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导师说他与你们的故事

安徽大学
2021-12-14 19:45 浏览量: 2754

学海之上,你为我掌灯起航

生活之中,你伴我一路前行

一声师长,一生师长

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安大的导师

听他们讲述那些与学生相处的时光

Letter

01

遇鑫遥

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导

咳咳,要对你们讲点心里话,我似乎搞懂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但又似乎没有完全明白……为师在科研上最近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我过去特别想变成一台球差电镜,现在咱们学校有球差了,鉴于我们科研上的需要,我现在特别想变成一台同步辐射机器把原子结构解析清楚……其实,对于你们,为师特别想变成一个能读懂你们心理的机器人,这样我能搞清楚你们在想什么?什么时候是真正的开心……虽然为师体重都快跌破120了,但欣慰于实验室拼搏的你们,幸福于与有趣灵魂的碰撞,感动于你们吹着蜡烛给我庆祝生日,享受于晚上十一点徜徉的校园……

后记,你们歌唱得马马虎虎,但抓娃娃真的太菜了……

Letter

02

蒋含平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这些年带研究生,一直坚持“周读书会”制。我自己一开始也有过忐忑,担心这样学生会不会觉得有压力,会反感。但是,实际上,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每一次读书会,他们都精心准备:每一次都提前安排好会场,每一次的阅读书目必定人手一册,每个发言同学都提前准备PPT,甚至于大部分时候还提前准备好各色小零食(当然,零食钱由导师安排)。读书会的内容也从一开始我布置书目、提出讨论题目,到后来他们自己商议选择书目、讨论学习心得和思考,乃至于提出自己的一些研究设想、讨论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一步步往前推进。这些年,每每想到读书会上同学们专注的目光、愉悦的笑容、融洽和谐的氛围,我都觉得特别欣慰。读书会制在我的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导师,我非常感谢自己学生“不畏艰难”的配合和投入。

Letter

03

殷赵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博导

有一次学生硕士毕业回到合肥工作,回校海聊了三个多小时。甚至谈到人为什么要活着,她说读硕期间经常想起本科在课题组做科研训练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也常在工作的某个瞬间想起某位老师前辈的指导。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读书如交人,交人亦如读书,不妨从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

人生的美好大概就在于体验一个个这样的瞬间吧,深度认可信赖和接纳可以是好好活着的动力。

Letter

04

曹文平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教授、博导

我在与学生学习、相处和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像是和朋友一样相处,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无论是在平日的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作为他们的导师,大多是作为一个朋友,一个伴跑者,一个引路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大家都是平等相处,经常一起交流科研中的工作思路、知识点、心得体会等。在遇到实验难题、科研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为他们进行一些引导和指点,但是很多时候是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必经的弯路、必经的挫折以及一些小的错误。现在的“放手”是希望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冷静处理,独立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锻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科研的能力。我的学生们都是很聪明的,在做实验等方面都可以规划得很好,我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如果真的遇到难度较高的问题时,我会指导他们一点一点攻克。若是遇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软件使用等,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用心钻研、自主学习,慢慢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些是我希望他们能够领会的,在科研学习与应用实践中,都要有自主研究的精神,有创新进取的态度,拥有学习的能力比单纯地学习知识更重要。作为导师,我做的还是为他们移除一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当需要购买设备、深入学习的时候,我会及时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很乐在其中,也有助于我们不断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

Letter

05

程燕

文学院教授、博导

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我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互促互进。他们看到新材料第一时间和我分享,一有心得立刻写成小文发我提意见。我自己写的小文也会发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帮我提意见。我们不仅切磋学问,还常在一起互通校园周边美食的信息,时不时带他们改善一下伙食,并见证一下他们的吃货水平。前段时间胃不舒服,学生们给我整了个“禁吃辣、禁吃饱”的贴心tips贴我办公室墙上,体会了一把被学生管的幸福。

Letter

06

陈华友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本人自1994年从教以来,至今已有28个年头。作为一名导师,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年来,同学们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我带来无数的感动和难忘的瞬间。对于推免读研的同学,经过夏令营面试和我的推荐之后,他们获得了国内顶尖高校的硕士生或直博生的入学资格时,我非常振奋,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对于出国的同学,经过我的推荐,他们取得国外名校的offer时,我也是欣喜若狂,他们有机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对于培养的硕士或博士,他们发表一篇有意义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助,或晋升高一级的职称,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和我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为他们感到自豪。这也是我期待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局面。尤其最为难忘的是同学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场景。竞赛题目刚下来的时候,同学们总是有一种被蒙的感觉。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在选题时热烈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试图说服对方。这种争论不是伤害友情,而是增进了友谊,他们更加团结,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建模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检索资料和构建模型,有的编程计算,有的撰写论文,犹如演奏一首协奏曲。他们都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熬夜苦战,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作品。真正体会到数学建模“一次参赛,终身受益”的特有魅力。我从同学们的身上感受到奋进者的力量,这也是我热爱教学的动力之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为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奋斗者点赞。

Letter

07

屈磊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我想,有时表达感情或许不需要额外的文字,一些日常、琐碎的交流,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这是今年教师节,我的实验室企业微信群(QuLab)聊天截图,这是他们带给我的感动瞬间之一。

Letter

08

右三为苏延森老师

苏延森

人工智能学院

教授、博导

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喜欢与孩子们相处。

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打心眼里也将挂于名下的研究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更愿独自钻研。希望他们能在得到科研方面锻炼的同时为人处事方面也有所提高。

记得一次一个学生跟我说“不愿意与其他同学接触”。但人生总有很多不情愿,而这些不情愿又不得不面对。在多次鼓励下,这位同学承担起了小组会组织工作,小组聚餐的时候也可以当众聊聊感受。

像这种看得见的成长还有很多,感动也很多。

与学生们相处仍需不断地调整方式方法。

不是我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了你

而是你的出现惊艳了流年

在导师们的呵护与关怀下

年轻的生命汲取着不竭的力量

破浪起航,迎难而上

续写安大学子的青春华章

图文 | 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 于涵 赵玉婷 高刘轩祺 杨羽 周雨 王悦 申玉梦 殷佳

排版 | 赵玉婷

责编 | 王炳贺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