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基本功,能赢99%的事 | 长江读书第340期

长江商学院
2021-12-11 12:01 浏览量: 2481

在埃隆·马斯克像今天被大多数人知晓之前,你可能想象不到,他曾经两度在自己创立的公司被赶下台,也不被华尔街所看好,数次游走在破产的边缘。

提到自己创业过程,马斯克眼睛湿润、几度哽咽:“我不知道什么叫放弃 ”。

了解马斯克的人都说,他走上人生巅峰是注定的事情。马斯克的最初的几位员工之一,Zip2产品开发副总裁吉姆·安布拉斯回顾时说:“埃隆大概每三个天就有一个晚上睡在办公桌下,有时甚至是两个晚上就有一个。那是水泥地上的工业地毯。他没有枕头,也没有睡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睡着的。”

事实上,不止马斯克,成功的创业者身上都存在某种共性:目标远大、嗜书如命、保持好奇、永不止步……是什么让强者时刻保持着这种近乎苛刻地、勇猛精进的品质与习惯?又是为什么,在几乎不可能的目标前,他们不但没有望而生畏,反而持续地高活性爆发,不断向前?

跨越不可能

作 者:【美】史蒂芬·科特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1年11月

以下内容摘自《跨越不可能》,长江商学院获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1

动机:一切的开始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日拱一卒的长期积累。

在这段旅程中,精英玩家从不依赖单一的燃料来源,无论是体能燃料还是心理燃料。

巅峰表现者们除了积累心理燃料,还会培养并校准自己的动机,如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并通过叠加这些精神能量来源,获取生活中效力最强的情感燃料,为前进汲取动力。

所以,究竟是什么在驱动我们?

1.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

科学家们把心理驱动力分为两类: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

外在驱动是我们自身之外的奖励,比如金钱、名声和性;

内在驱动则相反,它是我们自身的心理和情绪力量,如好奇心、激情、意义感和使命感。

另外,自主性——对掌控自己生活的渴望——也是一种内在驱动;掌控感——我们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时的感受——则是另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

虽然外部驱动非常有效,但这仅限于我们获得生命安全和保障之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美国人的幸福感会随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但当年收入达到约 7.5 万美元后就进入了瓶颈。超过这个临界点之后,幸福曲线开始大幅偏离收入曲线。

幸福变得与收入无关,因为一旦人类满足了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物质条件就开始失去诱惑力。

一旦外在驱动开始失效,内在驱动就会取而代之。

在商业领域,公司激励员工的方式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一旦员工觉得自己付出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回报。那么即使加薪、发年终奖也无法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或工作表现。

他们会更加希望得到内在的奖励,比如希望控制自己的时间(自主性),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好奇心或激情),以及做更重要的项目(意义感和使命感)

2. 驱动力与自主性、掌控感

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可以将你送往不可能的发射台。但取得成功是一场漫长的游戏,如果你志在通关,那仅靠这三个初始驱动因素的推动力远远不够。

为了通关,我们需要在驱动力(即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的基础上,融入自主性和掌控感。

自主性是对自由追求激情和使命的渴望,是对驾驭生命之舟的需求。掌控感则更进一步,它可以驱使你成为专家,也会鞭策你去掌握释放激情、完成使命所需要的技能。

任何情况下,自主动机都强于受控动机。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受控动机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当被迫做出反应时,人们通常会寻找捷径。

以安然公司(注: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于2001年破产)为例。

他们认为激励员工的最佳方式是给表现最好的员工发放股票期权——这是一个以诱惑为动机的例子。但人们很快发现,获得这些奖金的最佳方式是人为抬高股价,实施公司欺诈,这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安然的历史经常被当成贪婪和傲慢的反面案例,但其本质实际上是错误动机导致的错误行为。

而当人的行动主要以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来驱动时,由于它带来了兴趣和享受,巩固了核心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主性会提升我们的效率,也能够强化我们许多其他的能力。

3. 掌控感,让你不断精进的欲望

除了自主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论文《成就动机》中指出了另外一个同样强大,甚至可能更强大的内在动机——“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种让自己不断精进的欲望,它让我们渴望磨炼自己的技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持续不断地改进。

人类最喜欢一点一点不断地取得微小的胜利。这些胜利会使我们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实际上是大脑用来鼓励我们做出某些行为的方式。

但要取得真正的胜利,就需要让多巴胺日复一日地保持这种状态。

这种持续的多巴胺飙升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形容为一股冲劲,许多顶尖高手都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作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Drive)一书中解释道:“到目前为止,最强大的单一驱动力就是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取得进步。”

当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时,就走上了通往掌控感的道路。

要想真正利用好“掌控感”这种驱动力,你可以用生活中15%-20%的时间——可以把它称为“自主时间”——寻找挑战和技能的平衡点,去试着做那些与你的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相一致的事情,力求做到更好。

2

学习力:快速成为专家的能力

有了目标之后,还需要储备相应的知识,也就是需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 30 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摸索出了学习知识的5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五本书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数字对每个人而言可能不一样,但每次接触一个新课题时,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读五本书,在此过程中允许自己一无所知。

此外,不要随便挑五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本书:你能找到的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

第一本书不是真正用来学习的,更多的是让你熟悉将要进入的世界,培养对专业术语的基本感觉。

第二本书:选择一本同样很受欢迎,但通常更专业、与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

这本书要么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要么就是直接相关。再次强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以及选择畅销书的原因——是为了唤起兴奋感。在动机层面,你需要在一开始就感到兴奋,因为这是正式学习的基础。

第三本书:选择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半技术性读物——这本书仍然颇具可读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难度。

这本书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的基础之上,但其语言更加精确,并且包含了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细节。

第四本书:这是你要读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本真正深奥的专业书,它不像前三本书那么有趣,但它会让你了解到该领域真正的专家正在思考的问题。

密切关注该领域目前的最新进展,了解该主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时,找出“疯狂”之处,也就是专家们认为的胡言乱语。你可能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你需要知道它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存在的原因。

第五本书:这本书并不总是最难读下来的(最难的通常是第四本),但通常是最难理解的。

因为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该主题的未来,包括其发展方向及发展节奏。这本书会让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读完这五本书,你的大脑通常已经储备了足够的数据让你对一个领域有基本的认识。你已经熟悉了专业化的表述,视野中已经勾勒出了宏观大局。

第二步:把自己当成白痴

读完这五本书后,你的笔记本上应该已经记满了问题。把这些问题再看一遍,你会发现许多问题现在都有了答案。剩下的问题怎么办呢?你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一步:找专家来讨论。

第三步:探索空白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专家越来越聚焦于细分领域。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有着难以置信的渊博知识,但往往对其他细分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所以,当你完成第二步,并开始问一些巧妙的问题时,你就会开始注意到答案中的空白。

一开始,你可能很难感受到这些由空白带来的直觉,而且你真的没法强迫自己找到它。但是,因为你一直在追随自己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发现这种联系播下种子。

比如,假设你对动物行为感兴趣。从动物行为来看,更高层面的一个类别是生态系统行为,那就去研究其中的空白吧。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系统中的各个独立模块是如何工作的。

或者你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研究: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只是生态网络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在研究生态网络行为的基础上去研究动物行为,会得到什么结果?你可以去填补这个问题的空白。

由于研究领域划分得越来越细,专业知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孤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被无人知晓答案的难题困住。伴随着这种挫败感,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第四步:不断提问

我之前做记者有一个标准信条:有三个消息来源印证即为事实。这意味着,如果三个人分别告诉你同样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相当肯定那件事确实发生过。

但是,当我打电话给第五位专家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我得到的答案与之前的所有答案都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要不断提问。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开始寻找答案之间的冲突,找到那些与你已经请教过的专家意见相左的专家。当你发现你自认为了解的一切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你就把自己摆在了正确的位置上。

第五步:找到叙事结构

我们的大脑天生会把因果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生存机制。如果我们能基于“是什么”回溯“为什么”,就能学会预测未来。这就是大脑喜欢叙事的原因,因为叙事是一种更大规模的因果关系。

然而,无论多大规模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都是一样的。把因果联系起来,就是模式识别。为了奖励这种行为,我们会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带来的乐趣可以强化“是什么” 和“为什么”之间的关联,从本质上提升学习能力。

20 世纪 90 年代末,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沃尔弗拉姆·舒尔茨做了一项实验:给猴子一杯它们最喜欢的果汁作为奖励,然后观察它们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在实验刚开始时,只有当猴子真正喝完果汁后,它们的大脑才会释放多巴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会提早出现,例如,实验室的门刚被打开时猴子便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在实验进入尾声时,猴子的多巴胺甚至会更早出现激增——当它们听到实验室门外走廊上的脚步声时就已经分泌多巴胺了。

本质上,舒尔茨的实验证实了多巴胺对学习的作用。每当我们得到一种类似那杯果汁的奖励时,大脑就会搜索最近的经历,寻找可能触发这种奖励的因素,即导致结果的原因。如果不断重复这种模式,当我们再次注意到这个原因时,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最后,注意2点:

第一,读完前五本书就自以为学有所长。

在武术界,人们总是说,黄带和绿带——进阶初学者和中低水平者——是最危险的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自认为对实战已经了解透彻了,经常想要找人试试身手,结果往往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学习也是一样。

第二,丧失动力和好奇心。

专家们对自己不知道哪些问题心知肚明,也明白还有很多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这个事实会令人望而生畏。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可能会让人失去动力。

但是,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新发现的知识缺口是好奇心的基础,所以,你需要跟随好奇心再去阅读五本书,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3

创造力:取得成就的起点

纵观互联网历史,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都拥有异于常人的创造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造力?根据沃拉斯和庞加莱的研究,他们发现创造力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确定问题,大脑探索该问题的维度;

第二阶段“孕育”,问题从意识转移到潜意识,模式识别系统开始审视这个问题;

第三阶段“明朗”,我们从过往经验中“顿悟”,产生想法,重新回到有意思的思考中;

第四阶段“验证”,新想法会被有意识地审视、测试并应用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了解了创造力的四个阶段,我们如何才能具备创造力?

策略一:保持好心情

大脑产生创意的主要部位是前扣带皮层,而激活这个部位的最好方式是好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前扣带皮层会对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预感更敏感,我们也更愿意冒险。

而创造力总是带有一点危险的。新想法会产生问题,它们可能是完全错误的,难以实施,并对现有的一切构成威胁,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会付出代价。

策略二:拓宽视野

当你的目光看向远方时,你的大脑也会思考得更加长远。这就是为什么置身于大自然与创造性顿悟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要总躲在书桌后面,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围的世界。

策略三:非时间和独处的重要性

除了好心情和大空间,创意还需要非时间(即不设定明确目标或任务的一段时间)和独处空间。

比如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好天气的下午,一个人喝咖啡的休暇时光,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

策略四:从陌生之处下手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模式识别系统。

清醒的时候,系统在寻找模式时更倾向于搜索熟悉的本地网络,而创造力则需要一种更奇特的方法。

我们需要的不是在熟悉的领地寻找,而是在大脑布满灰尘的角落、密室和被遗忘的壁橱里翻找。

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创造力,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从一个与已知事物无直接关联的想法入手。

从不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迫使大脑扩大搜索参数,激活远距离联想技能。

策略五:在盒子里思考

我们一般会说,要“跳出盒子思考”,但现在可能要反其道而行之,学会在盒子里思考。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驱动创造力。

正如爵士乐大师查尔斯·明格斯曾经解释的那样:“你不能凭空即兴创作,你必须在某些东西的基础上即兴创作。”

关键在于,限制条件可以驱动创造力,而毫无限制会给你过多的自由度,让你无从发挥。所以我在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永远要知道事情的开始和结束需要什么。

策略六:给大脑添加“弹药”

创造力需要模式识别,但是模式识别需要什么呢?答案是“弹药”。如果你不能定期地向模式识别系统输入新信息,那么大脑就会缺乏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所需的弹药。

如果我们提供给模式识别系统的信息与系统关联到的信息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这是大脑熟悉的模式,那么我们就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来产生预期的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非本专业内容,比如,每天读25~50 页与你的专业相去甚远的书,择一个集多种好奇心于一体、但与你的日常工作无关的主题。如果某个想法引起了你的注意,暂停一下,让你的大脑有机会与它关联起来。

如果你不能定期地向模式识别系统输入新信息,大脑就会缺乏在想法之间建立联系所需的弹药。

策略七:麦吉弗法

第一步:问题识别

写下你的问题。就是字面意思,用手写下来。此外,要尽可能写详细一点,但不要太担心内在的逻辑关联。

第二步:孕育

把工作交给潜意识,自己做一些能带来轻微的身心刺激的事,比如跑步、瑜伽、泡澡、吃零食之类的,然后睡一觉。

第三步:自由创作

第二天,安排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你的问题。如果还是没感觉,可以做点儿能激活潜意识的事,比如敲击键盘—— 写什么都无所谓,比如抄你最喜欢的书、写歌词等。用不了多久,你的问题的答案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end

长江读书福利

文中的哪个观点你最有共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截止到12月13日18:00,获赞数最多的两位小伙伴,将获赠《跨越不可能》这本书。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