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优秀教师之宋应离

河南大学商学院
2021-09-22 22:54 浏览量: 2306

TO TEACHER河南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之“教师节”栏目

有人把编辑比作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甘为他人作嫁衣;有人把编辑比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生奉献不言悔。然而,要想做一名出色的编辑,不仅需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更需要有博识远见,甚至高于作者的专业素养。对于一名学术编辑来说尤其如此。

著名编辑学家宋应离先生

宋应离,1934年生,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师。曾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是我国当代最早从事编辑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出版著作有《中国大学学报研究》《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中国期刊发展史》《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国家“八五”社科项目)等多部。

潜心治学,著作等身

作为我国当代最早从事编辑学研究的学者和享誉全国的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的领军人物,他既全力以赴担当引领者,又全心全意培养后备军,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渐入人生化境的老先生,在几十年的“平平淡淡”中,一次次为我们捧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力作

1988年,他编著的《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出版,被誉为我国大学学报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他经过考证,提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是创刊于1906年的苏州东吴大学《东吴月报》;而在此之前,研究者大都认为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是创办于1919年的《北京大学月刊》。他的发现使得我国大学学报的历史提前了13年。

1999年,他联合袁喜生、刘小敏两位老师,耗时6年编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出版。这套8卷本、320多万字的著作,真实记录并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出版事业50年的曲折历程及辉煌成就,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史料挖掘、整理工作的空白,得到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的高度评价。

2000年,他花费近10年时间主编的《中国期刊发展史》一书出版,系统梳理了中国期刊诞生以来近200年的发展历程,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史料研究工作是枯燥而琐碎的。宋应离之所以能比别人站得高、走得远,无非是他比别人下了更大的功夫:他经常跑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不辞劳苦背着大袋材料满意而归。沙里淘金般地一点点查找准确的出处、一张张翻阅堆积如山的史料更是生活常态,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梳理着、发现着、收获着、惊喜着,终于做成了常人不能成之事。

除了对编辑学研究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宋应离在编辑学学科建设方面也贡献颇多。1985年,他在《河南大学学报》上开辟了国内报刊中第一家《编辑学研究》专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986年,他领头成立了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室,招收了全国第一批编辑学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

为师者当高风亮节,动之以情,付之以爱。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

春风化雨育桃李芬芳。孟子有云:“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宋应离是学者,更是师者,他的“一乐”也与教书育人相关。宋应离曾先后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他指导过的研究生也都已在各自的领域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回顾四十余载的教书经历,他这样说:“为师者当高风亮节,动之以情,付之以爱。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每当新生开学,他都会亲自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熟悉环境;在辅导学生写论文时,他深入浅出,在选题、思路、文风等方面都予以详细的指导,常常能给予学生莫大的启示;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他总说:“教不严,师之惰。”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写出的文章必须要反复修改才算合格。“不改三遍不算成功”,宋应离总这样说。他总是给予在河大求学的学子们衷心的建议,希望学生能珍惜大学宝贵的学习时光,努力提升本领、美化心灵。宋应离在任研究生导师时,就常以“做学问要吃苦”来要求学生。他总和学生们说,做学问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动心忍性,方能做出一些成绩。”而这些也正是宋应离所坚持的。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

2019年9月9日《河南日版》“河大的先生们”专栏报道宋应离先生事迹

宋应离每天要坚持手写5000字的文章,会把《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河南日报》等多种报刊看一遍。如果有事情没来得及看,过后他也一定会补上。他始终坚持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受用终生。河南大学2002级研究生李九伟在毕业多年后,仍能回忆起恩师的点点滴滴,“他说自己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如果不抓紧学习,就会落伍。他这种做学问只争朝夕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宋应离勤恳治学四十余载,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工作竭诚尽智、耕耘不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应离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和教育,他曾说:“我生活单调,平生无喜好。唯有好读点书,翻阅报刊,留心学界信息。我没有什么奢望,只想平实地做点事情。”宋应离能甘于寂寞和清贫而全身心投入学术和教育,那种在别人看来费时费力、无名无利的“冷板凳”的活,在他看来却是苦中有乐、值得无怨无悔追求一生的大事业。时光流逝,如今年近九旬的宋应离愈发低调。但在治学的道路上,他依旧愿意做一名行者,且歌且行,一步一步走在治学路上,指引着年轻一代学者不断前行。

宋应离先生与部分学生合影

-河南大学商学院-

转自河南大学官微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商院资讯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