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就学生就业工作专访我校党委书记周宏力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1-06-01 19:20 浏览量: 2420

编者按:

(王飞/文)近日,我校党委书记周宏力就学生就业工作接受《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栏目记者专访。6月1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发了记者对周宏力的采访报道。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就业工作的要求,将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作为工作遵循,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集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 “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等荣誉称号,截至2020届我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十八年居全省高校前列。此次专访是对我校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再次肯定,是我校把学生就业工作当作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全体教职员工把学生当成自己亲人的崇高教育情感的集中体现。让我们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属于每名大学生的精彩人生。

“把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各项工作风向标”

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

记者:做好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宏力(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做好就业工作,重视与否很关键。学校党委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揪住“一把手工程”这个推动毕业生就业的“牛鼻子”,从办学理念到教育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服务毕业生就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项推进会等,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明确工作措施。各学院常年坚持就业工作责任制,从上到下,层层包干,全力推进。

为了使就业工作机制发挥作用,学校还建立了就业考评机制、人力保障机制、财力物力保障机制等。实行就业工作与处级单位班子考评、干部使用、资金项目安排、招生计划分配挂钩,用大学生能否充分高质量就业作为风向标来评价各项工作。

记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之外,学校还有什么经验与办法?

周宏力:在我看来,就业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业务,更是一门学问。只有坚持不断推进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常态化组织开展就业研究、专项培训,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因此,要用系统思维分析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发展规律,从招生入口瞄准就业出口,将入口与出口同人才培养连成一条线,实现机制互联互通。从就业出口反观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成为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前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调整,后端常态化进行企业调查反馈,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

就业服务贵在精准

记者:就业涉及不同学生主体,如何体现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周宏力:精准施策,“精准”,体现在教育过程、就业指导与岗位对接等全过程服务。学校坚持从大一年级起,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成才观引导,大二年级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侧重就业定向指导,大四年级注重就业技巧强化。同时,还要为毕业生们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常年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一对一简历修改”等服务。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实行“一人一策”,优先推荐。

针对岗位对接,学校建设了线上智能化就业“云平台”,开启了“五位一体”的“互联网+就业”智能模式,即企业入校网上申请+毕业生网上签约、线上招聘会+线下招聘会、专场宣讲会+行业区域招聘会、现场参会+就业宣讲抖音直播、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这些立体化的举措,为学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1500余家。争取合作单位及校友开办的企业增加招聘计划,也是各校可以借鉴的有益举措,通过“一对一”动员学生应聘,帮助661名学生到著名企业就业。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

记者:大学生就业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学校的办学实力,衡量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抓好人才培养这个源头。对此,学校有什么做法?

周宏力:办学要有特色,学校坚持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避免了人才的同质化,毕业生自然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学校可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推广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引企入校,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发力,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例如计算机学院与东软集团等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矿业学院组织学生把实习实践做在矿山井下、毕业设计做在企业现场,“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使毕业生实习即就业。多年实践经验看来,效果很好,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