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过才明白,致富还可以靠这些

长江商学院
2020-07-09 12:00 浏览量: 2289

一个地处大别山腹地、坐落于豫冀交界的偏僻县城,终于在漫长的数十年挣扎后,为“贫困县”划下句点,蜕变为一年吸引数百万观光游客、引进归国人才数十亿投资的崭新面貌。

中国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脱贫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企业、企业都可以发挥光热。长江商学院范昕宇教授、闫敏研究员对河南新县特色脱贫之路进行剖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县的“致富经”。

作者 |范昕宇 闫敏

来源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ID: ckgsbcc)

201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1983年,新县有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过国家三轮扶贫开发,到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时,新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308户、41829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4.9%。截至2017年,新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6%,群众认可度达95%以上。

数十年脱贫路,新县在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新县政府、社会企业、企业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信阳涉外:以职业教育切入的社会企业

新县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腹地,北距河南省会郑州市440公里,南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70公里。

在这个地理位置略显偏僻的县城,持有护照人口达1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3.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常年出国务工人口达8000人,占全县适龄劳动力人口的10%,位居全国县及县级市之首;

出国务工人员创汇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达到10.21亿,同期新县财政收入仅为5.01亿元。

这组数据背后,是新县自1980年代开始的劳务输出与人才培养助推脱贫的历程

1984年开始,新县开始向国内各大建筑企业派出农民合同工;

1991年开始,新县向国外派出劳务人员(研修生),并于1994年开始成建制向国外派出劳务人员(研修生)

2011年,在原新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探索出一条“涉外职业教育+国外高薪就业+回国创业”的脱贫攻坚模式。

截至2017年底,新县共向新加坡、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劳务人员(研修生)3.8万人次,累计创汇折合人民币100多亿元。

职业教育

目前,创业教育是信阳涉外学院的主要特色。

一份2018年的录取名册显示,信阳涉外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在200分至300分之间,300分以上者寥寥可数,而河南高考满分为750分。

这些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长期处于缺少信心和斗志的状态,鼓励这些学生重新树立信心便成为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信阳涉外学院董事长李太福认为,首先要改变评价人才的标准,改变过去那种仅用文化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改用企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这些应试教育的“差生”身上发现闪光点

叛逆的学生思维不同于常人,更适合产品、制度创新;差生“脸皮厚”能忍耐,适合推销产品;违纪打架的孩子不怕风险,适合创业;爱玩游戏的学生,可以尝试开发游戏软件。

与此同时,信阳涉外学院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向学院就业实践处提交创业计划书,通过评估后即可拥有自己的店铺,将创业计划付诸实践。

由于没有太大的资金风险,入门创业门槛低,学生报名踊跃,能力提升很快。

信阳涉外学院的创业教育有着鲜明的务实风格:

教师们并不期待学生中马上出现新锐的创业明星,更希望学生们能够形成基本的创业思维,锻炼能把一家店经营好的能力;

他们期待学生们能够成长为独立创业者或合伙创业者,但同时也认可拥有创业思维并因此成长为中层管理者以上的学生。

劳务输出

1984-1991年,新县劳务输出以国内为主,先后为中建总公司等建筑公司输送农民合同工3万多人次,使全县近20万人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益群体占全县贫困人口的近70%。

1991年,随着国内劳务市场趋向饱和,新县劳务派出机构开始探索国外劳务市场,国内劳务输出形式则以劳务人员自发组织为主。

1991-1999年,新县通过间接外派的方式向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选派劳务人员(研修生)7000多人次,使全县一部分人逐渐摆脱贫困,极大地调动了新县青年出国务工的积极性。

1999年5月,新县获得了由商务部颁发的外派劳务经营权和外派劳务培训资质,意味着新县不仅可以直接与国外合作单位签约外派,而且可以在新县本地安排外派培训、面试。这使得有意向外派的劳务人员不必远赴郑州、北京参加培训、面试,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对于贫困青年来说,这一改变尤其重要。

1999-2011年,新县共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劳务人员(研修生)1.5万余人,一部分人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在信阳涉外学院与吉星公司密切配合,培养和派出高素质人才的多年努力下,“新县涉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劳务品牌,外派劳务已成为新县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引擎

韩国、日本是目前新县外派劳务人员的主要目的地。仅在信阳涉外每年约1000名的应届毕业生中,就有50多名毕业生赴日工作,260多名毕业生赴韩工作。

近几年,随着日、韩等国家老龄化程度加剧,对外国务工者的需求更强,其政府逐渐取消了对外国务工者工作年限的限制。

目前,赴韩国工作可以有多次出国机会,并且工作年限可以无限期延长;赴日本工作的年限也可以延长至10年以上,若能取得日本本科学历,还可以无限期延长工作年限。

回乡创业

信阳涉外毕业生回国后有几种典型去向:

创业,利用在学院学到的创业知识、从国外带回的先进服务理念与积攒的本钱开创一番事业;

就业,到沿海发达城市进入韩资、日资企业工作,工资福利和就业岗位俱佳,或回到户籍所在地,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创业,无疑对振兴本地产业,助推新县脱贫有着更广泛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新县出国劳务人员回国创业投资二、三产业人员累计达到5300多人,累计投资逾30多亿元,创办建筑、建材、装潢、日韩风格酒店、农家饭店等经济实体4000多家,发展大棚蔬菜23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32个,农业生态园区25个,规模养殖场68个,直接带动3万多人脱贫致富。

归国劳务人员中涌现出的典型创业人才有:乡村振兴带头人戴大举;规模民宿创办者韩光莹;珠宝店经营者杨志贵等。

除了创业教育,信阳涉外也会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其他支持。譬如,协调金融机构的*,工商部门的政策支持,等等。

韩光莹是2012年赴韩国就业的田铺乡大湾村民,赴韩就业月收入1.2万元。2016年回国后,他利用带回的资金投资20多万元在本村开办了“老家寒舍”民宿店,年收入8-10万元,还联合11家村民改造自有房屋成立民宿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很快脱贫,走向致富。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韩光莹的民宿店 | 图片来源:新华网

信阳涉外提供了如何运营中国乡村的社会企业的一个样本。面向未来,信阳涉外学院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如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或可推广,挑战如逆全球化趋势初现的国际背景。

这不止是信阳涉外学院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许对整个中国职业教育行业都有启发。

西河古村落:新县全域旅游的缩影

改革开放后,依托便利的交通、旺盛的市场需求、充足的劳动力等优势条件,一批沿海城市或省级行政中心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地区。

与之对比,新县几乎只有劣势:

地理位置偏远;位处大别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缺少可用于大规模农业种植的土地;交通不便,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县及上级政府顺势而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创建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6个。

目前,新县的全域旅游定位为“大别山旅游公园”,宣传语是“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旅游线路逐渐成熟。

旅游业已经成长为新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7-2019年,新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

2018年,新县共接待游客63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42.5%,旅游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值达23.5%。

2019年9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河南新县入选。

能够与山西平遥、甘肃敦煌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共同入选该名单,无疑与新县政府近些年的努力密切相关。

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新县旅游业——特别是新县政府自2013年以来主导的乡村旅游模式——体现了鲜明的全域旅游特点

仅就“共建共享”来说,新县常住人口约28万人,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人,相关产业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近8000元;全县3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整体脱贫,1.1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全县84.34%的贫困群众受益。

由新县县委书记吕旅挂名名誉村长的西河村,从2013年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发展成为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是新县全域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的缩影

西河村位于河南信阳新县周河乡西部,距新县县城21公里。

2013年之前,西河村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古民居群、祠堂、古树、河流、稻田、竹林等;另一方面,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缺乏活力、空巢情况严重,村中常住村民大多为留守老人、儿童。最不景气的时候,村中仅有39人居住,路边散乱分布着猪圈和羊圈。

2013年,在清华大学罗德胤教授、中央美院何崴教授等建筑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西河村民对村落景观实施了改造。

由此,乡村河道转变成了乡野公园,老粮库转变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原先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西河主街重新铺设了石板路面,建成了地下给排水管网系统;原先落寞破败的古民居、祠堂经过专业古建团队的修缮后,具备了古色古香的观赏价值。

西河河道景观改造对比图:左为改造前,建造在河道中“狮爪石”上的民房遮挡了古民居、祠堂等景观;右为拆除民房后的景观图片|来源:“西河湾”微信公众号

随着创业人才的回归,旅游服务业逐渐兴起。

2014年,当地干部说服在京创业人才张思恩回到家乡,成立了农耕园合作社,组织村民完成村落景观的改造,并逐步发展起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了村民的广泛参与,也吸引着更多创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解决了村庄的“空心化”问题。

短短几年内,西河村涌现出40多家农家乐和农家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92户325人先后脱贫。

当然,西河旅游业在经营、游客服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决定西河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更宏观的视角上看,在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村庄走上了建设生态旅游的道路。

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西河村能获得什么借鉴?而西河村的发展,又能给其他地区的建设带来什么启示?大山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等待探索

羚锐制药:商业的公益化尝试

羚锐制药(SH.600285)是中国贴膏剂龙头企业,其通络祛痛膏、壮骨麝香止痛膏等46个产品入选《国家医保目录(2017年版)》;通络祛痛膏、培元通脑胶囊、丹鹿通督片等多种药品为中药保护品种。

30余年来,除了通常的捐资助学、抗洪救灾等公益事业,羚锐制药及其前身公司还在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本案例关注的是,羚锐制药的全资子公司信阳羚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新县设立中药材示范基地,并带动周边贫困农民种植中药材,实现了公司药材供应稳定、农民脱贫致富、政府完成脱贫任务的多赢格局

2014年,羚锐制药投资组建了信阳羚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制药核心产业,羚锐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羚锐生态农业公司于2014年初投资1500万元,在新县浒湾乡曹湾村建立了占地1500亩,集中药材科研试验、示范种植(养殖)于一体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包含颠茄草、丹参、延胡索、药用辣椒种植和水蛭养殖等示范园。

通过土地流转,贫困农民获得租金,每个家庭年增收1200元以上;通过进入基地就业,30多位贫困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羚锐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向种植中药材的贫困农民免费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服务,与种植户签订中药材回购合同,引导贫困农民种植中药材,已在新县泗店乡、吴陈河镇、八里畈镇等9个乡(镇)、23个行政村、863个贫困家庭推广中药材种植约2000亩,带动每个贫困家庭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羚锐生态农业公司与新县沙窝镇杨畈等12个行政村458个贫困家庭签订到户增收资金合同 ,每个贫困家庭年分红收入450元以上。通过中药材种植收益、政策帮扶以及土地、用工和项目分红等,每个贫困家庭每年可从中药材种植中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羚锐制药的创新举措无疑是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鼓励村民种植药材,不仅使村民们脱贫增收,也帮助羚锐制药稳定了原料供给,实现了双赢

当然,在未来发展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该创新举措的可持续性:村民们是否有持续动机种植药材?过程中有何风险?未来是否会面临其他药企的竞争?

羚锐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不仅惠及自身,也将为企业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完成企业本身的使命提供新的洞见。

end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