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2】 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兴起

河北工业大学MPA教育中心
2021-08-18 05:30 浏览量: 5043

2021 & AUTUMN

一起读书

今天我们开始何艳玲老师《公共行政学史》第9章的分享。

第9章 重组: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的

多元主体

READING TIME

在公共行政学史中,其学科本体可以说长期以来都是围绕政府来定位,而治理理论的兴起则对此产生了冲击。在此之前,众多理论流派虽然观点不一,但仍然以政府及科层制为公共行政本体,而治理理论则扩张和重组了这一本体。政府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学科本体,而是被作为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角色。

9.1 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治理理论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现实原因造成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问题已跳出公共机构边界”,甚至呈现全球性特点,超出了传统政府行政能力和边界,单一的行动主体显然已经无法应对复杂问题,唯有市场、社会与政府等多元主体联合起来,实现合作,复杂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球新自由主义改革潮流中,政府被视为问题本身,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此情况下,推动公共行政研究本体论转变的治理理论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说,治理理论既是一种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重新审视政府再造和转型的学术旨趣。

9.2 治理理论的兴起

治理的定义

治理是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从国家中心论出发,治理是政府通过伙伴关系,把社会中其他行动者吸纳到公共事务管理中。这种路径强调政府权力对伙伴关系的主导与规制作用,政府是公共利益的最佳代言人。

从社会中心论出发,治理强调依靠社会各行动者之间的自主协商,政府与其他非政府部门一样,是普通的参与者,而不是依靠权力对这种公私合作关系进行主导。

治理的特征

简单而言,治理可以看成是一种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理想类型。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主体间权力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善治

与治理理论同时兴起的是善治,就是治理的标准,其内涵包括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共识、平等、效能、问责等八点。其中,民主的根本并不在于比较不同意见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促进持不同意见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并为达成共识而努力。

THE

END

领读 ▏田如月

文案▏李 夏

排版▏王配星

审核▏李 明 宋姿仪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