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破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1-11-19 09:00 浏览量: 2150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图中的先行者,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成果可圈可点。2020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已达24.47万亿元。随着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其辐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拓展。

在中欧近期举办的2021年首届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就区域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芮萌教授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即要达到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最优边界,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同时,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能够加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

国际趋势:“大国大城”时代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其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就要发展新基建。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包含“五新”,即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新内涵。新地区即在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适度超前基建,推动区域化发展。

在以上的大图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化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的目标从2018年的“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到2019年“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这表明城市化发展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改变。

也就是说,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不再是中小城市全面而分散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加顺应市场规律,在中心或者说在核心大城市圈集中加速城镇化的发展。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确定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圈的优先建设地位,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大城市化的“大国大城”时代。

这与国际趋势也是相吻合的目前,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城市流向大城市,是各个国家城镇化普遍的规律。这就是区域经济的趋势。

例如,日本东京的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32%,韩国首尔都市圈人口占了总人口的23%。中国也一样,一线城市人口流入远远超过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入,区域化经济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那么从经济学角度看,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要素流动,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好的一面就是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反映在因为规模效应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这就促进了城市的扩张,也就是都市圈的概念。

不好的一面即拥挤效应,拥挤效应造成了公共服务不足,生活成本升高,这就导致了城市的缩小,所以什么是城市最优的边界,取决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

从今天的发展来看,集聚效应远远大于拥挤效应,所以各个国家都采取了区域发展这个选择。

七年前,我读到经济学家陆铭教授所著的《大国大城》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书里面提了几个观点。

第一,城市化的过程发生得越晚,城市化的速度就会越快,且在城市化率达到70%之前,速度不会慢下来。

第二,城市人口分布有规律可循——Zip’s Law:一个国家第N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首位城市人口的1/N。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接近这个规律。首位城市人口跟国土面积没有多少关系,跟本身面积直接相关;跟一国的经济对外开放度直接相关;跟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有关。

有人担心,“大国大城”时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一定会带来城市病,这本书指出,城市病主要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和城市的规模不一定正相关。

那么,什么是“大国大城”时代的核心?

“大国大城”时代是一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由于规模效应、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多数产业具有聚集效应,服务业、高新技术、金融业、制造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人随产业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向经济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更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流动聚集。

“大国大城”时代的核心是高质量的发展,我觉得是要达到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最优边界,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

以往的模式造成了四种差距,即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这是中国目前的情况。我们要通过区域化的经济,弥合过去发展模式引发的差距,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2

东京都市圈的案例

区域化发展是国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看一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过了七个阶段,从1956年的《首都圈整备法》开始,从东京都向外延伸100-120公里,形成了当时的首都圈,这是东京湾区的雏形,到1958年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规划,限制东京无序蔓延,提出外围地区建立工业卫星城市的构想,到1999年共进行了五次基本规划。

日本东京湾都市圈能够为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什么借鉴意义?

从1999年开始,东京湾都市圈建设了差不多二十年。

首先,随着东京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完成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东京湾建设的初期,神奈川、东京、埼玉的制造业占比较高,随着湾区建设,制造业向外围县市转移,东京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1999年,东京作为核心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东京湾其他城市。

第二,东京湾成为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增长引擎。从1976年到1990年,东京湾GDP增长速度遥遥领先日本全国,经济增量占全国经济增量的比重常年保持在35%以上,同时人口不断聚集在东京湾区域。

第三,区域内收入差距减小,绝对水平高于全国。东京湾区建设初期,山梨县人均收入仅为东京的60.1%;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其余城市的收入水平均提高至东京的70.5%—77.5%,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也基于国际经验,提出了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

根据该蓝图,我们率先发展三大核心区域,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接下来是成渝地区的双城经济圈、海南的自由贸易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最后整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其中,长三角是蓝图中的先行者。

0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优势?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引擎。从经济总量、人均GDP、GDP增速来看,都领先于全国。2019年长三角地区GDP升至24万亿元,占全国24%(2020年占2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0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由11 : 49 : 40逐步发展为4 : 41 : 55,产业结构优化显著;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在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有14个产业入选。

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2019年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

科创资源丰富,研发投入增加。2014-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4万亿元,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比如从发明专利上来看,2008-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2%上升到了26%;此外,还拥有上海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共四个)。

区位优势突出,改革开放走在前列。立足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际联系紧密,对外开放程度高。

制造业在全国领先。长三角地区在电器、机械制造、高端制造、汽车各方面都领先于全国。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45%,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全国42%。

区域内的部分产业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长三角地区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临安、江苏南通、安徽芜湖等城市,电动机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城市,汽车装配则主要分布于安徽芜湖等。

4

怎样高质量发展:要素自由流动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加速推进区域内协同创新。借助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内协同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相促进。目前,长三角区域已加大联合科技攻关力度。2019年4月,上线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试运行),截至2020年8月初该平台已整合2425家服务机构的3.1万台(套)大型仪器设施,价值逾360亿元。

科创走廊建设是区域内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G60科创走廊是沿着G60高速公路建设产城融合的走廊,立足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另外,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1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24%提高到27%,对应年均复合增速达11%。目前已经形成产业布局。

加大开放力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从体系建设上,对标国际通行或者更高标准的市场规则体系,打造公平、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吸引海外优质投资者植根长三角。从执行上,从国际优质人才引进到货物快速通关,长三角地区从人流、物流、资金流方面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增强吸引力。

此外还包括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打造数字长三角等等。

政府层面要有机制,并推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既有政府的手,又有市场的那只手。

在政府机制层面,将现有的机制精简、打通。

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各城市梯形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包含了监管、环境、土地、财政、税收、金融、医疗、异地养老、教育均等化等等。

在监管层面,做到规划协调,标准统一互认。如区域规划共同编制、共同批准、联合印发;实现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环境保护、高新技术成果、执法监控等领域的标准统一和资格互认。

资金层面的一体化方向包含财政投资、税收分配、金融等。如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进行成本分担;对于区域内企业税收按比例分成,激励地方政府推动产业转移;推进区域支付清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等。

人员层面的一体化方向包括户籍制度、人才认证、社会保障、医疗结算、医疗治疗等。如进一步放开区域内一般县城和建制镇甚至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设立社保一卡通制度,实现区域内社保账户互认互通等等。

5

对标国际都市圈

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需要与国际都市圈对标。

根据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对城市群的定义,至少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以上的人口密度,目前全球有六大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

2017年长三角26城GDP总量为16.54万亿元,2020年GDP总量为24.47万亿元,与其他城市群处于同一级别。

那么,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行业可以受益?

主要受益行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其中包含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

这些产业也与前文所述未来新一轮基建中“新领域”所涵盖的行业有所呼应,即在补齐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潜在的巨大的合作空间。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其授权。

编辑| 潜彬思

你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怎样的畅想?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

也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中欧官微君进入社群,获取更多中欧官方活动、讲座、报名信息。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推荐阅读

北交所今日开市!企业迎机遇,市场答考题

择时、择股或配置,什么才是真正带来财富的关键?

如何走好中国式养老之路?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