重,那些拼搏奋斗的精神,那学校发展的万象更新,那取得成就时人们欢欣雀跃的情景……,无不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1972年6月考入鸡西煤矿学校电气化专业学习,是文革后首届工农兵学员,是学校培养了我,养育了我,给了我幸福人生。我与黑龙江科技大学,心心相印、心息相通、情浓于血、浓于生命。

不忘恩师教诲,感恩党的培养

1972年一入学,班主任滕茂堂老师就让我担任电气2班班长,其后杨国栋、杨振英老师分别担任过我的班主任。老师们严谨的教风、严格的要求,使我终身受益。1973年寒假,父亲住院处在病危时期,开学时我仍然按照学校要求如期返校,三天后父亲去世,我再次请假奔丧……。电选专业科党支部书记刘铁汉,要求同学们向我学习“红透专深”的精神,班级团支部专门建立展板发表专题文章。后来我参加学校举办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后来,留校后做学生工作,处理各种思想问题,参与复杂的毕业分配;在政治教研室担任学生政治理论授课工作,不断提升了自己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领导和教师们那种严格求实,公平正义的工作精神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每年毕业分配,总会有一些分配去向的矛盾难点:“好地方的指标抢着去,边远地方无人去。”于是党支部便确定一个基本原则:“以个人为中心、以家为半径,划弧。”谁是这个位置中人,优先选择。

1982年,我参加学院工会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精神污染》演讲比赛,获得好评。院长陈政国立即把我叫到办公室,头一句话:“小伙子太好了……。”随即便询问在留校的同学中,有哪些有思想的人,要让他们多为学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领导的关怀、教育使我思想成长……。任职学生科长期间,治理整顿学生宿舍的大量私拉电线、点电炉子、锯床板子做书架,其中的一些做法不是很恰当,学校对我没有批评责难,却看到了我对学生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求实的工作精神。后来在干部调整中,我被提职为后勤副处长……。参加中俄外资企业总经理竞聘,文立学副院长给与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实现聘任总经理成功……漫长的人生道路,一路走来,先后任职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科长、总务处副处长、党总支副书记、中俄喷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矿院经贸公司副总经理,矿院、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组织部副部长、机关党支部书记,机关行政管理处处长、党校常务副校长。每一个进步都有老师们的殷殷教诲,都离不开党组织关怀与培养。感恩母校!是我心底的浓浓情怀!

在文化中陶冶情操,不断实现文化自觉

青年时代,由于知识的贫乏,在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不足,处在“无语”的窘境。我直面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在自身压力中反思,在认真工作的目标中思考,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在文化的自觉中,不断成长。正是这种成长,在各任职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开拓进取。负责后勤管理改革工作中,提议建立的后勤服务总公司,在全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进行了经验交流;负责的伙食工作、汽车队管理多次获得全省高校同行业先进单位。担任宣传部长,学校每一个需要实施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我都要对其作理论阐释,促进贯彻实施。对于学生社团工作指导,为演讲赛、辩论赛、舞蹈大赛做评委、做点评。指导创建的大学生社团“清源国学社”,获得共青团中央社团部的表彰,参加大学生书画学会书画展,以“欣赏是情感的操练“为主旨,弘扬传统文化,张扬人文精神。我讲授党课,提出了“党性、个性、理想、责任”的理念,受到大学生好评。在一次有大学生参加的上级调研关心下一代会议上,两位学生在会上对我说:“王老师我们认识你,听过你的党课,你不知道讲完课我们给你的掌声有多响亮吗?”原来一直以为那是一种一般礼节性的礼貌掌声,竟是对我的褒奖,深感欣慰。关心大学生社团、关心学生成长,临近退休,学校团委杨凤娟老师代表时任团委书记李晗龙专门为我发了“校园文化创新纪念奖杯,” 对我为大学生社团做出的努力表示敬重与感谢。作为在中央教育台播放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纪念建党90周年学校党建文化沙龙》发言人之一,独立的内容撰写与表达,是一次最为精彩的展示,是人生文化自觉的尺度标志。感恩母校,只有在大学,才有这种文化熏陶与心灵成长!

学习校史,弘扬学校文化精神

在担任宣传部长的十多年里,四次建设校史馆。1987年40周年校庆时,仅仅是与褚褆老师等人布展反映学校面貌的图片。1997年,50周年校庆,学校决定在大白楼——教学主楼四楼建设校史馆。依据王忠臣、王郁昆等人1987年编著的《黑龙江矿业学院志》一书。在繁浩的文字叙述,横向罗列的史料中,在普守善老师保存的底板照片资料中,寻求到大量资料,形成思路设想的校史。按照大道至简原则,以纵向逻辑勾勒学校面貌,凝练出了贯穿学校发展历史中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2000年,矿业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办公地点迁入新址,重新建设校史馆,我学习了俄罗斯大学的经验,建设了校史廊,内容更加详尽,主线更为清晰,主题更加鲜明。其中一些故事,足以为后人铭记。《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校名文字,字体是组合毛泽东的书法笔体。“科技”学院,在组合毛体时,遇到了障碍,没有现成的毛体“科技”二字。最后,在曾经担任鸡西矿务局穆棱矿宣传科长的赵永英那里,得到了一本珍藏的毛主席书信手迹文本,一页一页翻寻,终于在毛泽东1942年写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出现了嘱咐毛岸英多学习科技知识的文字,有了“科技”二字。但是差异很大,通过原来学校体育老师郭臣进行了修改加工,形成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完美的毛体校名。

2001年哈尔滨校区建设,2004年哈校区建设落成典礼,校史廊搬迁教学主楼大厅……。其最为主要变化,是面积增加,内涵扩大,增加了二级学院内容展示。后来经过2013年参与向煤炭部高校提交各个高校校史资料编撰,2018年再次参与校史馆建设,我对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历史,尤其是历史轨迹展现的规律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在校园生活的50年,目睹学校的变化,深深地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的文化精神,是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灵魂,驻守在人们的心中,融化在人们血液中,体现在学校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体现在优秀的领导团队以及广大教职工的奉献精神,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学校发展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 者 | 王炳森

图文整理 | 大学生新闻宣传中心

执行编辑 | 王源

本期编辑 | 袁家明

审核部门 |党委宣传统战部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黑龙江科技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