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赵霞教授接受采访谈我国主产区粮食占比增加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3-03-29 08:00 浏览量: 2397

近年来,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加中,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78%以上,其中北方7省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对此,中国农业大学赵霞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解读了相关问题。学院对报道予以转载,以下为文章全文:

国常会强调确保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我国13个主产区总产占比增至78.25%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包括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四川、湖南、湖北、辽宁和江西,其中北方省份7个,南方省份6个。近年来,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加中,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78%以上,其中北方7省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近期各主产区省委一号文件陆续发布。比如,3月21日,河北省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对省委一号文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扛起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的政治责任,坚决完成国家粮食任务目标。加快实施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产能提升工程,稳定净作大豆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油料作物。

从主产区的省委一号文件来看,针对粮食方面,各地提出从耕地、种子、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多方面着手,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能。随着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种粮结构调整、扩种大豆和油料,也成为近两年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变化。

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任务工作方案》。会议提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扛起责任,落实落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主产区粮食产量占比增加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划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大体平衡的省(区)的粮食购销和流通工作进行部署。有学者梳理发现,2003年黑龙江、河南、山东等13个省份被划定为粮食主产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等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粮食主产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能够稳定地提供部分余粮,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199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从51229.5万吨下降到43069.5万吨,但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产需缺口扩大。为扭转降势,缓解粮食供需矛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具体包括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和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其后支持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一揽子政策持续推出。

在系列政策支持下,主产区的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持续提升。从近10年情况来看,从2013年到2022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从48810万吨,增加到53718万吨,10年间产量增加10%。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东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产区粮食产量提升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产的提高,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为单产提高提供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出台并实施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提高稻谷与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主产省产粮大县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补贴、奖励、金融等支持政策不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这也是主产区粮食产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近十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5%以上,并呈现占比总体增加的特征。2013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7.42%,2022年这一占比增加至78.25%。

赵霞指出,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在75%以上,这给粮食流通带来很大压力。流通环节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而如何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是我国一直关注的议题。另外,在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同时,主产区也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压力,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粮食总产量前5位的是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和吉林,2022年粮食产量分别为7763.1万吨、6789.4万吨、5543.8万吨、4100.1万吨和4080.8万吨。除了安徽之外,其余4个省份均位于北方。

整体看,北方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增长明显高于南方主产区,北方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的角色愈发重要。而湖北、四川、湖南和江西10年粮食产量增加低于10%,分别为5.99%、5.23%、0.95%和-1.40%。

赵霞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且随着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方适合粮食生长的气候资源优势不断凸显。另一方面,相比于北方,南方经济发展较快,而种粮效益较低,导致资源更倾向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了缓解北方面临的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南方也在出台多项举措不断提升粮食产能。

王东阳指出,北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长快于南方,也与南方粮食种植多熟制的调整有关,如减少原有的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种植,将三熟制调整为两熟制或一熟制,农民利用增加的农闲时间外出打工,获得更高收益。

玉米、大豆生产规模扩大

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63048.2万吨增加至68653万吨,增幅8.9%,低于13个主产区产量增幅。从结构来看,近十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增加220万吨、1408万吨、2875万吨和399万吨,增幅分别为1%、11%、12%和32%。玉米是产量增加最多的作物,大豆是增幅最大的作物。

具体到13个粮食主产区,由于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2022年省份具体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仅统计了2013-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结构变化。2013-2021年这9年间,不同主产区不同粮食作物的产量变化有所不同,如9年间安徽稻谷产量增加164万吨,增幅11.5%;江苏小麦产量增加180万吨,增幅15.5%。但整体来看,与全国类似,玉米和大豆产量大幅增长,玉米绝对增长量更明显。

9年间,黑龙江、山东、安徽、吉林、内蒙古玉米产量分别增加414万吨、270万吨、151万吨、218万吨、597万吨增幅分别为11.1%、11.6%、28.6%、7.3%、24.9%。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粮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玉米环境适应能力强,种植收益相对高,已成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等主产区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9年间,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四川、湖北的大豆产量分别增加265万吨、19万吨、40万吨、35万吨和14万吨,增幅分别为58.2%、55%、31.0%、51.1%和59.5%。虽然一些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增幅较大,但由于大豆产量和收益相对低,与水稻、小麦和玉米相比种植规模仍然较低。伴随着饲用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大豆成为我国进口最多的粮食作物,自给率不足20%。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通过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方式扩种大豆,提升大豆产能。多措并举,2022年大豆扩种成果超预期,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全年大豆产量2028万吨,创历史新高,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

但我国大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今年是我国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二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等方式,加力扩种大豆油料,进一步提升大豆产能。

东北是传统大豆主产区。近期发布的吉林省委一号文件即明确,要扩种大豆等油料作物,具体包括落实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推进粮豆、粮油作物轮作,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盐碱地、贫瘠地块种植大豆等油料作物等措施。今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态,要持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坚决落实国家大豆扩种任务,超额完成国家大豆扩种任务。

其他多个已发布省委一号文件的主产区也对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扩种大豆进行部署,如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扩种油菜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补贴政策,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的大豆和玉米纳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范围,并提出今年大豆播种面积335.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10万亩的播种目标;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稳步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建设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创新中心,因地制宜推广大豆高粱复合种植、果园套种大豆等模式等。

大豆和玉米用地存在竞争关系,而大豆产量低于玉米,相较而言玉米种植收益高于大豆。赵霞表示,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解决办法之一。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16个省份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实际推广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并未影响玉米产量,还提升了大豆产能。另外,通过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等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也为调结构、提产能奠定了基础。

王东阳认为,既要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扩种大豆,又要提升粮食产能,二者协同发展的难度仍存。从目前我国大豆供求格局来看,国产大豆可以满足食用需求,供需基本平衡;进口大豆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植物油和提供畜牧业饲料蛋白。在着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大豆油料的供应。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