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找到方向,这群企业家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

长江商学院
2021-06-30 17:59 浏览量: 2714

就在上月,344名EMBA新生汇入长江。

同往年一样,所有学员在开学后上的第一课是社会创新课,这是长江商学院自2014年保留下来的传统。

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时间中,他们还将要完成「48小时公益学时」「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等必修课程。

这些都是由长江商学院EMBA首创的课程创新。

左右滑动,

了解长江商学院EMBA社会创新领域课程创新

2005年

长江商学院率先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引领全球管理教育由“术”向“道”,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以商业和社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010年

长江商学院全球首创EMBA 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学员必须完成48小时公益活动方能毕业,推动企业家们把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到社会责任的项目中,再通过他们手中的资源及影响力产生“杠杆效应”,把这种理念拓展到企业、家庭乃至全社会。

2014年

首创将社会创新课程作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

2017年

“公益学时制度”及“公益第一课”推广到长江商学院全部学位项目。至此,社会创新课程成为长江商学院全部学位项目的开学第一课。

2018年

开创性地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所有学位项目必修课,倡导企业不仅仅为了创富而追求创新,也要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世界多种重大变革聚焦于一点,收入与财富不均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国际组织通力合作,通过可以整合整个社会资源的社会创新来实现。”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如是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商学院之先河,把社会创新作为一个重中之重。”

今年,长江商学院EMBA在48小时公益学时和社会创新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

这是一次重大的课程升级,也是全球范围的领先尝试——长江EMBA项目的535位企业家学员将在导师帮助下,用一年时间,结合自身企业的业务,亲自设计、实践并完成一个既创造社会价值,又能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向善项目。

实践课程已于今年2月启动,目前正在火热开展中,我们采访到了这一课程的一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来聊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朱 睿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社会创新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EMBA、EE项目学术主任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发起教授

Q:

作为「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的发起教授,您的初心是什么?

说到初心,其实很简单,我希望能做些事情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我是2013年回国加入长江的。当时关注到一些社会问题,想尽自己一份力量去解决。于是参与了一些公益组织,做义工。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么做效果非常有限。

但我意识到在长江的平台上,或许我的能量可以被放大。和其他的商学院不同,长江商学院一直以来是将社会创新提到学院的战略上来做,也非常鼓励在商业向善上的教育创新。

长江的学员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能够撬动众多资源的人。如果商学院的教育创新能够把善的种子播撒在每位企业家的心里,或者激活那个其实本来就存在的善的种子并将其放大,那通过这些企业家学员在各自的企业中践行商业向善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将会是巨大的。这也是我决定开设“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初心。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商业价值观的混乱,而这往往会成为企业进步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商业向善这一议题,在商业发展程度更高的美国和日本已经成为了企业的重点关注方向。好企业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的考量,而是同时关注在社会价值上的表现。在中国,虽然这样的议题还是一股清流,但已经越来越被关注。

如何能有效的播撒商业向善的种子,重塑,提升企业家的价值观,是我在设计这门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论可以讲得很漂亮,但只有真正践行,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心得,也是推动商业向善最有效的方式。

于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出了这门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要求每位学员结合自身的业务,设计并践行一个既能创造社会价值,又能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员会在导师的陪伴、鼓励和帮助下,完成这个项目,并在过程中相互学习,成长。这中间会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纠结,不被理解的痛苦,但我相信,当有一批批企业家经过这样的实践经历,体会到因为利他而内心快乐,因为向善而赢得尊重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倍感骄傲,也会更有动力持续这样做。多年后,商业向善也会从一股清流变成主流。

感谢导师们,感谢项目核心团队和所有参与到项目中的老师们,感谢学员们,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能与你们一起持续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欧阳辉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

EMBA项目副院长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作为EMBA的分管院长,您怎么看这门课程对企业家学员的价值?

无论是从近期监管、市场对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碳达峰碳中和的关注,还是日益凸显的收入和财富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气候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促使企业的领导者思考、理清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找到企业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为企业的长远未来找到出路。

我们企业家学员中大部分已经在做公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一定比例的企业离“有系统性的做公益”还尚有差距。

传统的捐赠捐献,不是不好,但如果企业可以将自身主营业务与公益联系起来,企业将自身业务的专业性、资源等注入公益项目实现社会价值,公益也反哺企业提升品牌,推动主营业务发展,这就形成了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无公益,不长江。”长江自创校之初就将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写入使命,在社会创新教育领域开创了很多“第一次”,也是长江面向未来聚焦的方向之一。作为长江商学院最大的学位项目,EMBA这块“创新沃土”也将这些“第一次”逐步规模化,扩大至全院。

从EMBA36期开始,「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必修课。EMBA项目从上到下从班主任、招生、市场、课设整个团队都在积极参与,我自己也是导师团队的一员,大家全力以赴为同学打造一个充分融入、认同,有醍醐灌顶之感的学习体验。

周春生

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博士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您是这次的课程导师,也是一名经济学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您是如何看待商业向善的必要性的?

我们在谈论商业行为的时候,都会谈“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价值最大化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现在,包括西方的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在固有印象中,企业的逐利行为和公益行为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但如果企业在利己的同时,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其实也是利他的。如果我们所有的商业行为,是正能量的,那我们大部分正常的追求利己的商业行为其实都有利他的功能。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具有正向的外部性。

在一个新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去研究顶层设计。如果一个企业在创造商业利益的同时给社会不断做出贡献,这样企业也会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民间赞誉;从长远来看,因为你有更好的品牌,你是更受尊重的社会型企业,你可能就能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发展商业向善也是响应中央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怎样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商业向善一定是要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而不是简单的只是募捐一些钱、帮助几个人,这样的慈善活动受益的肯定是少数人,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求企业更加同心协力,在商业、社会各方面利益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这个社会。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导师集结

作为长江EMBA「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的重要创新,本项课程首次引入了师机制

81名志愿加入的大咖导师,已经进驻项目,他们将在一年的课程中为实践课程的企业家学员提供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方面的指导和咨询。

导师中,既有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企业家校友和公益生校友,也不乏志同道合的非校友企业家与公益圈资深人士。“一呼百应”“得道者多助”,这些导师都是抱着对商业向善不竭的热情与信念,志愿花自己的时间,贡献在商业向善及企业战略管理上的经验与智慧。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陈 科

安踏集团首席运营官

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6期同学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您为什么来成为课程导师?

这源于朱睿教授之前送我的一本书,叫《未来好企业》,我也认真地研读了,过程中商业向善的概念挺吸引我的。

真正的快乐就是利他,我之前也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远程教山区孩子英语等等。但隐约有一个事情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们如何能够以大规模、可持续的商业向善去解决这样大的社会问题?

我自己在企业里面也常想一件事情。过往我们的目标是把小企业做成大企业,把中国的企业做成全球化企业。在这样的角度下,我们自然是会把行业地位、规模、上市等等这样非常明确的商业目的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但当目标达到之后,企业往往会陷入战略的迷茫。这究竟是为什么?

核心就在于我们的目标应该设的宏大一些,是一种利他,甚至跨越更大的边界。

商业向善不是大企业专利,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日常的经营、愿景、使命角度去制定利他的宏伟目标。在整个的商业行为过程中,以这样的商业向善、利他的精神影响到周边整个商业链上下游,包括你所触达的消费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向上去走。

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中国企业一定很宏大,而且中国领先的企业一定会成为全球的领先企业。

作为全球性的企业,中国企业家究竟应该做什么?

我认为更多要看利他,怎么对人类有所贡献,怎么对全球的治理有所贡献,从这些角度我们应该做一些更多的思考。

袁家凯

全球联合之路United Way Worldwide中国首席代表

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7期同学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参与项目以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首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公益,不长江"。

对每一个长江同学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再需要去教育的一个理念,我想这个在我们组,包括我每次参加长江同学活动,我发现公益的这个理念,已经植入到每一个同学的心里面。

其次,我个人的一个观察,每位导师给予的建议大多数都是出于自己的背景,学者有学者的坚持,企业家有对商业机会的敏锐,那非盈利行业对这种公益也有天然的追求。

虽然建议的角度各有侧重,但借助长江商学院的平台优势和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这个机会,能够让来自各界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真正打开自己,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从各个角度探讨向善的办法。

至于最终是否能完全达成一个共识,或许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每一次的交流都会给参与的人带来多元的启发。

对于社会创新来说,其实我们未来面临的问题、挑战非常多,比如2030年的碳达峰,2060年的碳中和。这样的一个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它只有可能通过各界的参与,才能最终寻找到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

这次商业向善实践课程,以一个包容且多元的方式切入,也可以理解为是为解决全球重大问题作出的一次实实在在的尝试与探索。

刘启芳

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长江商学院EMBA32期校友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我们的学员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这次我带了两个组,发现80%的同学已经在做公益了。但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完善设计让自身主营业务、员工、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增加归属感,增加好感度,让商业向善的价值倍增,这一块同学们可能还有所欠缺。

这门课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领着企业家去思考去实践:如何根据企业的基因和优势,打造出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项目。

这不是让你单纯去做公益,不是让你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干一件跟自己无关的好事,而是你去和你的主营业务结合。同时,它也会给你的企业带来改变,你做这件好事可以回响,让你的企业更受人尊敬,让你的员工更有使命、更有成就的工作,让你可以更有尊严的挣钱。

即使是小的转变,企业家自身也会感到从里到外对自己的认可,这是很大的不同

在学员沟通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会发现这门课不是你教给他去商业向善,而是他们每一个人本身都很美好,他们心里就有善这个东西,当你拿你这个东西跟他心里东西碰到一起的时候,激起的这种火花,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振奋。

我觉得这一刻,我们不是站在商学院的角度,而是站在未来的角度在看学员和企业的发展。每次看到同学提交上来的报告,看到他们思考上的变化,这种探索和创新的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李海波

喜马拉雅副总裁兼硬件事业部总经理

长江商学院文创4期学员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导师

Q:

您怎么看商业向善?您对项目未来的期待是怎样?

我认为,商业本身就是具备向善的属性

很多时候,商业是被低估的。其实每一个商业,它的背后首先体现了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趋势,其次体现了技术的发展。这三者融合得当,商业就能够促进社会、人类、科技向前发展,就体现了向善的属性。

但目前,我观察到,我们很多的企业家和企业,还不善于把自己做的事情和商业向善连接起来,总会以为说商业向善就是扶贫、公益和慈善。这些都是非常浅层的向善,它们和商业向善不一样。商业向善的目的,最终是希望在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为这个社会带来了价值,帮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向善的案例并不多,那算下来假设我们这次尝试,能够打造、发现10%的优秀案例,那也就是几十家企业而已,可是这几十家企业的背后,实际上是开创了一个模式、一个如何用商业帮助社会发展的范式。

我希望这第一批做商业向善的长江同学们,能够成为薪火相传的点火人,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可以一起摸索出商业向善的方式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到中国和全球更多的企业家们。当未来几十万家、几百万家企业都参与到商业向善中来,那这个社会自然就是向前发展。

EMBA学员在课堂中

4月,长江EMBA36期北上深三地8个班级开展了开题讨论,500多位企业家同学组成小组,完成了他们和导师的交流以及开题作业。

目前所有导师也基于开题作业给予切实落地的建议,所有的企业家同学已在各自企业内部积极推进商业向善的实践。

在学员提交的项目中,有制造企业优化建设方案,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有零售企业更新产品包装,节约碳排放;有科技公司研发保姆机器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晚年尊严……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学习感受。

梅庆开

深圳市魅动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江商学院EMBA36期同学

Q:

参与课程到现在,带给你最大的认知改变是什么?

参与课程至今,我的一个收获之一,就是从我们企业实操的角度去重新思考政府、企业、与社会机构三方面如何可以更好的配合,不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助力企业稳步增长,实现共赢。

我们公司是做音频产品的,在平日做质量检测的时候,有很少一部分底噪的问题是难以被发现的,但这些问题如果给一些听力比较敏锐的人去听,就很容易被感知到。

说来也巧,有一部电影《听风者》,讲的是在解放初期,一位盲人,凭借灵锐的听觉与敌人作战的故事。这个电影给我很大启发,也让我意识到,或许我们也可以帮助一部分听觉灵敏的残障人士,通过一定的培训,来参与甄别产品底噪的问题,这也是我所提交的开题作业。

这样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价值,从弱势群体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尊严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残障人士就业的一个新思路,这样或许就可以实现了课堂上朱睿教授所提倡的,三者之间的共赢。

但说实话,这个项目挑战也非常大。上完课,我回去和品质经理,还有其他团队成员都聊过这个话题,他们也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包括残障人士如何更方便的上下班,如何招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执行下去。

不过我想,无论项目成功或者失败,我们都要尝试一次,如果连尝试都不去尝试,未来肯定会有一些后悔。

方 翊

厦门爱乐乐团团长

长江商学院EMBA36期同学

Q:

到目前为止,您对商业向善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改变?

我理解的商业向善,就是企业、商业机构结合自身的优势,为环境、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一些自己企业能贡献的一些长处。

当然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目前很多企业,更多是从经济、从物质方面去提供一些商业的公益性的行为。那我作为一个文化企业文化机构交响乐团的领导者,更多希望以文化来扶贫。

现在我们已经正式宣布摘帽脱贫了,但是在文化教育领域,我觉得东部跟西部发展还是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所以这次,我提交的商业向善课题也算是利用我们自身资源优势,回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博雅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现状。

我们计划,通过我们的艺术资源下沉,更加深入地为福建澳头地区的一所偏远小学,培养一批热爱古典音乐的小演奏家们,并希望未来能组建成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澳头少年爱乐乐团,为小朋友们打开艺术世界的大门,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想利用我自身的企业优势和我个人的一些所学、所长,在这方面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这就是我的理解。

朱睿教授授课

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这项历时一年的实验,核心便在于实践,便在于行动。

《南方周末》曾问过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一个问题:

长江商学院在社会创新领域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投入,做这么多“第一次”的探索?您鼓励中国企业去解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对中国的企业、商业本身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走过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在南美、东南亚,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欧洲、美国、日本企业,他们不仅获利不少,同时也赢得了当地社区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永远不要把社会责任和盈利对立起来,你真正帮一个社区解决了它的问题,你就有存在的价值,在利他的同时实现利己。”项兵院长答道。

“这种全球视野、全球担当,过去很重要,在新冠疫情形成的全球新格局之下更为重要。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如果没有真正的全球担当,是不可能持续成功的。这一课,我们一定要补上。”

点此了解长江在社会创新领域

对商学教育的创新与探索

长江社会责任1.0

早在2005年,长江即率先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这可能是全球第一家商学院系统倡导和发展人文教育。希望借此能够引领世界管理教育由“术”而“道”,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以商业和社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长江社会责任2.0

一直以来,长江都重视引导学员关注财富的整个循环,从为何经商、如何经商,到如何使用财富。

2010年起,长江商学院全球首创EMBA 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学员必须完成48小时公益活动方能毕业;2014年起,再度首创式地将社会创新课程作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2017年起,在MBA、FMBA等学位项目中引入24小时必修公益学时及“公益第一课”;同时,长江首创设立公益奖学金(2002年)、长江公益基金(2009年),长江公益奖(2014年)等引领式创新,不断拓展商学教育逻辑,重视社会创新,倡导“无公益,不长江”。

长江社会责任3.0

近年来,全球均普遍面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与阶层固化,可持续发展等三大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政府、企业或非政府组织中的任意一方都无法独自、有效地解决。三者必须通力合作,协作创新,以科技、商业、社会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基于这一点,2018年起,长江再次开创性地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所有学位项目必修课,倡导企业不仅仅为了创富而追求创新,也要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长江社会责任4.0

面向未来,长江把责任担当的视野从中国拓展到全球,致力于为全球培养一批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新生代颠覆性力量,为全球问题贡献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聚焦收入和财富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为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与可能,为全球重大问题贡献源自中国的解决方案。

“无公益,不长江。”

祝今日众人合力种下的树苗,来日成为一片繁茂森林。

end

相关阅读

如何理解商业向善?14位长江CEO给出答案

当一家企业越往上生长,这个根基就要扎得更深更稳

上学习强国,看长江商学院《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公开课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