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办公室里的“救火队员” | 长江读书321期

长江商学院
2021-07-31 10:05 浏览量: 3369

不论职场或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救火」的循环:本来打算做A,刚准备开始来了一项任务B,正在做任务B又出现了更急迫的任务C任务D……周而复始,没完没了,一整天的繁忙过后,甚至忘了最初的计划为何。

越是“救火”状态的工作,越难让人从中解脱出来。怎么办?

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培养一种“上游思维”。上游思维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下游,在下游解决问题,只能被动反应,治标不治本。大部分人都处于下游区域,疲于应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无力摆脱。

本期读书,长江商学院张晓萌教授带你走近“上游思维”,去上游寻找问题的最佳干预点,而非总是专注于眼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上游思维》

作 者:[美]丹•希思(Dan Heath)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1年7月

张晓萌

长江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

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每个人的认知都在经历颠覆、反思和重构。

作为商学院教授,在和企业家学员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空前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管理者会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有些企业家的主要精力用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四处灭火,另外一些人则更关注重新反思战略目标,转危为机。

每个企业家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性思考,但却总是疲于应付、顾此失彼,这该如何破局?

从认知的角度看,以上两种状况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丹·希思在书中将其分别概括为“下游思维”和“上游思维”。

如果我们在下游解决问题,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反应,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则是主动的“治未病”,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总是立竿见影、清晰明确的,力挽狂澜更能得到认同和感激;而上游主动预防的成果则是问题没有发生,那该如何评估主动预防的价值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以说是“上游思维”的最佳应用场景,但同样存在着公共卫生的悖论——“当你做对了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发生”。

在做出启动封禁、延长封禁和解除封禁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经受了巨大的诱惑和挑战。

幸运的是,两项权威的模拟研究发现,6个国家(中国、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和美国)通过各自实施的隔离措施,总共避免了5.3亿感染病例,相当于6 200万确诊病例。11个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2020年3月实施的大规模严格封禁,避免了约310万人死亡。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代价沉重的一课,面向变幻莫测的未来,我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也就是“上游思维”。

然而,如书中所述,通往“上游思维”的道路有重重阻碍。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眼下紧急事项的关注是人们思维的默认功能。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很多人更多时候是在下游徘徊打转,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也不例外。要想向上游挺进,就要走出“隧道”,关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

如果我们用“时间管理四象限”(很重要很紧迫,不重要很紧迫,很重要不紧迫,不重要不紧迫)来回顾日常的时间分配,就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时间主要花在“很重要很紧迫”、“不重要很紧迫”两类事务当中

“很重要不紧迫”的事,才是提升持续效能的根本所在——对于个人来说是学习、健康、人际交往等;对于企业来说,是战略制定、人才梯队打造和研发等。

如果我们被困在下游,这些上游问题的恶化最终将变成“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频繁生病、焦虑抑郁、关系危机……使得我们应接不暇,最后陷入恶性循环,离上游越来越远。

在企业调研访谈中,我们看到,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处于“救火”的状态中,管理在“降维”——高层管理者往往在做中层的事,中层在做基层的事,有些人甚至会沉迷在“八爪鱼”模式带来的即时成就感中。

组织整体向下游滑落的背后,正是系统性思维和顶层目标的缺失,以及流程化、制度化的滞后,它最终将导致中层目标和底层目标的冲突,让更多的问题堆积到下游。管理者不得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时间和精力分配的优先级,“细水长流”式持续发力,将眼光投向上游,投向系统性的改善提升

上游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涉及系统性的思考。在组织战略层面,“治未病”就是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回溯并审视更高层的目标。

在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企业调研时,我们挖掘出一个有趣的案例:

有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大量的95后基层员工离职率非常高。企业一把手没有把问题丢给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亲自和每位离职员工深谈,了解背后的原因。

他发现,离职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基地大多设在县城,娱乐生活匮乏。

于是他主动在员工宿舍楼配备了电影院、体育活动中心和电竞馆,后者后来独立发展成了新兴业务,迅速覆盖了几十个县级市。

这就是系统性思考的价值,它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隧道视野”,突破了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范畴,催生了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个人和组织的韧性/复原力。在后疫情时代,“韧性”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个体层面的心理韧性的打造是组织和社会韧性的基础。

面对疫情给个人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韧性的打造也是一种“上游行动”

在企业层面,组织韧性的打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人进行认知和行动的自我革命。在这个意义上,“上游思维”给了我们重要的参考范式,让我们正视自身的惯性与惰性,也为上游领导者冲破阻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我在授课时一直强调:改变思维模式是以自我的行为改变为基础的。任何经历,如果没有反思,就失去了意义——除了直接去做,并无他法

上游行动的努力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恰似静水流深,却是让世界持久美好的力量。

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让我们一道,逆流而上。

(本文为长江商学院张晓萌教授为中信出版集团《上游思维》所作的序)

end

长江读书福利

你在工作中有过“救火”经历吗?你是如何排除困难完成“很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截止到8月2日18:00,获赞数最多的两位小伙伴,将获赠《上游思维》这本书。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