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硬道理|长江读书273期

长江商学院
2020-07-18 12:00 浏览量: 2657

自1987年创立以来,华为保持了30年快速增长的奇迹。在大众眼中,华为的增长之路是“中国奇迹”,也属世界罕见,背后靠的是任正非非同一般的管理智慧。

在企业努力活下来的当下,寻求有效的增长策略成为必选项。本期读书,长小江向你推荐华为公司原后备干部系主任胡赛雄的《华为增长法》一书,作者从局内人的角度揭开华为持续有效增长的背后秘诀,希望能为你带来灵感和启发。

作者 | 马畅

来源 | 笔记侠

《华为增长法》

作 者:胡赛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7月

发展才是硬道理。早在1994年,华为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一年,任正非对行业充满疑惑:美国知名企业王安电脑公司三年前还年销售35亿美元,为什么现在宣布破产保护?强大的日本三菱集团,为什么此刻退出电脑生产?

带着这样的疑问,任正非前往美国调研。在调研中,他产生了“不拼命发展技术,最终会丢失全部市场”的感觉。后来,任正非在《赴美考察散记》中激动地写下:

图片来源于华为官网

不进则退!企业的发展,唯有增长。

增长不只是字面意思,它要解答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增长?

第二,如何有效增长?

第三,如何长期有效增长?

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增长受阻,无数企业面临着各种难题:营收下降,支撑不起员工工资,办公场地租金不见降,收不回合作伙伴应付账款,原材料成本上升等等。每个企业都对增长方法求之不得。

增长,到底从何开始做起?在过去几十年的多次大磨难中,华为总能保持昂扬的增长态势,跨越险阻,一路冲锋。即使2018年华为流年不利,仍创造了7212亿元销售收入、净利润593亿元,2019年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今天,我们走近华为公司原后备干部系主任胡赛雄,解读华为持续有效增长的背后秘诀。

华为增长有三大关键:以客户为中心,经营者思维,文化理念

客户,是华为唯一的机会

华为增长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客户。为什么最首要的是客户,而不是利润?

原因很简单,只有客户才能带来利润。“客户是华为生存的唯一理由”,这句话,每个华为人都耳熟能详。华为之所以能够抓住发展机会,就是凭借着对客户的深刻理解。

在《华为增长法》中,胡赛雄对“什么是客户需求”作出了全新阐释:客户需求=需(痛点)+求(解决方案)。需,即客户的痛点;求,即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给自己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很多企业把“需”和“求”混为一谈,盲目主张“引导客户需求”,华为则不然,华为提倡“挖掘客户所需,引导客户所求”

客户的痛点是无法引导的,就像销售员一上来就向顾客推销产品,只会招致顾客不耐烦地离开,这正是没有挖掘到客户的真实所需、真实痛点是什么。

想知道客户的“求”——也就是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或服务,就要先找到客户的“需”——也就是痛点。

华为挖掘客户痛点有“十六字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企业在挖掘客户痛点时,常会陷入几种误区

第一,错把“我为客户想”当成“客户想”;

第二,错把“我觉得好”当成“客户一定觉得好”;

第三,错把“某个客户想”当成“所有客户想”;

第四,错以为客户永远只要性价比;

第五,错把概念化的东西当成现实客户需求。

华为“十六字方针”就是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出现,并且强调多调研、重数据、重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任正非曾说:

“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的任正非,一年差不多有200天都在客户界面上,他甚至不见政府领导,也要见客户,这在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

胡赛雄认为,这背后是一种华为与客户共赢的思维

因为任正非说过:

让客户更好地活下来,华为才能活,才能活得更好。

任正非的一席话道出了真谛。靠着服务好客户,企业让自己活下去,就能获得利润,完成初步的增长。

格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利益计算

华为增长的第二个关键是——经营。

胡赛雄认为,在经营上,管理者一要制定好战略、二要把握好人心、三要从管理思维转变为经营思维

经营,才能带来有效增长,企业不能只停留在“只会增长”的阶段。经营,拼的是管理者的格局

这是任正非在2013年《要培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的讲话中谈到的,他不仅提到了“有效增长”,还指出三个关键词:“效益”、“效率”、“质量”

实际上,有效增长,就是有效益的增长

2005年左右,华为就总结出一个经验,企业光有利润和规模还是不够的,而且增长到一定地步时,就很难再有利润和规模上的大发展。

2009年,任正非说:

2013年,任正非又强调:

2015年,他再次说:

任正非为什么三令五申,要有效增长?因为,与增长注重利润和规模不同,有效增长注重的是更长远发展

1. 战略上,要精通“舍弃”之道

企业追求更长远发展,首先要有战略。胡赛雄在采访中所说:

有时候,不适宜的规模和过度的利润会产生反噬作用,影响企业生存与成长。当舍不舍,必受其乱。

那么,客户需求带来的现实压力,如果与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冲突,如何平衡?

胡赛雄说:

必要之时,一些不精准的客户也要暂时舍弃,有舍才有更多得。

华为不是不要规模,而是要有效的规模,即既要扩张规模,形成竞争力,又不能盲目扩张,反噬企业;

华为也不是不要利润,而是要有效的利润,不赚快钱、不赚不属于自己所专注领域的钱、不赚一切不该赚的钱,这才是战略。

众所周知,华为33年来始终聚焦于电子通信行业,从不为利益而动心,甚至主动拒绝了很多主动送上门来的赚快钱的机会

1998年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中就已强调:

赚快钱看似是在扩张,实际是在冒着被淘汰的风险。发展才是硬道理,可是当一个企业撑破了肚皮,就再也无法继续发展。

《华为基本法》还说:

企业发展是阶段性的,在早期通过服务客户积累了足够的利润和规模后,不应再用增长的眼光看待问题,而是要进化出“有效增长”的思维模式

当然,有效增长,依然是以服务好客户为底色、基础的。企业永远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这无庸置疑。

2.正向引导,用利益激发效率

不论是服务客户,还是执行战略,最后都需要人来执行。在对待人才方面,胡赛雄说:

华为坚持‘选——用——留——育’的顺序。”

这个顺序,跟很多企业管理人才的顺序都不一样。胡赛雄这样解释:

第一是“选”,华为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选出来的。因为人的成长全靠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和热情,那么外界再怎么对他培养,他也不会成长,所以华为实行的是“选拔制”和“淘汰制”。

但是,在选人环节,误差比较大,因为几次面试无法全面看清一个人,既然如此,那么在选人之后,鉴别这个人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他。所以第二是“用”。

在试用的过程中,企业就会发现,有的人的确行,而有的人的确不行,于是,行的人被留下,不行的人被淘汰。因此第三是“留”,只有试用合格的人才会被留用

最后是“育”。因为只有被留用的人,才要去“育”他,不值得留的人,培养他相当于花了冤枉钱

“选——用——留——育”,这就是华为管理人才的逻辑。

有这么个故事,任正非曾经做过一次测试,他悄悄拿来华为招聘人才的表格去填,结果交上去后,华为人力资源部门给了一个意见: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工作。可见,选人环节确实难免有误差。

任正非还曾说:

在“用人”的过程中,华为还有一套绩效激励机制。

每年年初,华为会根据每个部门的战略目标,制定好绩效奖励的规则,到年底时,考核每个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据此来进行奖励。

很多公司不知道要这样做,年初时不定规则,年底了公司说有利润,然后大家都来分,这样的绩效考核就变成分钱、抢钱了,因为没有谁会说自己的业绩不好。

胡赛雄说:华为的分配实际上是挣钱,而不是这种分钱的概念。”

还有,很多公司把华为的绩效激励,简单理解为给员工发大把的工资和福利,这就错了。胡赛雄解答——

华为的工资跟互联网企业比起来不算高,但是华为有虚拟股权,员工持有一些内部的股票,回报还是不错的。因此,这就让许多员工形成一个心理:害怕失去。

干得不好,就会下岗、被淘汰,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员工们也就努力工作了。

员工的全部利益都维系在华为的平台上,所以大家的心思也都在工作上,不会想着炒楼什么的。绝不是因为华为承诺给员工很多钱,员工才努力工作,而是华为把握住了人性。

把握人性,不是人性化管理,准确的说,是基于人性的管理。胡赛雄一再强调。

在华为,要求正职和副职始终一条心,如果正职由于工作不力而被免职,那么副职也无法晋升。在很多其他企业里,正职被撤职,副职基本会顶替上来,华为认为,如果这样,副职在工作中就会千万百计给正职挖坑,只想着上位,而不用心工作。

这才正是基于人性的考虑与管理。把员工引向人性之善,远离人性之恶。

此外,人性是利己的,胡赛雄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引导员工,要利益驱动,但是企业必须通过服务好客户,把公司的蛋糕做大,来让大家获得更多利益,这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 管理者,要进化成经营者

任正非一向强调:“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我们要在管理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华为对管理的深刻认知之一,就是管理者必须从管理思维迈向经营思维

胡赛雄说:

胡赛雄谈了自己对“经营思维”的看法——

管理思维更关注的是对一些内部问题的解决,经营思维则更关注的是产出的结果。企业的管理一定要为经营服务,也就是说:一切问题的解决一定是要为了促进公司的产出最大化,否则,解决问题就成了浪费时间。

可以说,管理思维是解决问题,而经营思维是提出问题:我怎么做,才能给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思维,更多是要花钱的,因为想要解决所有问题,必定增加公司成本;但经营思维是为了保证公司的产出,因此对于拥有经营思维的管理者来说,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解决

胡赛雄形容:

拥有经营思维的管理者,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机遇上面,而不是问题上面,这是其与管理思维的管理者的最大区别。

胡赛雄说:

“极致的管理,就是极致的伤害”,这是胡赛雄在华为管理中总结的经验。

他认为,管理思维与经营思维的格局不同,具备经营思维的管理者显然格局更高。胡赛雄说过:“格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利益计算。”

在企业的长远战略上,管理者适当放弃短期利益,才能获得长期有效益的增长;在对待员工方面,管理者要善于体察人性,用利益做正面引导,才能激发员工的活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有效增长,离不开对利益和效率的理解与平衡,更高级的利益计算,才能够变“增长”为“有效增长”

经营思维的格局,让企业在这一成长阶段,得以继续充分发展,不至于因为盲目地扩张而导致夭折,也让企业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文化,华为增长的跳跃心脏

华为增长的第三个关键是——文化。

企业增长的内核,是企业文化。”胡赛雄这样说。很多企业都认为,谈“文化”过于务虚,企业只需务实就能增长。但是,任正非却石破天惊般地呼唤出那句:“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纵观华为发展,从诞生至今,华为人的每一个脚印都充满苦难,任正非不止一次地说,华为过去经历着“在火中烧”、“在泥坑里滚”的种种磨难。

但同时,任正非也说: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就这样成了华为的四大核心文化。

自华为诞生,这四种文化就开始在华为体内孕育。33年来,华为不仅增长、有效增长,还实现了持续有效增长,这里面,文化是华为持续有效增长的根本原因

华为创业初期,形成了一种“垫子文化”,意思是说,华为的员工都带着一个床垫,在加班的时候用来睡觉,任正非也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置了一张简陋的小床。这就是早期华为文化的表现。

好的文化能够鼓舞人的精神,也能赋予企业蓬勃的生命力。任正非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赛雄说:

可以看到,华为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文化符号:“奋斗文化”、“服务文化”、“垫子文化”、“狼性文化”、“狼狈文化”、“乌龟文化”、“萤火虫精神”、“红舞鞋”、“芭蕾脚”、“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深淘难,低作堰”、“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红军蓝军”......

胡赛雄接着解释:

至此,企业增长的内核,就是企业文化,这句话的背后含义也浮出水面:当一个企业没有任何资源、竞争力、战略方向、技术、市场份额、人才等等的时候,唯有文化能够帮你掌握自己的命运,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我们必须从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那么,如何让文化具体落地,最终变成公司全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让文化成为企业的主线

胡赛雄说:

在胡赛雄的理解看来,文化是企业的主线,也是企业经营的主线,没有文化这一润滑剂,企业的增长就成了一厢情愿。

特别是小企业,更需要文化,如果不重视文化建设,就做不大。”胡赛雄强调:

“像任老板这样的人,有很强的描绘未来愿景的能力,如果小企业的老板不做思想动员的工作,员工感觉不到跟你奋斗下去能在未来有什么前途,那人家为什么要跟你创业呢?”

任正非在90年代就举着大茶缸,对加班的员工说,未来全球电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占一席;2000年,他还告诉员工,买房子客厅可以小一些,但阳台一定要大一些,今后钱多到发霉了,可以拿到阳台上晒一晒。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任正非吹牛,慢慢地,随着华为每年的业绩翻倍增长,大家都相信了。

胡赛雄说:

文化的强大威力,是支持每个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建立起文化,发展才能够“持续”。2019年的时候,连任正非自己也说:

“浆糊”的凝聚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生生不息,永不磨灭,企业对文化理念(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建设,是为业务、制度、管理奠定基础的基石。

胡赛雄最后这样总结:

尾声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经济好的时候能赚钱不算本事,经济不好时还能有大发展,这才是真本事。

增长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够在危机中活下来的企业,都会总结出一套自己详细的增长方法论,以指导每一次的前线作战。

胡赛雄在《华为增长法》中提到,华为增长的很多方法都是常识,但是华为把常识称为规律,认为管理者必须“知恩畏罪”,知恩,就是懂得规律,畏罪,就是不做违背规律的事。

理解常识、敬畏常识、践行常识,正是华为迈向更长远发展的行动指南,增长的常识,让华为练出一身健壮的肌肉。

今天的商业环境,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套路,也充斥着拔苗助长的浮躁与骚动,但是极度缺乏能够站在时代视角、站在人性视角、站在客户视角的企业。

常常倾听时代、人性、客户的声音,这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end

长江读书福利

你最认可华为哪一种企业文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截止到7月20日18:00,获赞数最多的两位小伙伴,将获赠《华为增长法》这本书。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