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双循环、数字化转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拨开2020的迷雾,用智慧点亮202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1-01-01 13:52 浏览量: 3112

意外、感动、不平凡……你会如何形容即将过去的2020年?在美国《时代周刊》12月的一期杂志封面上,“2020”不仅被打上了大大的红叉,还被形容为“最糟糕的一年(The Worst Year Ever)”。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授们却依旧硕果累累:学院教授连续六年领跑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商业、管理和会计”领域)榜单;樊景立教授再次名列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榜单(经济和商业),其学术成果被引用次数高居全球前1%;赵先德教授获授决策科学院院士,并获评亚洲供应链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之一;黄钰昌教授则成为中欧授聘的第四位“终身荣誉教授”......此外,10位新教授先后加盟,持续为学院补充新鲜血液。

身为中国经济和商业领域的问题研究者和知识播种者,中欧教授们在疫情之下显现出了责任与担当。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通过主流媒体和500余场中欧在线活动为企业复产和经济复苏建言献策,从宏观经济、企业管理、行业趋势、全球化和领导力等多个维度,继续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商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020年,中欧官微一共发布了超过120篇教授文章,总阅读数接近63万,一如既往地持续向外界传播中欧知识。我们该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过去这一年?又该如何智慧地去迎接崭新的2021年?为此,我们精选出16位教授的深度好文,期待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鉴往知来,谱写新篇。

面对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该如何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即便如此,中国在2020年的表现依旧令世界瞩目——不仅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还形成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内循环’,就要充分挖掘内需,以降低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要想推动‘外循环’,中国必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

——许斌《中国经济趋势研判:“双循环”如何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如果要将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控制在短期、有限的范围内......关键在于确保企业能活下来,因为它们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

——盛松成《不设GDP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稳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迎来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里程碑,继续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未来,中国经济该如何走?今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来自我们世界领先的储蓄率和基础教育质量,这些优势还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朱天《如果不靠出口,中国增长靠什么?》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上海也将迎来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期,而人才则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第一资源。

上海作为一个成熟的城市,做事情比较讲规矩。其实,我们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力度可以再大一点。

——汪泓《汪泓院长:引进人才,上海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

数字化时代

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诸多冲击,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了巨大的韧性和潜力,也孕育出了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的是,疫情加速了我们迈向数字化智能时代的脚步,也赋予了我们对于未来企业管理模式更多的想象空间。

数字化时代,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数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知。

——方跃《未来的管理者都应是技术专家?也许你更需一个“数字化头脑”》

数字化时代,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科技巨头微软也许是个不错的榜样。微软成功转型的原因,不仅因为组织架构的重建、高管团队的换血、企业文化的重塑、商业流程的提效以及一系列明智的并购与包容合作等,其高管薪酬方面的精妙设计同样功不可没。

在充满风险的企业转型过程中,管理层的任何决策对股东都有巨大影响,此时最怕的就是高管在强激励下产生投机行为。

——黄钰昌《微软之所以能“大象起舞”,这项机制设计功不可没》

受疫情影响,今年不少企业从线下转战线上,“人、货、场”被新零售重新定义。在这其中,直播带货无疑风头最劲。无论是李佳琦、薇娅这样的头部主播,还是董明珠、罗永浩这样的企业家,还有不少影视歌明星,都纷纷入局,期待分一杯羹。

未来不论是从营销的角度,还是销售的角度,直播带货都是一个‘高调’的补充,但它的高光时刻一定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王高《入局直播带货?请三思而后行》

企业要想做好管理?

请听听这些建议

疫情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升级,也促使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自我革新。然而,即将迈向2021年,很多企业依然抱守着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层制,难免会贻误创新、影响效率。若想要适应新时代下的游戏规则,管理者就需要抛弃过时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组织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如同生物界的细胞,数字化企业的细胞也可以繁殖、裂变、成长或消亡。企业的边界正变得模糊不清。

——许小年《许小年:未来的企业像什么?树、细胞组织,或者……》

我们当前身处的VUCA时代充满了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它让大家感到困惑、焦虑和迷茫。从技术的开发到应用,我们正经历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型,而组织也身处深刻变革之中。

面对数智时代,无论是平台化管理还是传统管理都需要具备这“五化”,即关系多样化、文化利他化、绩效颗粒化、结构柔性化和能力数字化。

——忻榕《未来十年,企业要想做好管理,需坚持这“五化”》

中国的实体经济在2020年遭受到不小的打击,不少企业陷入困境,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闭潮”。其实早在2019年,就有很多知名企业走向了终结,因此被国内投资界称为创业企业“死亡年”。追本溯源,这些企业究竟为什么失败?

导致企业‘必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实的市场需求,或者满足的只是‘伪需求’,这是创业者最容易犯的普遍错误。

——苏锡嘉《企业的三类“死法”,每一类都值得警惕》

新冠疫情下

全球化进程道阻且长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逆全球化开始回潮,全球化迎来转折点。此次新冠疫情更是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全球经济在背离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全球经济正迎来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全球化现在正在遭受质疑,或者说它比之前更加脆弱。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拉米《WTO前总干事拉米:全球化道阻且长,未来可期》

虽然全球化进程受阻,但中国却经受住了经济、金融、治理等全方位的考验,其消费市场尤其是进口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反而呈现加速态势。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想要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助推“双循环”。

疫情之后,考验中国企业的将不仅仅是在市场上实现突破和跨越的能力,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企业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丁远《全球化进程受阻,中国企业如何顺势、借势和造势?》

当然,疫情不会让全球化趋势发生根本性、完全反向的转变,中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产业链条,门类齐全、体量大,回旋余地也大。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在此时更该具备国际视野,打造真正适应全球化运营的人才队伍,未来将会有更多参与全球化合作的机遇。

真正的全球治理人才既懂得中国,又了解世界,既熟悉全球贸易和法律规则,又能够实现跨文化的整合。

——李铭俊《国际视野是疫情后中国企业的制胜法宝》

这些人生灼见

你越早知道越好

今年的疫情让全球经济和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困境,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自己和世界、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

商业社会在发展演变,但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洞察......而人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在未来的商业中只会越来越重要。

——迪帕克·杰恩《“黑天鹅”漫天飞舞, 这7条人生灼见,你越早知道越好》

2020年,越来越多的女性积极推动商业变革、科技创新等,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在领导岗位上熠熠发光。除了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之外,女性领导者还应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一点对于男性领导者同样重要。

一个人幸福与否和你与外面世界接触的支点的数量和差异性成正比,这些接触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的心灵。

——许定波《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成功女性领导者?》

疫情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这也让《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明星真人秀火速“出圈”。30位资深女艺人突破年龄的限制、大胆逐梦,她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则更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职场大戏。同一个舞台,各不相同的处世风格和人生经历,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女性独有的坚毅与优雅。

不管多少岁,女性都不应该画地自限,而是要保持坚毅和优雅,勇敢地尝试新事物,这样的你无论在什么年纪都不会出局。

——李秀娟《“浪姐”曲终大盘点:30+的姐姐,你怎么这么好看》

编辑:煊彧

(本文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