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东坡:升维想事,降维做事

长江商学院
2022-06-25 13:00 浏览量: 2820

作家余光中说:

如果要去旅行,

我不要跟李白一起,

他不负责任,

没有现实感;

杜甫太苦哈哈了,

恐怕太严肃;

可苏东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读苏东坡的诗,不仅可以读出人生百味,更可以读出一代文宗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得失的旷达态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从来都是波峰波谷,在面对逆境时可以如何自处?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得失?

周五分享长江商学院陈龙教授的一篇感悟。

来源 | 远行客陈龙

陈 龙

多伦多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管理实践教授

苏轼在公元1079年,也就是他42岁上,经历了乌台诗案,下狱近死。

他写了诗和兄弟苏澈(子由)诀别,其中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开启了他漫长的贬谪余生。

在之后,苏轼有了很多对生命的本质,对得失和生死的思考。千年以后看来,依然戳中我心。

我感兴趣的是,当际遇让一个人在事业上遭遇逆境时,他应该如何自处?

他在《前赤壁赋》中,先是借船客之口,发出了每个人都躲不过的一个感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渺小如沧海一粟,短暂如白驹过隙,不可长久,悲如秋风。

然后自问自答: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代,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东坡答了三件事:

第一,如何看待流逝。逝水汤汤,月缺月圆,从变化的视角看,一瞬也不停止;从不变的角度看,江河和月亮并没有消失。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恰如生命,本是星尘所聚,散去之后,又会有无穷无尽的缘聚。所以也不需要哀伤流逝。

第二,如何看待得失。人生和天地万物相比,所有的得失都很短暂,与其执着于占有,不如忘情山水。

第三,艺术人生观,诗酒趁年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东坡提出的,其实是一个升维思路。就是用更宽的视野理解世界,才不会被得失所困。

他特别提到过《庄子·外物》 :

庄子说的是,就像房子太小会引起婆媳争吵一样,内心如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那么各种感官接收到的冲击将会无法安放,导致心乱如麻。

所以求的是得,却需要守住不在意得失的初心;求的是利己,却需要守住利他的初心;明明是想获得喜爱的物和人,却需要给予对方自由。

用三维的心胸来想二维的得失,就不会为事、为情、为贪婪和恐惧所困。佛也是这个思路。

给自己的内心造一个大房子。

你看曹操52岁的时候,灭了袁绍,回到山东海边观沧海,想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升维的世界观。

倒过来,正因为不在意得失,所以反而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降维,可以简单,可以聚焦。

苏轼、苏辙在贬谪期间,潜心学问,重注经典,追求一家之言,完成了《周易》、《论语》、《诗经》、《春秋》、《孟子》等的研究和注释。表现在诗词文章上,境界博大,厚重深沉,哲理细密。

如果一生羁绊分散在俗物上,可能就没有后世记得的贯通儒释道的大家苏东坡了。

这是不是老子在《道德经》所说的赤子之心?至虚和至实?“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不争),所以“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

昨夜本有些烦躁,读苏轼至午夜,慢慢安静下来,在一种孤单的喜悦中,迎来了自己的生日。我想起了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悲的是人生必然孤独,必然失去;欣的是人可以接受这些,在孤独中找到平静和暖意。

我也想起来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常常晚上一个人这样读书,慢慢走入宁静快乐。这么多年了,似乎没有改变,但也有了改变。现在体悟更深的是,唯有更虚,才能更实。这是我看到的苏东坡的成长,这是我看到的面对人生唯一有效的方法。

一个无边的精神世界,一个更简单的现实世界,很多可以放弃的中间状态。也就是升维想事,降维做事。坚定地往人生的两端远足,希望这是我余生的行动指南。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