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吕鹏宇副研究员在气泡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12-14 浏览量: 2109
(a) 气泡相互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b) 气泡融合示意图。
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吕鹏宇博士与德国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荷兰屯特大学Detlef Lohse教授合作,在气泡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elf-Propelled Detachment upon Coalescence of Surface Bubbl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7, 235501, 2021.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7.235501)。吕鹏宇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能源、催化等领域的大量电化学反应(例如电解水制氢、过氧化氢分解等)中都存在析气反应,在电极或催化剂表面生成大量气泡。气泡的积聚与覆盖,会极大减小表面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降低反应速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如何促进气泡从表面脱离是设计高效电化学/催化过程的重要技术挑战之一。另外,气泡的脱离会扰动局部流场,增强对流,促进反应物到达催化剂表面,从而提高反应效率。因此,研究固体表面气泡生成演化的机制与气泡从表面脱离的规律,揭示气泡-气泡、气泡-基底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该研究针对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产生气泡的融合与脱离过程(见上图),发现了气泡的融合可以加速气泡从表面脱离(见视频)。相比于浮力诱导脱离的气泡,融合诱导脱离的气泡尺寸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这是由于相邻气泡的融合会释放表面能,其中一部分能量被气泡振荡过程中的粘性阻力耗散,余下部分能量转换成气泡从表面脱离的动能(见下图)。该研究给出了气泡从表面脱离的临界尺寸,很好地预测了气泡融合与脱离的力学行为,为促进水解制氢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气泡融合后的状态相图,以及融合诱导气泡从表面脱离的机理。
吕鹏宇博士长期从事流固界面演化规律及多尺度界面力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期刊(J. Fluid Mech. 899, A8, 2020; Phys Rev. Fluid 5, 124601, 2020;Phys. Fluids 32, 122111, 2020; Phys. Fluids 29, 032001, 2017; Phys. Rev. Lett.112, 196101, 2014, ESI高被引文章)。相邻气泡的融合诱发了气泡从基底表面脱离
图文编辑 | COE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官网
关注和传播北大工学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 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辞 | 学生代表讲述“青春故事” 2022-06-23
- 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06-20
- 工程科学讲堂第13讲 || Learning & Control in Safety-Critical Systems 2022-06-17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2022年度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6/10 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云巡展
- 06/10 交大高金·金融EMBA升级暨α+人才培养计划发布会
- 06/11 2023级中国商学院招生巡展(陕西专场)
- 06/18 都学618,年中钜惠,盛大开启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
最新动态:
院士加盟!顶尖985浙江大学,再引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