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13项成果获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22-04-19 12:00 浏览量: 4736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陕政字〔2022〕21号),共授予省最高科学技术奖3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260项,其中一等奖48项,二等奖115项,三等奖97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13项成果获奖,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参与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清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参与单位获奖项目清单

西安建大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抓紧布局“11445”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科技攀登工程”,主动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质量,多措并举,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希望广大教师抓住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持获奖项目简介

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名称:工业建筑高大空间环境分区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王怡、黄艳秋、曹智翔、杨春晖、吕永鹏、杨洋、刘昌健、李军、周宇、翟颖妮、曹蕾

王怡教授团队完成的“工业建筑高大空间环境分区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202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型工业建筑空气环境品质提升是我国绿色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大气环境排放容量减少,迫使大型工业建筑密闭性不断增强,高大空间环境控制面临严峻挑战。项目组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连续支持下,通过校企结合、自主创新,在高大空间环境分区控制原理、测试分析方法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提出了分区环境品质提升技术原理及营造机制,建立了大型工业建筑环境特性测试及计算分析新方法,自主研发了环境分区控制系统及高性能装置,形成了精细化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在以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等代表性行业的大型工业建筑中完成工程示范,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成果支撑了4部行业技术规范的编制。

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复杂难采矿体卸压开采技术及装备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完成人:李俊平、张幼振、刘非、刘先珊、李宏平、李宗利、张柏春、朱斌、邵俊杰

采空区处理和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采矿技术难题,处理不当深部会诱发生岩爆或大变形等地压灾害,浅部会诱发顶板冲击地压灾难,都会导致地表开裂下沉。鉴于我国未处理的采空区广泛分布,很多矿山也面临深部开采,但传统采空区处理方法无定量设计、施工昂贵、不能卸压开采,传统卸压开采理论既不成熟也普适性不强,成果负责人李俊平历时20年,突破了卸压开采的理论瓶颈,原创了切顶卸压理论,据此发明了可定量设计、施工便宜且能兼顾卸压开采的水平至急倾斜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系列方法及其技术体系,并带领团队发明了合适的施工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该成果已成功处理国内10余省30多家矿山企业的开采难题,不仅释放了切槽口附近的顶板地压,也引起顶板应力向底板转移,并借助堆石坝似弹簧结构或切顶卸载而减缓了地表沉降,还可将开采废石、尾砂充填到处理过的采空区,实现了绿色卸压开采。配合胶结充填还可实现矿柱全采。

仅10家企业应用就产生年综合效益超4.48亿元,执行期超18.9亿元。发表论文42篇,出版该领域第2-4部专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有色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王军保、张玉伟、卢晓岚、张成中、何十美、苏春生、宋战平、马天昌、田 松

西南山区作为欠发达地区,是“十四五”国家交通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西南山区的高铁隧道多为双线隧道,且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高铁隧道建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隧道断面大,围岩变形控制难度大;穿越煤层多,施工过程中瓦斯突出风险高;围岩软弱,施工稳定性差,坍塌风险高;洞口偏压严重,进洞施工难度大。因此,西南地区超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大变形、支护侵限和剥落、围岩坍塌、瓦斯突出、地表开裂等工程灾害频发,施工风险极高。

基于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大型企业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对西南地区大断面富煤偏压软岩隧道修建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反映软岩蠕变全过程的统一本构模型,提出了偏压软岩隧道洞口段设计新方法,研发了高瓦斯长大隧道无轨运输关键施工技术,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化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平台。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国内20余座隧道及地下工程中,为应用单位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同时,项目成果还推广应用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隧道建设中,促进了中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技术及标准的国际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焦化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神木市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薛娟琴、毕强、张良、尚敏、唐长斌、马晶、刘军利、李国平、于丽花

化学与化工学院薛娟琴教授带领的环境催化治理与界面应用电化学团队,针对焦化废水中高浓度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剧毒氰化物及重金属离子等复杂污染物的处理及资源化,以各种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回用为目标,构建了物化-化学多元组合的处理方法,形成了焦化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提出了离子液体支撑液膜萃取/反萃同步进行的高效萃取理论,研发了液膜一步法萃取回收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新技术;阐明了提高钛基金属氧化物电极催化活性和使役寿命的改性机制,创建了基于电化学氧化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预处理技术;通过晶面调控及异质结构建,拓宽了催化剂的太阳光响应范围,提升了载流子分离效率,发展了生化处理后低浓度污染物光催化深度处理技术;研发了膜电容去离子技术(MCDI)耦合印迹材料的多级金属离子吸附技术,分步回收焦化废水中高/低浓度的重金属。

该项目创新成果显著,共发表SCI论文47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出版著作3部,获其他奖励3项,项目成果已在我国多个冶金和煤化工企业中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人:王燕妮、刘润滋、江莉、许捷、张文柱、董颖娣、周军妮、王纯、温浩

智能信息特征处理技术是结合图像信息处理、模式识别、软件工程等的视频监控技术,通过描述图像中的数据特征,分析、建模、检测并跟踪目标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触发报警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研究多尺度视频目标分析方法,采用多尺度统计目标行为,对检测范围场景中的内容进行样本分类,比较各样本特征值;根据制定的线性判别函数与目标特征值的相关性,快速准确地检测目标。

研究增强感受野的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引入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和空间注意力模块,扩大感受野;采用改进的路径聚合网络,传递更丰富的目标定位特征,提高特征提取能力;解决小目标的漏检问题,提高了目标检测精度。

研究记忆型特征融合的目标识别方法,将感受野模块嵌入到特征提取网络;采用特征融合模块,将多尺度特征图中的细节信息与语义信息融合在一起,使融合形成的图像包含更多的特征信息,有效提取感兴趣目标。

采用高效的智能信息特征处理技术检测、跟踪、判断并识别目标,节省存储空间、降低对硬件的要求,提高视频监控的有效性,检测可疑目标并及时报警,维护城市治安。

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名称: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长安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陕西分公司

完成人:罗西、李玲燕、刘奕辰、高源、杨浩翔、刘晓丹、胡伟

综合能源系统的构建有助于形成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产业园区能源新生态,核心在于横向多能互补与纵向协同优化。但是,现有综合能源系统在规划、建设、管理等过程中缺少“源-网-荷”之间的必要协同,各类能源生产、输配、存储、转化技术之间彼此割裂,综合能源系统的“源-网-荷”协同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现有综合能源系统在容量配置与运行调度、计划生产与市场交易、多能供给与柔性需求之间缺乏有效协同的现实问题,该项目提出综合能源系统设计运行动态优化方法,制定多主体博弈下综合能源市场交易策略,分析用户能耗监测技术接受障碍及推广路径,并基于以上成果建立开发以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全链条式优化模型为内核的综合能源智能化信息平台。项目成果形成科研论文35篇,专著1部,分项研究成果被陕西长安电力有限公司、韩城多能互补配售电有限公司、铜川欣荣配售电有限公司、陕西新元洁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陕西分公司等多家企业直接采纳,在园区级多能互补、售电交易、用能管理等业务的开展中实现了实际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自行车交通行为与环境感知机理及可达性规划方法研究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聪颖、贾锦绣、杨秋侠、吕麦霞、李微、李婷、王肇飞

自行车交通由于环境友好与灵活便捷的特性,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广泛重视。作为低碳、绿色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出行者感知安全舒适友好,自行车交通网络通畅可达,成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方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机动化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原有适宜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出行的空间被破坏,城市内部通过压缩慢行交通空间来满足机动化交通的出行需求,导致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等问题的加剧。这种过度依赖小汽车的交通出行模式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合理的自行车交通路网、完善自行车交通系统来调节。成果负责人李聪颖与项目组成员历时11年,以“自行车交通行为、出行者生理心理感知及可达性规划”为主线,从自行车出行者行为特性的角度出发,探索出行环境与出行行为的影响关系;考虑出行环境与出行者生理心理感知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了自行车出行者对出行环境的感知机理;将出行者感知与可达性相结合,构建基于出行者感知的自行车交通路网可达性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成果探究自行车出行行为、出行者生理心理感知和自行车交通路网可达性规划方法,提出可达性导向的自行车交通规划范式,为科学构建基于出行者感知与可达性的自行车交通规划方法、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项目组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项,成果应用于横向项目4项,发表论文3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二等奖。

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杨俊芬、李洪波、张广平、苏明周、彭奕亮、奚增红

本成果从构架整体结构到关键连接节点,从高强钢构件受力性能到制作焊接建造等方面深入开展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特(超)高压变电构架结构体系多参数多目标优化分析;(2)强度和刚度协调统一的特(超)高压钢管构架连接节点性能研究;(3)基于盲孔法和热─结构耦合分析的Q690高强钢管残余应力分布模式及高强钢管稳定性能研究;(4)高强钢管板卷管制作技术及焊接工艺研究。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科技处

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宋阳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