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MPA香港访学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18-12-13 08:44 浏览量: 6902

MBAChina网讯】为期一周的香港访学已圆满结束,来听听社科MPA学子的香港访学心得感悟~

香港访学心得感悟

2018非全集中班

夏威

老人的倔强

香港老人什么状态?香港养老如何开展?访学之前一直关注着香港养老这一话题,赴港几天,最直观感受就是香港到处都是老人,无论是深水埗还是北角,湾仔,旺角,尖沙咀抑或是铜锣湾,正如统计数据所反映,香港老人比例接近2成。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数字背后没反映的是每一个香港老年都在积极努力的工作,认真用心的生活。与内地“服老”,进入“安享晚年”状态不同,香港的老人,60,70甚至80岁的老人,都能独立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中行走,去集市和市场买菜,去商店购物,去餐厅用餐,老人与老人之间相互扶持,多次看到有些老人坐在轮椅上,被另外一个老人帮助着,也看到一些老人满脸斑纹,仍然在餐厅里打工赚钱,有点佩服更有些心疼。

最令人感慨的是,一次搭乘港铁观塘线,从彩虹站到油糖站共有五站路程,离我们不足五米一个老人正一手拉拽着扶手,一手举书阅读。随着上下车站,同行的一位小伙伴看到了一个空座意欲坐过去,老人也看到了,老人谦让的微笑示意同学坐下。本着中国尊老爱幼传统,同学坚持不坐,上前请老人过来坐,老人露出诧异和推辞的表情,怕语言沟通不到位,同学又用简单英语邀请了一次,老人依然不坐,甚至有点生气,还是坚持着。从彩虹站开始,我们坐了五站地铁,老人没有下车,他保持着那样的动作,依旧看着自己的书,中途有空坐了也没有再过去,像一个受气的孩子就是要“嘟嘴”一样。

有些人一直都坚强,他不是老不服老,他是老而未老,从未变老,倔强的这位长者独立、乐观、坚强、自由,那种颤颤巍巍正是狮子山下香港精神的代表,我们理当尊重、献上敬佩。

——2018非全集中班 夏威

香港访学心得感悟

2018级非全日制

肖晗

住在走廊里的小男孩

在湾仔社区一座唐楼的顶层走廊里,堆满了各种私人的用品。走廊的窗户有裂口,天台的门无法关闭严实,床上的被子很薄,不知道漫漫长夜,小男孩是怎么熬过来的。

十二月初的香港,室外温度二十度。在我们参观唐楼的期间,已接近中午,阳光普照,小男孩戴着毛线帽,穿着厚毛衣,缩在走廊阴暗的角落里,认真的玩着手游。在基本生活已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小男孩没有想着要出去找一份工作,改善下自己的生活,而是沉迷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可能只有在手游中,才能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吧。

在拐角的地方,摆着两把吉他。与其它物品不同,吉他很干净,没有灰尘,可能是小男孩最心爱的物件,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和好友一起在露台弹奏一曲,但,小男孩的生活就该只限于这个狭小的走廊吗?生活也许对大多数人不是那么公平,旁边的菜市场门口,就有开着豪车来买菜的阿姨,对面的摩天大厦里,坐着谈论买哪座楼比较好的商人,那对于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我们,真的就只能接受生活给的重击了吗?也许,脱离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意愿去改变,去为之奋斗。

在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施女士给我们分享经验时,有同学问到,港珠澳大桥建立起来,是不是便利了港人去内地发展呢?施女士回答说,港人宁愿在“棺材房”或者“笼屋”里将就,也不愿意去一个他们不了解的地方,因为香港有他们所有的亲人,所有的回忆,他们早已融入香港,不愿也不能脱离出来。

想起政制与内地事务局的秘书长给我们提到的内地与香港合作给港人入内地生活、工作、学习提供的种种便利,不禁很多想法涌上心头。画地为牢,不愿走出来,不愿接受改变,也许是除了社会分配不均以外,导致香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的原因之一。也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的合作与交流,能加深港人对内地的了解,让他们更愿意走出来,去享受国家给予的便利与福利,去过上另一种人生。

——2018级非全日制肖晗

香港访学心得感悟03

2017级全日制

汪永畅

民主的精神

香港回归那年,我只有五岁,在幼儿园看完了交接仪式,在老师的带领下举着小红旗走上庆祝香港回归人潮的街头,《东方之珠》的旋律无数次在耳边回响……虽然那时的我对国家大事不甚了解,但内心却十分澎湃。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一周的访学行程,让我对香港产生了更为直接的感受,更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民主意味着参与,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应有之义,同时,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之中,也可以由此参与到政府决策或规划之中。湾仔社区,位于香港岛北岸中央位置,是一个新旧并存的独特社区。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港启动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计划,多项大型填海工程相继动工,而正是那个时候,港人在反对维多利亚港填海工程的过程中,孕育了对海港的保育意识,开始展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身文化价值的尊重。他们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介入和参与保育行动,提倡本地的文化价值,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传承的历史和城市记忆。于是,我们跟随着湾仔社区两位长者的步伐,我们走近了合和中心大厦二期、利东街、湾仔道,听长者们分享城市更新中的集体回忆。值得庆幸的是,香港市民采取了民主抗争的方式,他们自发成立了社团,同时寻求到了教会的帮助,并在警务处备案登记,以组织的名义参与到政府重建规划决策中,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抗争路。抗争的结果并非一帆风顺,其中难免有挫折,而这些共同塑造了香港城市现在的模样——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既留下了悠久历史,也拓宽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城市的多元文化。

民主的实现同样离不开社会组织的繁荣,在香港社会,繁荣的社会组织把政策倡议纳入议事议程,以推动政府制定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到重建规划决策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全面参与到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中,体现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第三部门。在第一天的行程中,我们来到了深水埗,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最大的展览厅位于这里。不同于香港的其他城区的干净整洁,在这个距离尖沙咀只有四五公里的地方,垃圾遍地、设施落后,与之形成着鲜明的反差。在深水埗,我们走进了一处民居,楼房里面看到的甚至比外面看到的还要密集,一间房被分隔成若干“劏房”,有的甚至被分割成只有一张床铺大小的笼屋。香港繁荣背后,隐藏着这些被遗忘的社群,而社会组织的出现,就是针对这些社会中的障碍、不平等和不公义发出自己的声音,SOCO正是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通过小区组织策略,组织无助的社群,透过社会行动,让他们了解自身权益,力求改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具体来说,SOCO通过社区外展探访、街头咨询站,为这些劏房、笼屋、板房住户提供房屋、就业等支援服务,同时组织住户向政府倡议房屋政策,如增建公共住房等,为边缘社群带来曙光,捍卫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尊严。

民主的精髓在于发自内心,源于内心深处高度自觉的自治精神。也就是说,发挥好民众的自治能力,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度的自觉性,也利于其更好行使民主权利。走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妙趣横生的垃圾箱,黄色、红色、蓝色、灰色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金属、塑料、纸张和堆填垃圾废料,十分醒目。可是,香港人稠地少,面临着繁重的垃圾处理任务。就在最近,香港环境局向立法会提交草案,建议按袋向市民收取垃圾处理费用。而落实这一政策,多层面宣传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同样需要社会组织的协作,但是,实行这一政策更多的是要靠民众的自觉,倘若垃圾实行按袋收费后,会不会有斤斤计较的市民将垃圾扔到公共的垃圾桶?会不会出现大量仿制专用垃圾带的现象?会不会引发民众的抗议和不满?可能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昂的违法成本约束着港人的日常行为,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与此同时,港人治港高度的自觉性已经深入骨髓,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外化在港人举手投足之中,凡是对香港发展有利的都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今天的点点滴滴未来必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香港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周的访学,让我看到了社会组织高度繁荣下,充满人文关怀的香港;让我看到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然与文明和谐共生的香港;让我看到了高度自治的社会之下,年轻有为、生机勃勃的香港。

一周的行程被安排地满满当当,我们得到了所有受访机构的热情接待,既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友谊,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满载而归。

——2017级全日制汪永畅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