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思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举行第八期研究生读书会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2020-12-16 06:00 浏览量: 2400

2020年12月8日中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在教学楼204成功举办产业经济系研究生第八期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以林毅夫教授所著《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为研读文献,由姚璐老师推荐并指导,2020级学术型硕士赵豪同学主讲,李超、丛颖男、李景华、葛建华、丛颖男、姚璐、马思宇等六位老师及2019级与2020级共7名学术硕士研究生参与此次读书会。

赵豪同学首先对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在每一个特定时期是给定的,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经济发展是连续的,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到高收入工业经济的连续谱上的一点。在每一个给定的发展水平上,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林毅夫先生提出了两轨六步法,两轨即增长甄别与因势导利。增长甄别是企业的事,也是政府的事。一个产业的升级和多样化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基础设置的改善。政府升级落后的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减少企业发展受到的约束。

金涵祺随后发言。她认为,一味仿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是无效的,政府可以通过因势利导,发展自身优势产业,从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张梦姿同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当前制造业面临双重打击,低端制造业受到东南亚廉价劳动力的冲击,高端制造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挖掘劳动力比较优势,扩大内需,稳定市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我们可以研究政府和市场定位,协调我国各个省份要素禀赋结构,挖掘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赵文捷同学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可以归至交易成本,这本书的内容是对经验层面的总结,缺乏抽象化、数学的过程。李翔宇同学随即补充了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世纪之辩,认为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比较优势偏离度,正是这个偏离度,才能解决当前贸易摩擦中我国部分产业被“卡脖子”的问题。

李景华老师解答了赵文捷同学的疑问并对主讲赵豪同学提出了新要求,即通过数学的方式对林毅夫的思想进行概括。作为推荐人的姚璐老师,在最后补充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村子,有一个人做家具,生意很好。之后整个村子都开始做家具并致富。在这个人出现前,这个村子做家具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姚璐老师说,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经济学观点,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产业经济系第八期研究生读书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