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龙文进、王晶晶: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3-01-13 16:56 浏览量: 2436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龙文进和王晶晶撰写的评论文章《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学院予以转载,以下是文章全文:

落实大食物观应积极问技“未来食物”

居民对美味多元、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食物需求日益增加,这已经对食物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食物观的思路下,“未来食物”大有可为。“未来食物”的生产及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了传统的食物生产制造加工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目前已被视为保障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未来食物基于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藻类工厂、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高效生产粮食、蔬菜、肉、淀粉、油脂、蛋白质和功能性营养素等食物。典型代表是人造肉,即人工制造出来的,而非通过养殖动物获得的肉,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肉(植物肉)和细胞培养肉(细胞肉)。人造肉起源于荷兰,2013年荷兰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培育出全球首块实验室牛肉。与动物肉相比,人造肉能够有效控制其营养成分,避免传统肉类中的病毒疫情。人造肉具有低热量、低碳排放、高蛋白转换效率的特点,既可以缓解畜牧业带来的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森林和草原破坏等环境压力,也可以缓解食物短缺,满足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营养。目前人造肉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规模化生产不足,价格高于传统肉类,产品口感还有待改进,消费者认可程度不高,但是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另一方面,未来食物注重对可食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从源头上提高食物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例如,昆虫存在于全世界20亿人的传统饮食中,可食种类超过3000种。可食昆虫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且易为人体所吸收,还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特殊作用,因此可食昆虫的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蛋白和能量来源。同时与养牛等传统肉类生产相比,昆虫的饲料转化率高,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氨气也很少,对土地和水的需求也明显减少。作为未来食物和饲料的蛋白质来源,昆虫的生长过程生态友好,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远远小于肉类的消费。因此,昆虫养殖可能提供一种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方式,但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仍然是采用昆虫作为食物来源的一个主要障碍。

总的来说,探索“未来食物”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未来食物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这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要求从单一生产环节的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链条式交叉融合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未来食物的安全评估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未来食物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未来食物。这些,既要积极探索也要徐徐图之。

作者/龙文进 王晶晶

内容转自:光明日报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