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教授接受《金融时报》专访谈新型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12-25 08:00 浏览量: 3335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教授近日接受《金融时报》专访,谈新型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何广文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合作金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备受重视。

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方面,接连出台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文件。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构建信用村镇为代表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到基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再到近几年各地推进的围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其背景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运用,致使各地均在探索尝试构建新型信用体系平台,这样的信用体系的特征是数字化、平台化,同时,在各级政府、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推动下,其方向将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

近日,围绕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现将其主要观点分享给读者,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问:近两年来,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特征和深化的方向主要是什么?

何广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经推进了较长的时间,各个地方都在实践,以前主要是通过人工收集基础数据的方式,形成数据仓库,以此形成白名单,提供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白名单情况,匹配相应的授信额度。

主要有六种方式,分别是政府主导的方式,如广西田东;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银行共同推动,即政府主导,当地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信用体系;“政府+人民银行+专营机构”,浙江丽水和广东梅州属于这种方式;当地人民银行主导方式;涉农金融机构主导构建的方式,仅仅做了尽职调查,把数据放上去了,实质上是数据仓库,并非平台;互联网平台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

以上六种方式,如果需要便于数据治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等,运用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当地人民银行主导下的信用信息平台的构建,如果再能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衔接起来就更有优势。

目前,有些信用信息平台层级偏低,受益主体范围偏小,今后寻找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就比较难。新型信用体系需要构建的平台应按照公共产品的方向去做,政府搭台、当地人民银行统筹,社会资本参与,包括商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相互协调配合,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超级信息平台,类似一个“金融服务超市”,从而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因此,新型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的方向主要包括:其一,收集上来的数据需要变成“可生长”的信息,目前看,数据缺乏“活化”,随着经济活动的推进,需要不断动态更新。当下的情况是,即使有更新,也是采用传统模式采集,做不到数据自我生长的机制,这就需要在推进乡村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对接这个系统,数据从源头产生后,直接与信用信息平台对接,这是理想的方式;其二,目前仍然没有突破信息孤岛问题,诸多数据仍然没有整合起来,缺乏全方位的数据整合或整合力度不够;其三,收集数据成本较高,但开发和运用不足,因为金融机构参与有限,只有部分金融机构参与,而从需求侧来看,较多自然人、法人也并不知晓,一些信用信息平台,只是聚焦“选择性的人群”,范围较为狭窄;其四,在信用信息平台运用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够完善,模型的优化不足。

基于上述情况,近两年,各地方开始推动基层数据,基层物联网、基层数据源的建设,构建数据自我生长的机制,开始完善模型、完善机制,当地的自然人、法人也开始认识到信用体系的重要性,从而倒逼自然人、法人更注重信用。

问:如何对各地区的新型信用体系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以助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何广文:构建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做实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的可获得性,同时,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对新型信用体系建设效果进行评估大致会有四个维度:其一,改进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融资的可得性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等;其二,传统方式下,商业银行在农村服务的覆盖面不够,源于信息不对称,通过这个模式能否化解上述问题,建平台能否克服传统模式下的三大困境——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规模扩张的协调发展;其三,效果评估包括状态评估和过程评估,状态,指目前实现的一种状态,过程,是否有利于实现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目标,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其四,信用体系平台建立起来后,服务了多少客户?有多少新的客户?尤其是针对信贷白户的挖掘,同时包括当地客户存量的变化,信贷需求满足情况的变化等,这也是一个动态评估的过程。

问:如何因地制宜地构建更高效的新型信用体系,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的问题?

何广文: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是在传统的操作模式下产生的问题,如果在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下,都是有据可查的,事实上,可以避免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从而解决个人或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

传统模式下,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主体之间也是信息相互封锁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因此,通过新型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打破信息壁垒,这种情况下,可避免家庭和企业多头授信,过度负债,促进金融健康。

同时,如果一个地方金融供给者之间的竞争是比较充分的,信贷服务的收入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来源,并且收益率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买方市场,供给者的竞争会不断下沉,逐渐惠及弱势群体。金融改革的目的就是构建多元化、市场化、多样性、有序竞争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就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多头授信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较为充分,也可能是金融创新不足,才出现多头授信,这就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金融机构要增强创新意识,不能只盯着大户、好户,缺乏创新理念。

问:如何让新型信用体系建设具备可持续性?

何广文:信用体系平台的可持续性是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很多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后,不具备自我的可持续性,例如,有的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如果拨款的机制不可持续,同时也没找到市场化路径,没找到“以收抵支”的方法,那其可持续性就存在较大问题。再如,新型信用体系平台参与方太少,惠及范围偏小,受益群体少,其付费成本较高,就很难可持续。

因此,就要把构建新型信用体系平台当作一种公共产品来构建,层级要适当高,范围要适度大,如果可以,最好从省级角度来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的、整合的,全省范围内的信用体系信息平台。如果将其当作公共产品来建设,政府就需要有专项预算,建成以后,专业化、市场化地运作,目标是从最初依靠政府的财政预算,到一定程度上的财务可持续运作。事实上,数据信息的整合运用不仅仅是信贷服务的问题,当前数据的归集与开发还不足,可以从一个省的层级纳入更多服务内容,包括不局限于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同时,借助相关数据可以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并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持。

问:在新型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赋能的前提下,如何让金融供需双方都更好地融入这个平台之上?

何广文:如果构建的是一个超级信息平台,“金融服务超市”,就不应该存在金融机构的排斥,金融机构就会积极参与,运用这个平台开展业务,金融机构运作成本也会降低,金融机构就会变成一个纯粹意义的产品创新研发机构,主动设计产品、创新服务,金融机构就不需要高成本的尽职调查以及高成本的防范风险。

因此,关键还是平台怎么建、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数据平台建好后,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客户画像、定向推送产品都不应该存在障碍,因此,未来银行的营业模式、盈利模式都会发生改变。

此外,在借助数字技术赋能的前提下,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构建数据采集、评价、运用三位一体的新型信用体系平台,需要市场化运作,才可以构建长效机制。目前,新型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偏重于供给侧角度,因此,需要更多关注金融的需求主体。同时,乡村及产业的数字化还滞后于金融的数字化以及信用体系数字化,需要更多赋能需求主体的数字化,这样其交易接口才会更加匹配,融资的可获得性才会进一步提升,融资成本才会进一步降低。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