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分享 | 投资在当下之生物医药与科技行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2-12-22 09:00 浏览量: 4956

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科技与医疗投资出现动荡与调整,呈现出更多元的观点和方向。值此巨变时刻,中欧MBA邀请到十几位毕业于中欧的投资与产业资深嘉宾共聚第二届年度投资论坛,分享来自生物医药以及科技行业与投资第一线最真切和直面的声音,共同探讨如何投资在当下。

生物医药投资

去年六月份论坛在讨论医疗主题时,医疗投资和医疗产业被称为“烈火烹油”,处在一个见顶的过程中,在那之后医疗就进入到一年半的调整周期里。

为什么医疗行业会经历这么大幅的调整?

当下是否看到了一丝曙光,医疗行业投资又有怎样的机会?

李逸石

中欧MBA2012级校友

浩悦资本投资资深合伙人

在过去两年,医疗健康这个市场整体是在下行的。过去这两个月可能看到一些起色:在A股有近500家医药上市公司,港股有近100家,两边都大概有80%最近两个月之内涨了。但相较于这两年跌掉一多半的情况,光是根据回涨的两个月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市场复苏。

过去两年里,医药行业和医药投资人都不太受到大众的待见,但其实医药行业还是给整体国民经济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第一个是融资,从2013年我刚刚入行到2021年,中国创新药的融资交易规模从十几亿美元增长到超过30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近一半。从IND的数量上来看的话,2016年提交给药监局的IND是150多个,其中来自中国厂商的是110多个,到去年同期的IND是600多个,来自中国厂商的近500个,所以中国企业的IND从笔数和比例来说都有明显提升。NDA的数目和比例也是一样的趋势。从商业销售上来看,七八年前中国I类创新药的医院销售额大概只有几个亿人民币,但去年这个数字是超过17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大幅提升。另外很多人诟病各种集采医保谈判降价还不给钱,但我看到的是疫情爆发之后的各种医药股的造富运动。另外医保两万多亿的总盘子,每年几千亿的盈余,并不存在没钱的问题。最近价格政策也有一些缓和。所以总的来说从投资、研发、销售、支付这几个方面,医药行业过去这几年的答卷还不错。

虽然难以确定是否已经走出低谷,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前迈进。除了出海之外,还可以思考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等方式。相信创新药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前途会是光明的。

苑全红

中欧MBA2006级校友

汉康资本创始合伙人

目前,美国的药品处方金额大概在5800亿美金左右,这里面近85%都是专利药,另外15%左右是仿制药或者非专利药。中国今天的药品处方金额是1700亿美金,这里面85%左右是仿制药,专利药大概在15%左右,专利药里面差不多跨国公司的产品占8%,中国国产创新产品大概占6%左右。

从十到十五年的周期来看,中国从经济的成长,从药品市场本身的成长,药品市场结构的调整,我认为中国的创新企业会是一个主导性的力量。2015年那个时候,中国新药审评审批改革还没有开始,当时的新药企业都很艰难。我看到中国跟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在用药结构上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进口药时间慢、价格高,中国本土没有自己的新药能够支持临床导致那时候老百姓的就医负担非常重,这也是我决定加入这个行业的原因。虽然过去两年在医疗行业的投资市场大幅度向下调整,但是从产业端来看其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21年中国批准的50个新药当中有近一半以上都是国产的新药,上市之后能够很快进入中国医保系统。资本市场的高融资形成了一定的泡沫,泡沫破裂是可以修复的,但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数据上看,客观来讲中国今天的专利药市场是非常小的,跟美国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中国的新药企业是否能走出去,我们在过去的几年看到了一些好的迹象。到2020年我投资的22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的产品目前跟美国跨国公司合作,有的产品在海外上市,有的在海外做临床推广。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医药不光在中国有机会,而且也会有机会走出去,这个过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包括投资,创业者,以及咱们国家的科学研究者,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万津

中欧MBA2011级校友

源津创投创始合伙人

我觉得经历生物医药周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去十年第一个周期积累了很多引导第二个周期发展的核心元素,比如已经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更有经验的创业者、投资人等。

聚焦在“投资在当下”这个话题,我感受最多的是“缺陷“二字。第一个缺陷在资产,过去十年整体做生物医药研发的风险相对比较低,因为大家去做快速的跟进和仿制,在大水漫灌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功。但是来到第二个周期,必须去做创新,底层的创新资产是比较缺失的,或者说它们还在很早期的阶段,投资人需要更长的耐心。

第二个缺陷在人才。制药行业是个系统工程,能够集研发、管理、资本运作、政府关系等各种能力于一身的企业家少之又少。过去很多公司是攒出来的,长期来讲有可能团队的风险甚至超过技术本身的风险。

第三个缺陷在行业在周期变化中还没有调整到位。我的感受是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大多数创始人和投资人过去没有历经行业周期。大多数生物医药创业公司是在资金成本比较底、市场追高的情况下成立的。好日子的情况下,资本充裕可以掩盖公司本身很多的问题。目前在新的周期面前,心态未调整到位,泡沫在破,但是破得不够彻底。

如何从缺陷当中发现机会,我们投资人自己也要发生改变,要有更强的产业思维,甚至躬身入局,跟企业一起创造价值。

冯辉

中欧EMBA2018级校友

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

我们都说没有经历过调整周期的行业是不会成熟的,过去十年中国的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重大新药创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到中国加入ICH,中国创新药直接走上快车道,也让很多国产药获得了批准。

2012年,肿瘤免疫初露头角。2018年,我所在的君实生物顺利拿到中国第一个国产PD-1抗体批件,同年公司在香港上市。但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在公司壮大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挑战是我们在创业初期所无法预期的。我也是在那时申请到中欧MBA,在中欧系统学习之后充分认识到原来行业共性远远大于行业个性,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所碰到的问题完全是一致的。疫情爆发之后,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一员,我们的思考也随着疫情的变化而调整,先后投入到抗新冠的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物研发中。

生物医药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行业的加速扩张与实际造血能力还未匹配,这些都是企业成长的代价。我相信,中国医药行业经过这样一轮回调,能够让大家再次思考未来20年我们是不是能够培育出像全球头部医药公司那样真正可以代表中国的医药企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回调机会,才能催生出极富原生力量的企业。

管涛

中欧MBA2010级校友

赫吉亚生物首席执行官

我来中欧读书之前在华为工作过,经历了一家中国企业从无人问津发展为世界第一的过程,就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在中欧,教授曾经问我们毕业之后应该去充分竞争的市场还是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结论是应该选择后者—去到一个跟别人有差距但是发展空间很大的行业,才能发挥出MBA毕业生的价值。

选择医药行业是因为我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因为会有新的技术,新的逻辑不断出现,国内的医药公司也还没有发展到大企业的稳定状态。医药行业所涉及的壁垒、研发等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不会像光伏新能源行业很快完成转化,所以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讨论医药行业是不是好行业的前提是你是否看好这个行业,而我是非常坚定地看好。

前几年的资本市场热势必会带来问题,上市真的不是终点,是继续融资和开拓手段的方式。如果长期干这些事都要往前推,资本市场热也是正常的,但它终会回归理性。我在中欧的时候做过调研,生物医药会是平稳向上的发展趋势,大家不要以短期来论,还是要看中长期。做企业终归是有周期的,从创业开始到十年能把公司推上市已经是很成功的了,不论是常规的企业还是医药行业的企业。今年,中国医药行业开始进入转型阶段,我们代表的是在新的细分领域做得更高效更有优势的企业,这是我们该聚焦的点。在未来的重塑过程中,只要努力去做,每个人都有机会。

胡慧

中欧MBA2007级校友

鼎心资本创始合伙人

作为我们风险投资而言,我们的信心不是来自于简单的喊口号,我们的确能够在微观的很多的一些企业身上看到他们的初心,就是这样一波创业的人、创新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跟之前的时代已经非常不一样了。我们之前会看到很多中国License in,就是把国外技术引入,但我们今天也听到苑总和冯总讲到他们的企业在今年都有非常大额的License out,就是国内技术转让出去,这就代表了中国的创新力。有时候前时代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刚开始走的可能都不完全是技术路线,所以对于中国当下技术创新总是信心不足。但是我们作为风险投资人,会看到很多新兴公司,的确从人到事他们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去看正在发生的变化,对于中国产生更多的信心。这中间无论是泡沫兴或是泡沫破灭,总是有很多东西会在这个泡沫中诞生,也会有很多东西在泡沫中失去,但是一定不会失去所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像在寒冬一样,有些会死去,但有些茁壮的苗子会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所以在这个泡沫当中要看到中国真正创新药的机会,我认为还是非常大的。

科技行业

中国当今的半导体产业与投资情况如何?对该行业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王斌

中欧MBA2002级校友

元禾原点合伙人

我们的投资逻辑还是延续之前TMT逻辑,怎么利用技术提升生产力,提升生活水平。我现在比较看好的方向基于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是数字化,第二个是智能化。智能化这两年被大量的资本炒得过热,效果跟以前互联网相比却相差甚远,我还是坚定看好人工智能。我觉得接下来的重点肯定还是在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提升效率这个主赛道,同时加上双碳,在这些领域找到具有前瞻性或创新性的技术。

另外,现在硬科技比较讲究的一个词就是“稀缺性”,我们在找稀缺的人才、技术、团队和商业模式。投资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们要在这里面找到平衡,找到有潜力的早期团队去下注。

李人洁

中欧MBA1997级校友

中南资本董事长

做科技投资必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像我们现在投的硬科技,涉及大量的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相关的行业术语,在面对一个项目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不要怕开口,告诉对方你不知道,有问题就问。今时今日,一直会有新的团队,更高深的专业技术和领域,不断出现在我们投资人的面前,那我们怎么做判断?这就需要我们投资人不断清空自己,不断提问,不断学习。

苏仁宏

中欧EMBA2014级校友

湖杉资本创始合伙人

回顾中国半导体的发展,第一批半导体投资其实不是那么成功,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半导体公司很多还是按照硅谷的做法且人民币基金不那么活跃。在2000年以后,很多外企看到了中国极具潜力的市场,开始进军中国,通信业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发展起来,也培养出一批人才。今天,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2008年创立的,也是由这批培养出的在中国有市场经验和应用经验的人创立的。任何一个行业一定跟技术积累有关系,跟人才积累有关系,跟应用市场有关系,中国发展半导体最大的动力就是第一个市场在这里,第二个人才开始有了。

虽然中国半导体在美国封堵下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整体上中国半导体现在机会还是很好,第一个是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再者我们的市场,人才积累和资金都做好了准备。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很强,投资很大,资金门槛也很高,制造业里面的最高点都是半导体,很多先进技术也都是从半导体过来的。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现在以及未来的十年我都很看好半导体的投资。

我们基金的要求很高,都是十几年产业经验的人来做投资的,同类容易形成共识,否则在老板眼里他认为好的半导体公司在我们搞半导体的人眼里不一定是好的公司,这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我认为深耕半导体投资的人机会会更大一些,所以多寻求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

刘岚

中欧MBA2011级校友

红点中国合伙人

半导体行业对于人才密度的要求一开始是很高的,尤其是做大芯片,且流片费用非常高,所以开始要求的投钱非常多,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半导体行业是蛮难的。我们是2018年回到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当时只有英伟达一家提供芯片且全球垄断,我们看到了芯片在中国的创业蓝海市场,并且从全球整个竞争格局上,尤其是人工智能这块,国内在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数据上相比国外更有优势。

进来以后跟着市场走了两年发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大,所以我们延续了这个方向,早期投了七八家芯片企业,比较幸运的是这些企业目前跑的都还不错。今年上半年有很多我认为在细分领域是中国最好的芯片公司,上市的时候破发、估值腰斩,很多投资人疑问这个行业是不是不好投了,但我觉得长期来看芯片在中国投资领域应该能看到万亿的市场。我们认为新的需求很多,且不断激发出对芯片底层的创新。另外一点是人才的供给,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很多华人愿意回国做芯片半导体相关的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其他的板块红点也在投,但我还是认为科技,包括软件、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机会是非常多的,尤其国家又在鼓励科技创新,所以在这块的投资还是非常坚定地看好。

胡林平

朗力半导体董事长

半导体投资是风险投资的第一类项目。现在不论是半导体,还是生物医药行业所需要的投资金额都比以前的投资需求要大得多,金融投资的风险也随之增长。投资在当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应对变化,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没有变化就没有任何机会。

半导体和生物医药是张江最著名的两个行业,我也非常鼓励在读的MBA学生可以好好考虑加入这两个行业,不要错失行业机会。

胡慧

中欧MBA2007级校友

鼎心资本创始合伙人

投资不是围绕着你投了哪一个项目,或者投了哪一个方向,我们投的是在国家发展的征程上。从这点上来讲,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半导体,还是其他的技术,国家都在蓬勃发展,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仍然在非常有希望的征程上。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