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管理论坛【做实:“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顺利举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
2022-11-24 13:01 浏览量: 8261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全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在“专精特新”战略引领下,企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团队,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和访谈,以及众多数据的分析整理,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之路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11月19日,北大管理论坛——做实:“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于线上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北京大学光华领导力研究院主办,并得到了国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来自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等单位的专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高管代表、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一起探索交流,对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发展经验及后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超过122万人次在线上观看和关注此次论坛,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开幕致辞

刘 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刘俏在致辞中结合“二十大”的精神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未来增长和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市场主体,而这个市场主体是由一大批鲜活的、具有杰出引领能力、强大创新能力,能够具有重新塑造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推进其健康发展的企业组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专精特新”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而长期的研究。

刘俏表示,光华管理学院一直在思考,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双一流建设周期,如何更好地通过研究、教学、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并将中国企业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变革等具体的领域和方向作为未来5到1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专精特新”不仅仅是一个政策上的问题,更需要多元赋能、多元驱动。在这个领域中,学界需要结合业界的研究资源,利用科学的范式,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刘俏期待论坛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关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家微观基础的变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任之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二处处长、研究员

任之光表示,本次论坛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这个重要主题来研讨非常及时,在9月8日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大会贺信体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为中小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会议上,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特别提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本次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研讨会议能够引发学者从学理上来分析研讨如何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发展,将推动北大光华在“专精特新”领域的研究优势,成为最懂“专精特新”企业的学术研究机构,也能为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推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提供意见和支持。当下的中国企业实践亟需管理理论指导,这些实践也能推动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管理学者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对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成长发展也需要理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从学理上如何定义;其核心特征或指标如何测度或分解;“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构建动态能力;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问题;如何适应数字化和双碳要求……从学界视角看大有文章可做。

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愿意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共同研讨,遴选出前沿的可部署的领域方向,积极推动学科的基础研究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自科基金致力于推动科学问题凝练能力提升和科研范式变革。管理学部特别关注基于企业发展实践问题中凝练产生的科学问题,也着力推动基于模型、计量、仿真、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科学方法开展研究的申请项目,推动从实践上升成为理论,从理论落地指导实践;支持有实践基础的管理研究,助力有理论基础的管理实践。

Part

主论坛I

主持人:王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放开视野,走自己的“专精特新”之路

杨学山

工业与信息化部原副部长

杨学山以宏观数据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诠释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之路。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48万户。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超过了全国企业的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当前已经到了十分高的水平,尤其是头部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但在这种发展良好的整体态势下,中小企业依然存在寿命短、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杨学山强调,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之路并不是单一模式化的路线,而要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甚至是相同行业、相同地区、相同规模、相同产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都应该走不同的路。”

他以生动的实例对“专精特新”的内涵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诠释。“专”即专长,专注把产品服务做到客户认可。“精”,要精致,要考虑到客户的每一个需求;要精明,要把成本控制到最低;要精细,真正做到精细管理,越是中小微企业,越是要做到精益求精。“特”,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营销要有特点。在广泛而公开的竞争市场,没有特色寸步难行。有了特色才会有稳定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并非全国抑或全球大而广义的市场,而是要找到“专属的、精细的小市场”,如何抓住这个小而不同、具有特点的市场是关键。“新”,即新颖,服务与产品要具有新的性能,要紧紧围绕客户群体创新,服务方式要新颖,管理要有新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特定市场、业务范围,从中找到专属于你的赛道,走出自己的可实现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专精特新”这个新的赛道中,能够不断地、循环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穿越不确定性迷雾——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与创新之路

李 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兰首先代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对长期参加调查工作的企业家及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团队表示感谢,并扼要介绍了企业家调查系统30年来的调查内容与研究专题。基于调查数据,她从“企业家从哪里来”、“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专精特新’企业如何逆风飞扬”三部分解读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与创新之路。

“中国企业家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来。”市场化催生了企业家,是企业家发育成长的基础。随着市场化改革、国际化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发展环境和企业成长环境在持续改善,中国企业家快速成长,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研究数据也显示,随着国际不稳定因素的增多,我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在增加,不确定性突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根据最新完成的来自1913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李兰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当前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的挑战,包括疫情对国内外市场的不利影响、经营状况与多项经营指标均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未来投资及经营发展信心有一定影响、企业家压力增大等。

但在多数企业面临不少困难的情况下,总有一些企业在奋力突破困境,逆风飞扬。调查样本中有“专精特新”企业288家,李兰发现,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都明显好于一般中小企业。她指出,区别于一般中小企业,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较好;其产销、订货、盈利等方面的表现良好,初显出较强的增长韧性与活力;企业创新活跃,对未来也较有信心。“一颗种子成就一棵树,我们希望在全社会共同的阳光雨露环境沐浴下,中国企业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片片林,相信‘专精特新’企业就是这片林中长得最快最高的那一棵棵大树。”李兰认为,能够感觉到“专精特新”企业正努力奋进、逆风飞扬,以企业家精神带领着中国中小企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画像、成长之路与培育政策

巩天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

巩天啸首先表示,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单项冠军企业是“中国制造”的排头兵,是“专精特新”发展的引领者,值得学界、政府和企业界加以关注和进行研究。他继而从企业画像、成长之路和培育政策三个方面描绘了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状况。

巩天啸认为,“单项冠军”这一概念鼓励企业通过做精主业形成单项优势,体现了国家对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精神的引导和支持。在积累单项冠军企业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巩天啸总结出单项冠军企业的三组特征:专注主业,持续创新;效益突出,韧性强劲;攻关突破,引领带动。他通过对照单项冠军企业的认定标准,梳理出单项冠军企业在市场竞争、质量效益、持续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方面的关键要素。基于此,他和团队初步提出了一个单项冠军企业成长的模型——“贝壳模型”。以由企业家、领军研发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等构成的人才团队为核心,以专注、创新、品质、开放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领导力、持久力为内在的指引和保障。研究发现,“企业在有了足够的韧性之后,更好地保障了它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主航道。特别是在受到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等影响时,企业发展的持久力特别关键,内在的指引和韧性是单项冠军企业能够在长期持续积累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针对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政策,他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了解读。这些年陆续出台的政策显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将单项冠军企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构建培育体系,将单项冠军培育工作作为推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落实国家单项冠军遴选工作的同时,也出台了地方单项冠军配套政策,开展省市级单项冠军遴选和培育工作。对于未来政策的展望,巩天啸认为会在进一步强化战略引导、提升优质服务、营造有利环境等方面持续推动以单项冠军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做强做优,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主论坛二

主持人:张建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发展与产业生态

彭泗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彭泗清在演讲中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专精特新”企业迎来的“高光时刻”。他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站在这一轮风口上,想要健康成长、持续发展,只有这“一阵风”是不够的。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处在快速的上升期,但距离发展成熟期依然任重道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跟风”投机不是“补药”,而是“毒药”。只有长期主义,才能成就“专精特新”。因此“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真功夫”,也需要“好风好雨”,更需要“好土壤”、“好气候”。他强调,不仅要看到“专精特新”企业对于整个产业链、产业生态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健康的产业生态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

基于此,彭泗清梳理了当前的产业生态中妨碍“专精特新”企业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其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各方面的支持很多,但停留在碎片化的支持,没有整合为完整的协同的生态土壤。具体表现为:政策层面的支持很明确,但相关配套措施不足,精准施策不够;资金等各类资源更倾向于支持大企业;市场主体企业之间协作能力较弱,各类资源要素开放程度不够;营商环境与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等。他还特别指出,不少人对产业生态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误解,例如将“微笑曲线”泛化来贬低制造业的价值,以“动物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产业生态,以“捕食链”来看“产业链”等等,对此,他特别强调,产业生态不是一个捕食的生态,而是一个滋养的生态,要通过各类要素的聚集形成发展的合力,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对于如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链之间的相互成就和共生共赢,他从政策与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政策上,第一不只是“给政策”,而且要“建生态”。通过稳定、系统、配套的政策打造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新的商业文明、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来稳定企业的预期,增强企业家信心,提升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热情;第二不只是建设“产业集群”,而且要建设“创新集群”。正如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指出的,创新集群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母体。在管理方面,彭泗清主要从“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服务好市场、共建良好的市场生态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以专注深耕市场,敏锐捕捉行业机会,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二要以精诚赢得客户信任,为客户创造价值;三要以特长超越竞争对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竞争合作关系;四要以创新实现持续发展,为行业及社会创造价值,从而促进生态的优化与进化。

理解和把握“专精特新”的三重逻辑

张中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研究部副主任

张中雍重点围绕理解“专精特新”的三重逻辑展开了分析。

从理论逻辑上看,他及其团队的研究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古代中国经管思想谱系,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渊源,以充分认知“专”“精”“特”“新”四个要素的核心要义。一是专业铸专长,深耕主业,以恒心办恒业;二是精益出效率,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三是特色赢市场,别树一帜,练就“独门绝技”;四是创新谋发展,补短锻长,成为创新原核。从历史逻辑上看,培育“专精特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一方面是时代的要求。从全球分工演进来看,是规律使然;从国际经验借鉴来看,是有效途径;从时代背景变迁来看,“专精特新”正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中小企业发展模式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并加以总结形成的一个新的策略;从主要矛盾转化来看,是现实之举;从制度优势和内生优势来看,也必定可行。第二方面,培育“专精特新”的沿革脉络。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施再到加速推进,可分为“摸石过河、探索实践”“总结推动、重视肯定”“指明方向、全面铺开”这三个阶段。从现实逻辑方面来看,培育“专精特新”是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决策的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培育“专精特新”恰逢其时;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专精特新”意义重大;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专精特新”不可或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专精特新”标杆范本。

关于未来的思考与展望,张中雍提出要重视五对关系:大与小,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实与虚,实体经济和金融的相互支撑;旧与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公与私,所有制中性和竞争中性;最后是内与外,扩内需和高水平“出海”相结合。新征程赋予了中小企业新的定位和新的使命,他建议对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坚持育种扶苗,防止“功利性”;强化创新引领,支持“挑大梁”;锻造高端品质,加快“走出去”;加快数智赋能,打造“小灯塔”;实现绿色发展,算好“碳账本”。

“专精特新”企业管理的博雅塔模型

王 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王辉分享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发展的“博雅塔模型”这一阶段性研究成果。从2021年开始,王辉与教授团队开始了“专精特新”企业的系统深入研究,他首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教授团队及其研究。

博雅塔模型融合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六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智慧,采用扎根的视角,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结构化访谈,现场走访,二手数据整理分析等方法,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形成了“博雅塔模型”。

王辉对博雅塔模型进行了整体的介绍。首先是“塔基”,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兵、法,辩证思维),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的企业家是在“改革中孕育,开放中成长”,改革开放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孕育了非常鲜明的企业家精神,如洞察环境,抓住机遇,承担风险等。接下来是塔的“基柱”部分。包含“坚实的领导”、“务实的战略”、“脚踏实地的企业文化”三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成长,“做实”是重中之重。这些中小企业不要急于做大做强,也不要急于多元化的经营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实”。“横梁”作为博雅塔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塔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模型中体现为“扎实的运营”,包括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平台化竞争等内容。塔的“顶柱”则代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实用的创新”与 “以实应变的市场营销”。模型最上面的部分是“塔刹”,代表着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未来一定要走向世界,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从而使中国的产业链变得韧性更强,安全性更好。

他进而就博雅塔模型中“坚实的领导”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一是前瞻与务实。“善于捕捉变化,并将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是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在研判形势,抓住机遇,提前布局,超前谋划”的同时,“专精特新”企业“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在“组织能力建设”,“精打细算”管理等方面将企业的战略落实;二是要坚韧与变通,“专精特新”企业既要聚焦主业,坚持长期主义,同时也要注意变通与通变,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在不同的领域进行转化;三是自驱与引领,这些企业家都具有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心态,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起到引领的效果;四是整合与赋能。在整合资源时,“人才培养是前提,留住人才是关键”,同时,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动起来”,使整个企业焕发出足够的活力。但整合与赋能的同时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是中国管理常犯的错误。以上四个方面与辩证领导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契合的,王辉表示,希望该研究在未来可以做到量化研究与跟踪研究,跟踪3年、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也希望能够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日本和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和管理经验,助推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发展。

博雅塔模型以国际化的视角,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管理问题,希冀通过后续一系列的研究总结中国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论。

分论坛一

“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与运营管理

主持人:武亚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常态化创新体系建设

汪 军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大光华EMBA

瑞德智能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控制器行业的上市企业。历经25年发展,员工约2500人,工程师约400人,产销规模15亿。董事长汪军分享了带领公司建立常态化创新体系的经验。

面对智能行业发展新机遇,从2020年开始,瑞德智能开始全面建设常态化创新体系。然而,第一年的创新是混乱而痛苦的,180个创新项目,投入1896万,收效却不理想。困扰之后,汪军带领公司痛定思痛,总结学习。从2021年开始,借鉴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重新定义创新分类,加强过程管控,创建激励机制,创新体系逐步成型。2021年公司创新立项131项,合计业绩贡献3198万,价值贡献930万,折算后相当于1500万毛利。到2022年,公司的创新体系进入到常态化运行阶段。三年的常态化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瑞德智能公司管理的三驾马车:日常工作看绩效,短期业绩抓快赢,长期发展靠创新。如今,公司最大的变化是,管理层和员工在新生事物面前都不再畏惧,初步形成了比较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最后,汪军总结经验说,一是认知和规划很重要,充分学习创新理论,能提升认知水平,避免走弯路,公司领导者要亲历亲为,才能保证结果。二是常态化创新需要养成习惯,抓过程建机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常态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全员创新,全面创新,自发创新和持续创新。

坚实的运营:“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董小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专精特新”以及小巨人企业,既要进行技术研发投入,又要改善管理运营现状,提升技术产品工程化、量产化和规模化的能力,因此,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如何在确保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更加稳健、高质量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是很多成长型企业关注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数字化转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董小英分享了对调研的8家“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观察。调研发现,他们扎实的运营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平台化竞争。首先,精益化管理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全面的管理体系。精是要求在端到端的流程中一定要以有价值为基础,把一些不产生价值的环节持续优化;益是每一个价值环节都要产生收益。精益化管理在数字化管理当中,对于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人的战略认知非常重要,需要及早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投入。第三,数字化转型,它以精益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及客户,全要素、全生命周期进行整合。第四,平台化竞争,通过核心技术和知识性的服务,整合外部很多中小“专精特新”企业,组成一个共同体,形成非常差异化的组织体系。

通过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调研,董小英总结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运营以及平台化竞争,是“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改善其运营体系的一个系列化动作,缺一不可。当这套体系搭建完成后,这些企业会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宇视实业生存的9个关键词

杨 正

宇视科技首席品牌官

宇视,是全球AIoT产品、解决方案与全栈式能力提供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引领者,创业10周年(2011~2021年),营收20倍增长(由3亿到60.7亿)。

杨正分享了宇视生存的9个关键词。第一是坚持。宇视始终专注于精益生产,冬奥赛场上零下35摄氏度运行的大型演示屏就是其产品。最好的捷径是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第二是产品。球形摄像机是摄像机中最复杂的机型,十年前,最核心的机芯由三家日系厂商垄断。为了不受制于进口,宇视决定自研。当时营收只有3亿,却用两年时间投入4000万元进行研发,最终研制的机芯在可靠性等多个方面都超过了日系。第三是制度。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就是迭代能力+纠错机制。第四是客户,企业的护城河不是想法,而是把苦活做成好产品,吸引客户为企业的技术绝活买单。第五是合作。宇视尊重商业规律,需要渠道、技术合作伙伴的互补。第六是本色。武汉疫情的时候,宇视28天实现测温仪量产,创了7天兴建15条产线的记录,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在重大灾变前的生存发展检验一支队伍的成色。第七是下乡。今年年初,宇视用认真和朴素的方式填补了在全国1867个县的空白。第八是“吵架”。企业最大的成本不是研发和物料成本,而是管理、沟通和试错成本,要用数据和逻辑来吵架和决策。最后是赛道。宇视一直在智能物联的方向上坚持着,步履不停,无惧新途。

实用的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之路

王 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专精特新”谓之“新”,意在新颖性与创新性。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更是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的底层基础。因此,如何创新,走什么样的创新道路就成了“专精特新”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王锐说,团队通过走访8家“专精特新”企业,归纳并总结了这些企业在创新方式、过程、战略等方面的共性,最终提炼出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画像,发现了实用的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必经之路。

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隐形冠军和8家被访企业的创新路径,王锐惊喜地发现中外企业在创新方面均具有高效、快速、持续和全方位的共性特征。随后,王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解读,并主要从创新特点、创新维度和特征描述三个方面进行了精炼化的分享。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有四个特点,一是贴近客户,是指能掌握市场需求、紧抓市场痛点,这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二是实用性,是指重视创新的性价比而非对颠覆式创新的盲目追求,这是基本的创新理念;三是适应性,是指擅长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找到生存点,把握创新过程;四是针尖式创新,是指创新要有优先顺序,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创新,这是创新战略。最后,王锐教授特别列举8家被访企业的创新实例,具体呈现并再次描摹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画像。

分论坛二

“专精特新”企业的组织管理与战略选择

主持人:董小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打造员工创造力——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强劲引擎

冯 帆

冀凯股份董事长、北大光华DBA

冀凯股份是一家专精于矿山开采运输装备制造的A股上市公司,目前持有专利技术过百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及行业标准十余项。

冯帆首先以冀凯扎根制造业30年的发展为例,分享了企业如何不断进行创新。他说,现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严峻的现状,只有在专注的细分领域有独到的技术和机制,才能在困境中生存和发展。冀凯最初做金刚石工具起家,后由于美国的反倾销打压,90年代末转型做煤矿设备。当时煤矿塌方事故较多,冀凯最早引进国外技术,打造了一套符合中国煤矿安全情况的体系,得以迅速发展起来。2012年,冀凯又专注于另一项技术——3D精密铸造,得益于此,在煤矿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实现了盈利。如今,冀凯又基于经验开发了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软件,以打造员工的创造力。

企业之伟大在于员工之伟大,员工之伟大在于创新力,这是冀凯最核心的企业文化。冯帆强调,每一个员工都是创造的主体。打造员工创造力的基础是清晰的岗位建设,将工作目标明确量化,责权利清晰赋予到每个岗位上,才能让创造真正有价值。第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员工在完成任务时,整个实施方案可自由选择,不过多干扰,最后根据效果进行奖惩,充分调动积极性。第三,强调价值分享,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独立的价值创造点,都可以从创造中分享成就感、肯定感和实际收益。管理人员更要保证每个员工更好地完成点的创造,辅助员工创造价值,产生的增值部分就是管理人员自己价值创造的点。公司岗位建设明确了创造的方向,自我管理保证创造的过程,价值分享激励持续创造。创造力是企业“专精特新”的源泉,发展的强劲引擎,而创造力需要全员参与,才能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脚踏实地的企业文化:“专精特新”企业的组织管理

潘垚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对8家企业的深度访谈,潘垚天从价值理念、组织文化的角度,总结出“专精特新”企业的8个特色,包括质量、创新和效率三个基本特色,以及快速、弹性、学习、灵活和团队五个专有特色。

首先在基本特色方面,质量文化体现在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文化中,以一致性和可靠性为核心,从而实现从技术到工程的跨越。效率强调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出两个方面,通过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将效率意识渗透到组织文化之中。而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最主要和突出的特点,不仅要在技术、产品、工艺流程等方面创新,更需要实时创新,持续创新,将其作为组织最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潘垚天表示,质量、效率、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文化基本底色,也是基本功,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企业才能往前走得更远。

此外,潘垚天指出,虽然各企业在行业、技术领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仍可提炼出一些共同的规律,即快速、弹性、学习、灵活和团队。尽管做法不同,但这些“专精特新”企业都表现出快速响应的特征,全面、前瞻的捕捉客户的多种需求。同时注重企业局部自动运转和整体动态协调之间的平衡,实现弹性有效的管理。其次,重视知识在组织中的产生和传播,构建自身的学习型组织,并在实现现有体系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校准目标,探索新方向。最后,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基层团队的班组文化,是快速、弹性、学习和灵活四项的基础。当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时,会产生强大的直面问题的群策群力,以及紧密且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时组织才能不断学习,快速反应,保持弹性和灵活应变。

坚守与创新——亿华通氢能发展之路

张国强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亿华通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们国家最早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董事长张国强介绍说,燃料电池与纯电动(锂电池)是我国明确的新能源汽车两条技术路线,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效率高、环境适应性更强等优点。但其技术难度和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要高很多,因此目前发展较慢。然而,氢能在未来几年将会实现产业化,成为全球达成的共识。我国也非常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今年的冬奥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燃料电池汽车来保障一届盛会,各类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超过1200辆,二氧化碳减排2700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水平,也给全球氢能发展打了强心针。

而亿华通的发展,离不开十年的坚守和创新。张国强说,从2012年至今,公司经历了很多曲折,有几次甚至到了生存发展的边缘,但最终克服难关,坚持下来。我们始终坚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剥洋葱”式的技术路线,层层深入、逐环解耦,最终形成具有核心自主技术知识产权、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体系,并按照“钻石模型”构建了产业生态,联合产业上下游聚力发展。立足自我,同时不放弃国际合作,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对于未来预期,张国强认为氢能产业在天、空、陆、海都将有大发展,很快登上月球的设备会有氢燃料电池。期待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务实而创新的“五星”:“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选择

武亚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武亚军介绍了“专精特新”企业战略的“五星架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一般性特点或模式,“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之道以及“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挑战。

战略的五个要素是:企业宗旨、市场范围、差异优势、关键职能政策(研发、人才)、核心理念与文化。其内涵逻辑为:由使命愿景为魂,市场聚焦和差异优势为形,研发和人才作为根的五星。这个过程是领导人,尤其是创始人的认知和初心所驱动,在此形成之后,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核心理念与文化把战略的五个要素综合、耦合和紧密配合。接下来,武亚军详细介绍了冀凯、瑞德智能、亿华通、奇安信等企业对于“五星架构”的应用,并以宇视科技为例总结其战略五星的核心是“品质为本、创新为魂”的八字精神,以及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和华为式的团队奋斗精神。

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即将面临的挑战,武亚军提到,第一个,“专精特新”企业的增长潜力和方向问题;第二,国内单项冠军如何全面领先、全球领航;第三,科创型企业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优化迭代。武亚军总结道,三重“五星”定胜负:使命愿景精一化、专注细分市场、打造差异优势、夯实研发支撑、激发人才动能,并由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融贯战略五星,形成“专精特新”的新能力、新层级,实现中小型创新型企业走向小巨人、单项冠军以至于世界冠军的发展之路。

圆桌论坛

如何助推更多的企业成为“专精特新”?

主持人:彭泗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在彭泗清的主持下,周平军(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杨光(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发起人)、张利胜(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瞪羚计划发起人)、曹仰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卜俊鹏(国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五位嘉宾就“如何助推更多的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展开了讨论。

圆桌论坛

周平军介绍了目前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支持,工信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也在落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包括全面整理和评估国家和地方“专精特新”政策,发布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开展多种形式政策解读和宣讲,选择36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针对企业融资问题,探索开展银企对接和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在杭州等地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形成了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6+N的服务板块;为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广泛开展“创新之光”国际中小企业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征集发布活动;与各类服务机构开展协同服务,搭建多层次专精特新培育体系等。

杨光从媒体角度诠释了对“专精特新”的理解。《中外管理》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实体经济,并从2017年就开始进行了中国造隐形冠军的评选和赋能工作,希望弘扬扎实的基业长青的正气。他介绍了隐形冠军的企业共性,强调“专精特新”企业需要管理与技术并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利胜介绍了当时发起的“瞪羚计划”,介绍了曾经的“瞪羚企业”有896家成为了现在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有20年以上历史,最少的也有14年的发展历程。它们生长的沃土在中关村,与中关村的高校背景文化息息相关。他呼吁培养和孕育更多创新创业的基因,积极深入理解研究中关村文化或中关村科技创业创新创造文化。

曹仰锋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具备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做专市场、做精产品、做深用户,第二是战略一致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第三是既要有核心的产品和技术,又要有第二曲线的选择。曹仰锋同时指出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与欧洲的隐形冠军,在行业、国际化与成长速度方面的区别。

卜俊鹏说,作为一家开展智能和零售、供应链数据化业务的创新公司,在战略、核心竞争力、资本运营、市场等方面都在思考与发力,也已进行“专精特新”企业的申报。希望学院将知识赋能于更多企业家,提升企业的团队质量、商业模式和竞争力。

闭幕总结

最后,王辉教授进行了闭幕总结:今天的论坛能得到如此多的关注,这是对我们的最大激励。应对听众的热情,我们最好的回报,就是持续做好研究。我们关于“专精特新”的研究和访谈,已经初步形成书稿,预计明年可以将《做实:“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这本书推出。

在这里,感谢我们访谈过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感谢所有“专精特新”企业,你们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表现,让中国的产业链更具韧性和安全性,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沃土。感谢今天来自政界、业界、学界的各位嘉宾,大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各自的经验与智慧。祝愿更多的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祝愿中小企业的沃土能够成就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