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何婧: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需久久为功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05-24 14:02 浏览量: 2148

今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新市民”送上的一份特别的“金融礼包”。近日,银保监会在《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又将“要求提高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金融如何精准助力进城农民等“新市民”,实现“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我院金融系主任何婧教授。

《中国金融家》:“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具有哪些特点?

何婧:“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与农村居民不同,进城农民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呈现两大特点。

《中国金融家》:近年来,“新市民”金融服务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短板与不足?

何婧:“新市民”是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

《中国金融家》:银行保险机构如何有针对性地研发“新市民”专属产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何婧:银行保险机构在为“新市民”提供服务时,需注重结合“新市民”的特点,开展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其一,可围绕场景设计金融产品。通过对“新市民”生活和生产场景的挖掘,嵌入金融产品,覆盖衣、食、住、行等生活全流程,减少对抵质押物的依赖,进而提升融资便利与客户体验。如针对超市经营商,可与上游供货商相关联,围绕进货和销售的场景,基于销售数据,开展金融服务;围绕“新市民”买房后的装修和购置家电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消费金融类产品。其二,可围绕群体设计金融产品。“新市民”具有一定的职业聚集性和籍贯聚集性,以群体为单位提供金融服务可以获得群体的共性特征,刻画更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降低信息不对称。如针对建筑工人工资发放时间不确定的特点,适当设计灵活还款期限的信贷产品,针对创业初期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设计解决流动资金的专项贷款。

《中国金融家》:面对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蓝海,金融业应如何做?

何婧: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非一朝之功,金融机构应从长期着眼。

内容转自《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孙榕 制作:隗晨阳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