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杨宏山|中国政策创新的试验治理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0-06-23 21:00 浏览量: 4531

中国政策创新的试验治理模式

——记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精彩讲座

“摸着石头过河”,绝大多数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政府治理不断丰富发展和探索创新的成长史。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的探索创新模式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政策试验”有何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为我们解读“中国政策创新的试验治理模式”,感到受益良多。

虽然时值周末晚间,但网络直播间内仍有200多名同学参加,使“中环一号大讲堂”人气爆棚。在主持人蔡礼强教授简短的开场之后,杨教授首先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入题,对比分析了中美党政关系、政治与行政、府际关系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党政关系是一核多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治与行政关系是议行融合,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而府际关系则是单一制,职责同构。美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则大不相同,党政关系是多党制,政治与行政关系是议行分立,分权制衡,“铁三角”格局;府际关系为联邦制,权责异构。

关于政策创新的中国经验,杨教授着重阐述了中西方政策试验的不同之处,以及具体操作中的特点,用“旋涡效应”来形容中国政策试验中打通上下的沟通渠道的机制。相比于西方的小范围随机控制试验、州和地方的开创性立法以及正式法规中加入试验性条款,中国的创制性政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主要是提出一个新导向并支持地方试验,通过建立专题学习机制,并从实践中深化认知、细化政策内容,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点。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政策试验的模式比较之前,我们从经验理性论与建构理性论之争开始溯源可以看到,政策试验的思想从近代以来逐步发展。着眼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政策试验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推进政策创新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方式的政策试验来推动创新。从我国模式来看,权威主导,互动学习的基本模式下采取“问题建构——政策试验——政府间学习——经验总结——权威认可——采纳推广”的试验路径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美国“自主探索,政策扩散”模式以及欧盟“开放协调,最佳实践”模式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最后,杨教授从政府间学习机制角度让我们对政策试验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深入分析制度创新两大集团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所展现的府际学习和经验推广,我们可以看出有效选择政策试验对象必须要考虑一定标准,如本地财政能力、领导人创新意愿、政策问题显著性、学习源接近性、试点地区代表性等,才能形成较强的政策学习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政策创新能力。杨老师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治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政策规划+政策试验,通过双轨制治理,形成持续的府际学习机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试验治理也面临重复试验、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既需要着力提升政策创新能力,从识别学习能力强的地方政府入手,提供激励机制,支持地方试验,吸收地方性知识,持续优化公共政策;又需要改进机制设计,吸取如一揽子实验+随机控制实验、同行评估、推广最佳实践等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有效推动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持续走强。

此次“中环一号大讲堂”还邀请到学院刘艳红副教授作授课评议。刘老师认为,从宏观的角度讲,杨教授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杨老师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好的经验,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解释改革开放的成功原因,一方面可以提高制度和理论的自觉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世界之治贡献中国智慧。从理论价值上来讲,在于从政治创新和试验治理的角度展开,抓住了中国之治的两个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始终在路上。

杨老师的精彩授课深入浅出,为同学们展现了人大学者求真务实的学术风采,正如刘艳红副教授在评议中说“传递了特别多的思想火花”。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是永无止境的,而政策试验机制的研究是对改革创新的有力支撑,相信中国政策试验今后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级非全日制王哲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