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学思 | 26期人文素养系列讲座:风险与回报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百老汇戏剧产业

长江商学院
2016-01-08 00:00 浏览量: 2682

百老汇戏剧是美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是每一个纽约访客不可或缺的节目。百老汇戏剧产业的核心从业人员并不算多,主要包括募集资金的投资人、负责市场宣传的运营方以及扮演舞台角色的演员等,而作为法律顾问的布朗先生看似置身事外,却能够比其他任何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看待整个戏剧行业。

日益繁荣的产业:高利润

百老汇是利润高昂的行业,以朱莉·莫泰的《狮子王》为例,该部作品早在两年前的全球收入就已高达62亿美元,这62亿美元还不包括其它的收入渠道,例如周边产品和CD销售。它在全球累积票房收入远超史上电影票房第一的《阿凡达》以及《泰坦尼克号》,这其中《阿凡达》的总收入也不过28亿美元。

此外,这样一个势头良好的行业也在无形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包括:词/曲/书的作者、演员、广告商、经纪人、纪念品贩卖商、餐饮从业者、剧场工作人员甚至照顾小孩的保姆的工作机会,也间接拉动了出租车、宾馆、航空等行业的发展。

票房决定命运:高风险

尽管对于百老汇戏剧投资的回报很可能是丰厚的,但也不能排除失败的风险。百老汇戏剧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税收方面的减免政策全无,政府或其他组织的赞助也微乎其微,因而票房收入成为抵消各项运营成本的唯一因素。换句话说,成与败,全在票房收入。

譬如被称为“史上最不卖座百老汇剧目”的《魔女嘉莉》,又如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品的《苏式狂想曲》,失败了便再难有机会重新来过。因此上演前的市场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诸如“观众喜欢什么类型的剧”、“什么季节适合演出这类剧”的问题往往会在调研中找到答案。当然,市场调研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准确的,制片人的商业头脑和个人品味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百老汇走向中国:机遇与挑战

如今,百老汇剧目陆续被搬上中国舞台,经典的歌曲、动人心弦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的舞台表演及舞美设计,这一切因素促成了百老汇戏剧在中国的走红。除了直接进口的英文原版《剧院魅影》、《芝加哥》等,更有翻译为普通话版的《妈妈咪呀》、《猫》,它们在多个城市的巡演中均是一票难求。

这些剧目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可喜可贺,然而对于投资人而言却不能掉以轻心,新引进的每一部戏依然是一局定输赢的“赌博”。这些植根于西方土壤的剧目,内容非常符合本土观众的口味,可是搬到中国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能否在中国市场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进口模式的音乐剧对于观众而言会不会有语言障碍,翻译的作品又会不会损失原来的韵味?

海内外投资人或多或少因这些问题而困惑,但直觉和事实告诉他们,百老汇音乐剧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他们从未收起自己对百老汇的痴迷,而是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融合中美两国文化的音乐剧能够源源不断地在舞台呈现。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