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我的安大!(二)

安徽大学
2021-12-11 17:01 浏览量: 5847

安大,不止在学生的眼中是第二个家

在老师们的心里,也是他们时刻情系的地方

他们或是跨越千里来到安大,在此开启人生的教职生涯

或是从学生时代就已经踏入了安大的校门,多年后用教书育人的方式回报母校安大在老师们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地方?

让我们走进本期内容,一起看一看吧

@艺术学院 方晓老师

今年是我在安徽大学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作为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我的日常工作中会面对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还会接触到全校非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四年间我与安大、与安大的同学们共同“制造”了许多回忆。其中,有两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第一件事是今年暑假,我参与了安徽大学安徽民歌基地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五天的研学中我看到了我们安大艺术专业学生的精神面貌: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倾盆大雨,大家都能够保持热情认真的态度去学习与表演,这颠覆了有些人对艺术生抱有相对自由散漫不够能吃苦的固有印象。

另一件事是今年十月我们中心举办了学生器乐大赛,这次比赛又让我对安大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很多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都积极参赛、认真备赛(有的同学从伴奏到服装都准备的很充分)并且演奏具备相当不错的专业水准!

这两件事中呈现的只是安大诸多学子们的缩影,在我眼里他们绝大部分是一群既对自己的专业保持认真严谨学习态度又对生活保持热爱热情多才多艺的鲜活生命个体,我认为这就是当代青年人应该有的模样。

在安大,老师教导学生,与此同时也与学生们一起成长,我们共同成为了“安大人”这个群体,我相信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安大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遇鑫遥老师

20年前,我从吉林跨越5省来到合肥,入学安大,成为物理系(现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如今我已经是在安大工作刚好满三年的教授。光阴如梭,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我特别喜欢安大龙河校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每天工作和生活在曾经的大学校园里感到特别的幸福,偶尔在校园里碰到大学时的辅导员,感觉自己会秒变大学生^_^。

2018年底回到母校工作后,我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课题组现有讲师2名,博后1名,学生12名,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课题组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取为母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传播学院 刘洪权老师

我是在安徽大学开始学术职业生涯的。2009年,我从安徽教育出版社调到新闻传播学院后,从“做出版”变成了“教出版”,长达六年的出版实务为我的出版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徽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98年,是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专业排名一直稳居国内前列。

执教十多年,我遇到了最好的一批同事和学生。同事们的专业、敬业,以及踏实的教学和研究风格;同学们的刻苦钻研、思维敏捷,以及追求卓越的好学精神,都极大感染了我。期待专业师生和我自己勇攀更高的山峰!

@商学院 薛豪娜老师

我的安大,我想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那就是“温度”。

2014年6月,我从合肥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很荣幸成为了安徽大学的一员。在这里,有美丽的校园、优秀的同事、努力上进的同学!回顾过去的7年,我心存感恩。感恩同事,你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使我在工作上不断进步。感恩同学,你们与我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你们认真努力的样子,一次次让我很感动,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上课!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都觉得自己很年轻、很有活力!每当结课临近,我们都会合影留念,记录美好时刻。

我想说,身为安大人,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美好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学院魏国锋老师

经过十余载的学习、研修之路,2011年我有幸入职到安大。自入职安大以来,我就全身心投入到科技考古实验室的筹建与发展中。

在校、院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科技考古实验室2012年正式申报,2013年获得立项,2014年正式运行。截止目前,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Archaeometry、Heritage Science、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建筑材料学报等国外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2项奖项,在矿冶考古、古代建筑材料研究等领域形成一定的特色与优势。

科技考古实验室在这十余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其发展见证了我院在考古学科建设中的巨大成就,更彰显了我校对于考古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

@新闻传播学院 张朋老师

安大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工作之地。我和安大的故事很多,常常回忆起来的一件事就是,记得零六年左右的时候,龙河校区西门那有条路,有很多书店,每逢假期我就特别喜欢到那儿去淘书,那时候我还不是安徽大学的学生。后来到了零八年,我到了安徽大学读研究生,龙河校区西门的旧书店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少,但是靠近北门的那一条街还有很多旧书店。我那时候尽管在新区读研究生,但是也经常趁假期的时候往老区跑,到老区的旧书店去淘书,现在家里面很多书都是在那时候淘来的。

2008年至2011年,我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王天根老师。在这三年间,我受教于我们学院诸多名师。知道了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在这里,我明确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

所以在一八年初博士毕业之后,我选择了从南京回到家乡合肥,回到母校任教,为传承安徽大学的师者精神贡献一点力量。尽管此时距离我离开母校已经七年,尽管这七年间合肥的现代化建设步履匆匆,但安徽大学龙河校区的老教学楼和古树依然抵挡着岁月的侵蚀,当年的师友们依然在此辛勤耕耘。

@管理学院王赟芝老师

我于2020年刚刚进入安大成为一名教职人员,在安大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在安大生活的这期间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我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正是大三,与他们相处我真实体会到这是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们上课非常积极,课后除了讨论专业知识外也会找我交流考研的经验。如今他们大四,我经常会收到他们发来的微信一起探讨毕业论文。我很高兴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我的学生,哪怕我自己的教学经验目前还并不是那么丰富。同时我的学生也带给了我很多,比如我的教学技能会被他们“锻炼”着不断提高,我会认识到自己开设的专业课要结合时政、结合现实,让学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才能更好掌握。

入职安大在我的人生中是一次重要的质变,我很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让我更快地适应我在安大的角色。我想说,无论之后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我会一直与安大学子共同前行。

@哲学学院 吴辉老师

2006年我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并于2006-2012年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进行了硕博连读,期间于2008年2月-12月在韩国首尔市立大学交换学习社会理论;2012年我博士毕业,怀着对母校浓厚的感情,我回到了昔日的校园工作,并在职跟着学院张能为教授做外国哲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意识形态研究。

科研的日子是辛苦但也是快乐的,在过去近十年的工作锻炼中,我也有了一些收获。主持及参加国家社科(包括重点项目)及省厅级课题近10项;校级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迪尔凯姆社会事实论》(2017年独著);在《哲学动态》《山东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同时,我入选过安徽大学十大最受学生喜爱老师,也两次获得过安徽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还作为安徽省委宣传部讲师团专家成员,对党的会议精神进行多次的宣讲。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教师这份光荣的工作。勤勤恳恳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是我的信念。与学生们交流,教他们知识,引导他们科研方法,教会他们主动探索自我、塑造自我,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作为高校教师的那份充实和快乐。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颗赤诚心,一段深切情安大是我们温暖的家

我们与安大都有一段永恒的深情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桃李满天下的美景

我们祝福安大欣欣向荣、发展前进

图文 | 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 卢雪凝 吴尔雅 伊雪莹

排版 | 伊雪莹

责编 | 王炳贺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