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中: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适应未来世界?

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
2020-08-12 12:31 浏览量: 10513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信息爆炸、知识快速更迭。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拥有快速适应甚至领跑的能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我觉得教育变革一定要关注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探索可以引领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这是迫不及待的责任。”在“瞰见”云课堂,“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聚焦大家所关心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国际化教育道路的未来。

以下内容选自直播课

FDSM

变革时代,什么是

孩子的王牌竞争力?

说到竞争力,我们有三个主要的思考维度:时代的需求、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今天身处快速变化的世界,学生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走出校门时,要从事到现在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以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20年前,我们有没有想到数字经济?有没有想过它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学生的个体千差万别,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放诸四海皆准。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同样,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要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想从三个方面归纳一下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第一,全球化时代。这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也许当下有很多逆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全球疫情让世界的连接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断裂。但是我相信全球化的进程是不会停下来的,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的联系、政治上的联系等等,不会因为社会上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全球化的进程就到此为止。在疫情过后,我们继续会往前走。在全球化背景下,当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这就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全球胜任力,如何来培养自己跨文化的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面对今天所遇到全球性的问题,如何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全球胜任力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关注。第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工作、生活,也改变了教育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信息处理、理解、获取、分析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对于孩子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发展知识、技能和素养;面对海量信息和各种机会需要有选择的能力;同时,需要有独立工作和合作工作的能力,后者在当下更为重要。

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今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挑战,传统的学习方法需要进行变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也需要有所创新,这就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教育观念的挑战《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里面谈到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他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那他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固定型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思维模式面对挑战、面对变化、面对机会所持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放在一起的话,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对于一个人在职场上的表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是规避挑战,不希望有变化,认为很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不愿意接受批评,喜欢在舒适区里面;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欢迎挑战、拥抱变化,总是在寻找机会,它关注什么是可能的,要去改变那些不可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珍视反馈、主动学习,喜欢探索新事物,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认为每次失败是一堂课,而且认为学习是终生的事业。可想而知,今天职场一定喜欢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上,努力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今天的教育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一直认为考试本身没有问题,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如果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记忆、背诵上的话,他怎么去发展成长型思维?而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固化起来。没有思维能力,这是最可怕的教育效果。这里我特别想用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美方校长)在欢迎首届新生时说的一段话:“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不停变化的。“大学教育不只是给你们前人的智慧,不只是要给你们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大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出色的学习者,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懂得如何去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不断向学生提出非常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应该教学生怎样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看到别人用同样精深、同样独到的方式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我认为这段话很好地反映了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教育,教育目的和手段应该怎么去适合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于家长来说,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确立成长型的思维?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教育维度,都是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而最具长期支撑力的是孩子的世界观、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在孩子的培养上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更多地看到在孩子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我认为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种养成,家长一定是第一任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家长陪伴孩子的可能只有前三分之一,能起到的就是助推器的作用。当孩子走上社会,开始自己的发展,后面的路需要自己去跑,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后三分之二路程的前进动力,是决定他能走多远、多高的关键因素。

学习方法的变革刚才讲到我们处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平台,来实现学习的变革。这次疫情的发生,使得很多面对面的教学停滞下来了。但是学习并没有停下来,课堂是有限的,但是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是无限的。如果能拥有这样的学习观念,我们就给自己拓展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培养模式的创新关于创新,我一直讲创新人才并不是教出来的,但创新的素养是可以通过教和学来实现的。创新的素养我认为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 科学视野、好奇心,这是一个最原始的动力。

  • 学习兴趣,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保持和探索主动学习的方法。

  • 实践、探索、试错,我个人认为实践是最高境界的学习,课堂上的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已经消化过的知识再喂给学生,而实践完全是第一手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实践过程当中学到很多东西,那他是真正有学习能力的。我看到很多成功人士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提升他对事物的认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就他的一番事业。

  •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吐槽”、“愤青”,重要是不迷信权威。即使是一个权威的论述,放到不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也许它就有“瑕疵”,不那么完美。批判性思维永远会从质疑的角度面对问题,勇于挑战已有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才会不断地创新、发展。

  • 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提升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使命感。

  • 跨学科基础。能够把不同学科知识很好地交叉融合以解决复杂问题,特别是对全球性问题,这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做的事情。

FDSM

基础教育如何

和高等教育做好衔接

关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如何做好衔接,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能够很仔细、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并让它得到发挥,我想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孩子未来发展是很痛苦的,家长也是很纠结的。

孩子在学习方面走得更早,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不少家长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让孩子参加很多特长班。现在很多孩子在学钢琴,但有多少孩子将来能够成为钢琴家?学钢琴的孩子千千万万,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大多是失望的。如果出发点只是通过学钢琴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音乐兴趣,训练脑手联动,观察孩子的天分和兴趣的话,我想最后的结果无论对家长和孩子都会很不一样。孩子的天性、天赋差别很大,学校是按照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般情况来实施教育的,不可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去设计。如果你把孩子个性发展全部寄托在学校身上,最后很可能是失望的。孩子的个性发展更需要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结合,而家庭教育就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在我和家长的沟通中,感受到“焦虑”是家长很普遍的心态。我们一直在说“竞争”,孩子是和谁去竞争?和自己竞争、和时代竞争、还是和周边的孩子竞争?很遗憾,今天竞争的对象往往是同代人,和隔壁人家的孩子竞争。适度的竞争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有一个榜样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前进。但是,过度的竞争是拔苗助长,害了孩子。今天对“成功”的理解太趋同了。很多家长把“成功”定义为让孩子进一所“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能进985或211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是成功了。如果大多数家长都是这么定义“成功”的话,那肯定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总有人被挤下独木桥。如果不是以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是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成功”的话,实际上“条条大道通罗马”。在不同的学习道路上,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上,都可以得到我们认为的成功。实际上这就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

今天一说到教育的问题,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把责任都推到学校教育上。但是我一直认为,今天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价值取向太单一了。“成功”取决于孩子和家庭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理解,与获得感密切相关。所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怎么定义“成功”的概念,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家庭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育应该遵循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觉得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走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慢节奏的话,我们不妨慢一些。家长对孩子应该更多地观察,因势利导,能够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得更加顺畅一点,这样也许就会走得更快一点。作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设定很苛刻的标准,而要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千万不要养成拖拖拉拉,思想不能集中的习惯,会影响他一辈子。学习方法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实际上,孩子成年后会自己做选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思考孩子未来幸福的话,重在底线思维。首先是身心健康,我想这是一条底线。今天不少大学生在身体上或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这是孩子的痛苦,也是全家的痛苦。第二是诚信正派,孩子应该为人正派,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不欺骗,不犯法,做一个正直的社会人,我觉得这也是家长所期待的。第三自食其力,能够养家糊口。如果孩子能够在身心健康、诚信正派、自食其力方面都做到的话,我想作为父母责任都尽到了。至于孩子能走多远、多高取决于他的天分和努力,也取决于各种机会,以及他能不能把握好机会。重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孩子逐步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要随大流,有自己的判断力。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沟通、交流、表达、合作的能力,包括同理心、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讲到这里我有四句话送给我们的家长,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 第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要简单地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 第二,学习不只是发生在课堂里面。文化体验、社会实践、在线教育都是学习的过程。要把视野放宽。

  • 第三,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人要不断学习。

  • 第四,专业未必是终身职业。很多家长会跟我讨论,孩子要考大学了,选什么专业?如果学哲学了将来找什么工作?其实,专业对口是体现了大学教育在精英化阶段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今天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更重要是人的培养,然后才是专业的培养,所以专业未必是终身的职业。

FDSM

留学不再能完成阶级跃升,

为什么还要规划国际化教育?

首先强调一点,国际化教育不等同于欧美教育。很多人一听到国际化教育就想到欧美,因为现代教育体系是从欧美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欧美的一流学校比我们走得更早、更快。对于如何规划好学生国际化教育的路线,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出国学习是一种方式,在国内高校学习,通过交换去国外学习一段时间也是一种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也是国际化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接受这样一种类型的教育。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适应或不喜欢应试教育模式;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出国留学留在国外发展。我的体会是,国际化教育首先是文化理解、文化融合。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文化、教育背景不一样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能理解这种不同,并且求同存异,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共同点,并且很好地融合起来,认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化教育是在提升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和处理人类社会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我们要教育年轻一代,让他们能够看到完整的世界,这是国际化教育的价值之一。我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了8年,实际上我也是学习者。学生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和学习方式,充满挑战,但也有很多惊喜。主动学习会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意外的效果。国际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更宽的视野下思辨,在比较、思辨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世界观、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国际化教育强调的是兴趣驱动下的学习模式、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国际化教育在努力探索的方面。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在不同阶段出国看看,学习一段时间,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学习成长,对孩子的眼界、处事的能力、成熟度都有一定的好处,前提是孩子要喜欢,要愿意,千万不要逼着他们去做。

也有家长会问我,什么时候孩子出去是最合适的?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不一样,禀赋也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当孩子扎下了中国文化的根,再选择出国学习可能更合适。面对多元文化,心里有了本土文化的根基,才会有比较的基础,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在全球疫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加上中美之间政治和贸易的摩擦,家长们对留学前景有很多顾虑。我个人认为,今年下半年到国外去学习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学生的跨国流动、出国留学的趋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改变。如果发生大的改变,一定有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如中国教育有了重大的变化,或者国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的判断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首先,学生有需求。美国考试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每年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有几十万。这个数量很惊人的。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走了不同的道路,就是在双语环境下面培养起来的。这些家庭做了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不适应、不喜欢,现在要改变方向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学校有需求。在欧美的一些学校里,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是很高的,对学校预算收入的贡献也很可观。很多一流大学已经明确表态,欢迎中国留学生。其三,美国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会积极捍卫办学自主权,不会轻易受政府影响。如果中美对抗持续多年,留学情况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中美摩擦会长期存在,无论中方如何努力,试图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减小摩擦,但美国当政者对当代中国发展是有警惕性和恐惧感的,无论是谁上台,只是程度问题,策略问题。理性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很难回到改革开放之初,但也不会完全脱钩。我不是地缘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只是觉得当下中美教育的合作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两国政治、外交上发生对抗,经济、贸易上出现摩擦,那么人文交流这条底线就越来越重要。而人文交流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文化和教育。我们应该让两国青年学子有更理性的认识,应该有更多的交往,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同存异,这是未来世界和平的希望。从出国留学来看,我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影响不会很大,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公费留学的影响会更大一点。这个看法建立在目前美国政府不断变化的态度和政令之上。至于留学国别的变化,是否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不出国等问题取决于内因(留学目的、经济状况、国内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等)和外因(各国留学政策、地缘政治形势、国家稳定安全等),我们需要拭目以待。今年申请国外大学的高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变数,除了全球疫情的影响,地缘政治的影响,家长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我想说的是,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可以考虑,不要过于焦虑。今天这个世界,“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审时度势,再做出理性的决定。至于怎么理解出国留学的“溢价”?如果没有“溢价”了,为什么还要去规划孩子的国际化教育道路?我认为,光从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看“溢价”,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如果指望孩子出国留学,可以在国外找个理想的工作,或者回国得到一个高回报的职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是在每位留学生身上都能体现的。但出国留学的目的远远不止于此,如:拓宽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人的幸福感;又如,对国内教育体制的不适应或不满意等。因为收获的目标不同,所以收获的价值也不同。这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 转自公众号“复旦大学EMBA项目”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