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王阳元:有国界的科学家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021-04-13 22:16 浏览量: 7217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

《信仰的力量》第5集

王阳元:有国界的科学家

1935年,王阳元诞生于浙江宁波,他从小热爱学习,但家境贫寒,险些辍学,解放后依靠人民助学金才得以完成中学和大学的学业。王阳元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因此立下了人生志向: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学时期,养成了很好的革命人生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普希金诗集》,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居里夫人传》,所以我当时立志做一位科学家。”

在宁波中学读书时的王阳元

彼时立下的志向成为日后强大的精神动力。1953年,王阳元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国家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半导体是重点方向之一,王阳元成为第一批五校联合培养的学生,从此走上半导体研究之路。

“(走上)不断的科学研究探索、学习、传承、创新,不断地培养年轻一代的学子形成了我一生的轨迹。所以走上半导体之路,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应当担当的,我们应当做的。”

王阳元(二排左一)在北大上课

国家的需要,是王阳元毕生科研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选择什么样的课题,才能对国家微电子产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才能让我国立足于国际微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带着这些思考,王阳元开始向一系列微电子领域难题进军。

“国之亟需,是我们科技人员建树报国的最好时机。”

1975年在昌平200号,王阳元与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攻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难关

王阳元克服重重苦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块1024位硅栅N沟道技术的MOS DRAM(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面对国家的亟需,不怕困难,团结一致,是分析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是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产物。”

1978年王阳元牵头创建了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科,也是全国最早创建的微电子学科。

王阳元在80年代初,敏锐地认识到SOI技术及其电路是一个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发展方向,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率先创建了北京大学“SOI新器件研究室”,对SOI及其新结构器件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成果,已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低功耗新结构器件原创性基地之一。

之后他又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国际社会对我国微电子产业“卡脖子”的难题,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而且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所以科学家一定是爱国的。我觉得一个爱国的科学家,去从事国家最亟需的事情,这是理所应当的最神圣的职责。”

发展未有穷期,奋斗永不言止。1994年,王阳元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微米与纳米国家级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2000年,为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发展,王阳元作为创始人之一,与海内外专家共同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21年,在王阳元的大力推动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为我国集成电路教育事业筑下了坚强的根基,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铺设了前进的道路。

“世界上很少有像北大这样的大学,能够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发展,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希望北大的学子一定要自觉地把自己一生的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成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北京大学老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专题片》于3月8日在北京大学电视台“博雅银龄”专栏开播,每周一集,并在各主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

该系列历时3年,采访拍摄了100位老同志。通过老同志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介绍为人治学经验、分享人生感悟心得,记录了北大老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