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第42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北京)隆重召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06-29 11:07 浏览量: 2794

  2022年6月25日,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与食物供给安全”为主题的第42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本次论坛由香樟经济学术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农业经济研究所承办,并得到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处和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本次论坛围绕主题分别设置两场主旨演讲,累计收到有效投稿论文60篇,共接收15篇学术论文,设置三场平行分论坛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吸引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的广泛参与,与会人员超160人。

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处秘书长钱学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胡冰川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世林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樊海潮教授进行了题为Soybeans Imports, Migration and Productivity的主题演讲。该研究立足于中国现实,分析农产品进口关税下降如何影响农产品行业和制造业行业。通过构建异质性个体模型,讨论大豆进口关税下降如何影响农户行为,如何影响工业企业以及如何影响城镇居民。研究发现,大豆关税下降导致劳动力出现从农村到城市转移的现象,提高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浙江大学周默涵研究员对该论文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篇文章从独特的视角研究了宏大的问题,实证检验严谨,机制部分内容充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同时,进一步针对结果解释和作用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马弘教授报告的主题为Soybeans or Planes : Political Power of Us Business and China\'s Trade Retaliation。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全球就业以及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该研究关注到跨国公司巨大的经济权力,以美国为研究对象,探究跨国公司如何利用经济权力影响中美贸易争端中的贸易政策制定。研究发现,大的跨国公司不仅会影响母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同时也会影响到贸易对象国的政策的制定。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纪珽副教授点评时表示,该研究扩展了传统的PFS理论,分析外国公司与本国公司制定的关系,为该领域的研究做了较大程度的补充,同时从理论模型设定、相关假设的调整以及研究侧重点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陈秧分研究员报告的主题为《兼顾风险和成本的中国大豆进口布局优化》。通过构建安全-经济双目标规划模型,利用2000-2020 年大豆贸易数据,分析我国进口大豆的优化布局策略。结果显示,我国大豆进口实践更注重于控制经济成本,相对忽视规避市场风险,进口布局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未来需整合构建大豆全球供应链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加强对大豆经贸合作情景的模拟预测,保障以我国为主的供应链体系安全运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教授对该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粮食安全问题是现阶段的关注热点,本研究为该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揭示特征事实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并从相关概念界定、进口市场结构调整面临困境以及大豆替代品相关研究角度提出建议。

本次论坛将入选的投稿分为三个分论坛,分别进行汇报。本次论文研讨的平行分论坛A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蔡宏波教授主持,该分论坛共报告五篇论文。

南通大学的童霞做了题为《疫情常态化下中国进口水产品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建议》的报告,该报告的点评嘉宾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宏曼教授。

文章立足中国实际,研究发现,

(1)决定进口水产品安全的最重要就是因素是政府机构监管;

(2)进口商是进口水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

(3) 在政府机构和进口商对进口水产品严格监管情况下,消费者监督对进口水产品安全影响较小。

北京大学的胡雅淇做了题为《数字技术是否提高了农户的市场参与度?——来自全国11省1693个农户样本的证据》的报告,该报告的点评嘉宾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王迪老师。该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11省农户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中国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绩效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提升农产品销售价格以及促进农产品销售数量提高农户的市场参与度。

西安交通大学的协天紫光做了题为《外商直接投资能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的报告,该报告的点评嘉宾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俞峰老师。该文章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匹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并且开展一系列稳健型检验与安慰剂检验后,结论保持一致。此外,机制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恶化当地生态环境,并且显著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南京农业大学的周慧颖做了题为《Do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Agri-Food Standards Affect Export Quality Upgrading?》的报告,该报告的点评嘉宾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策研究所的姚曦助理研究员。文章汇报了关于中国食品标准的国际化能否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为题,研究发现:

(1)该标准对于企业层面的产品质量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际标准的质量升级效应是非单调的。

(2)考察国际标标准,修改采用标准(MOD)比等同采用标准(IDT)会有更强的质量升级效应,并做了一系列异质性检验。

(3)国际标准对于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有提高作用,即贸易的促进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闫文收做了题为《Protection in Hard Time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Regime on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ie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的报告,该报告的点评嘉宾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符大海副教授。该文章根据176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采用四种不同的IV策略,探讨COVID-19大流行期间政治制度在制定农业贸易政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1)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民主程度较高的国家实施了更多的农业贸易政策。

(2)在民主程度较高的国家,从讨论至生效过程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长期贸易政策相对较难执行。

中国农业大学的田旭教授做了题为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nutrition transition in China的报告。文章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居民膳食消费转型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南京财经大学的谭用副教授对文章做了点评,并在研究动机、数据处理和指标构造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村发展系博士研究生黄孝岩同学做了题为《中国队CPTPP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效率和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报告。文章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了多种关键因素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对贸易潜力进行了估算。中国农业大学马红旗副教授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的建议。

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海鹏同学做了题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的报告。以往研究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背景下工业高污染的这些行业的一个碳排放,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粮食体系占到了整个参排放的总减三分之一以上,接近将近40%。本研究关注了对于中国而言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的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的林海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该研究的看法。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硕士生唐明程同学做了题为《海峡两岸木质林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动态演化》的报告。文章从产品贸易关系出发,然后利用现有的可量化的贸易数据方法,对2000年到2020年的两岸木制零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有效的零产品贸易信息,为两岸促进林业融合发展,出台相关政策能够提供一些数据支持。北京邮电大学的李宏兵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对该研究的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许朝凯同学做了题为《跨境电商、农产品贸易及福利效应——基于质量中介效用的分析》的报告。跨境电商对于农产品贸易展示出巨大的贸易潜力。基于这样的一个动机,本研究探讨了跨境电商政策对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中山大学的李兵教授从冲击构建、平行趋势检验、中介模型使用等多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的李天祥作了题为《WTO农业国内支持规则再探:中国与印度价格支持被诉案的比较及启示》的报告,文章从农业政策案例研究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中国和印度价格支持被诉案的异同点。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杨继军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冯超楠作了题为《关税如何分摊?——基于中国进口数据的关税价格传导效应分析》的报告,文章关注了中美经贸摩擦中的关税价格传导问题。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张鹏扬副教授进行了点评。

中国农业大学的魏萍作了题为《The Impact of Prior Export Duration on New Market Entry》的报告,文章研究了企业过去出口时长对未来进入新市场的影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张伟讲师进行了点评。

上海财经大学的杨薪游作了题为《Does Urbanization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rom Perspective of Energy? Evidence from China》的报告,文章从能源角度研究了城市化能否促进农业生产率。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冯阔讲师进行了点评。

四川农业大学的柏青云作了题为《欧盟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猪肉价格的动态关系研究》的报告,文章分析了欧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李燕云讲师进行了点评。

香港大学商学院张红松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Technology Training, Contract Trade, and Quality Upgrading in a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的主旨演讲。主要讨论技术培训对农民的技术采用与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训对整个产业链,即买方、卖方一起联合培训的效果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联合培训改进了买卖双方的关系,从而导致他们的合同贸易增加,进而促进产品质量升级。张教授的这一研究具有极大的政策启示意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除常规的的供给方的培训之外,还需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另外,提高产品质量证书的可信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戴觅教授称赞张教授通过实验的方式清楚的阐述了中介培训的重要性,并就实证问题和作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全面且中肯的建议与看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茅锐教授做了主题为《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的政治经济学》的主旨演讲,尝试分析农产品非关税措施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并得出初步结论,贸易政策的制定背后不仅有国内政治经济学动机,还会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并通过建模来事先预测非关税措施的制定,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中央财经大学胡翠教授充分肯定了茅锐教授对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新的解释和构建联盟新指数两点贡献,同时,从问题铺垫,核心措词,实证分析等角度提出五点建议。

最后,会议总协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林发勤教授就本次香樟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林发勤表示,本次会议举办的非常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优秀学者参与,其中分享者、点评人、观众都准备得相当充分,治学严谨,参会人数最高也达到了160人。同时,林发勤教授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充分搭建起国贸圈和农经圈的坚实桥梁,实现双方充分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激发学术思想。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