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杨杜:不确定环境下,如何成为高效管理者|教授洞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22-08-02 18:10 浏览量: 2421

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杜出席由EMBA中心主办的《汇贤论商》月度沙龙第三期,《不确定环境下,如何成为高效管理者》。本文根据杨杜教授的发言整理而成。

随着社会、经济、企业和我们自身的壮大,我们与外部环境接触的增多,不确定性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使我们与外界接触的渠道、速度、节奏都在变化,因此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感受更加深刻。

所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不应被当作一种压力。

对于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件事

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有三件事。

首先是决定。决策一件事情,拍板一件事情,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

第二是效率。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达到目标。我想用三效来说,效果、效率和效能。在分母一定的情况之下,分子如何出来更多的东西。比方说我们经常讲建企业文化,我们讲的是如何达到高绩效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做管理的基本点。

第三是管理。有些事情是必然要经历的周期,所以我们要发挥主动性。做好我们应有的管理,抓住主动权。

为什么我们觉得不确定性在增加呢?

简单来讲,我觉得和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有关系。

第一,企业规模变大,环境面对的界面增加了。这种情况导致我们面对的定量变少了,变量增多了,就是不确定的东西多了。

第二,如果管理上缺少标准、缺少流程、缺少模板等等,这种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只能依靠人,靠人的努力,靠人的情绪,靠人的奋斗,自然不确定性就提高了。因为人总是会犯错误的,我们必须在无人化、少人化的技术方面去努力,才能应对不确定性。

第三,目前由于受到了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些企业做着做着就忘记初心了,方向多变,过于机会主义,提高了不确定性。

第四,战略道路不清,指标不明。在这种情况下没法界定边界,界定不了我们所追求的量、度、节奏等等,所以在内因外因上都会产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的感觉。

“知思行果”四合一模式

人大EMBA课程,其实可以总结为“知思行果”四合一模式。我们今天讨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可以用这个模式来做个分解。

第一,知行合一,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行动的知识,有了知识得去使用。管理的本质在于知识,实际更在于行动。管理,是个行动,而不仅仅是知道而已,这就是我们讲的“实践论”,知行合一。

第二,更深入一些,就是知思合一。所学的东西,如果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就是别人的知识、通用的知识。要变为自己的知识,就要通过我们的思考、联系,联想我们自己的业务,自己的公司,自己的成长阶段,然后变为自己的知识。我把这个叫“思悟论”,通过思考来感悟出来一些东西。管理有没有权力,在于信息,更在于思想。

第三,知思行三者合一。我们一般学习就是直接学习前人的东西。但是,拿到企业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要进行优化,就是把前人的理论的科学的东西,变为你企业的更优秀的东西。这个靠我们思考的方式去运用。但是思考了之后,我们的知识不能只变为个人的知识和个人的思考,那就是思想家、学习者或者研究者了。核心在于把这些东西变为组织化的行动。“知思行”,这个行应该是组织的行动,而不能只是个人的行动。这样就把我们的知识和思考,通过组织来放大。管理的行动在于自己,更在于组织。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怎么以身作则,最终发挥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在乎组织起来的力量,通过组织来发挥力量。

第四,“知思行果”合一。它的证明全在结果,没有结果,我不知道你获得的是否是真知,我也不知道你是否真正地思考和真正地行动了。所以对管理者来说非常大的一个压力,在于必须有结果,而不能只努力,只读书,只思考。管理的证明,在于逻辑,更在于结果。把“知思行果”四合一的模式放到日常的行动和管理之中,会更容易成为一个高效的管理者。

人生到底在忙些什么?

我认为,人生只有四件事情——成事,做人,创利,悟道。

第一,成事。以事为本,敬业,要产生成就感。事儿要干成,人不干事儿是不行的,只思考是不行的。

第二,做人。以人为本,讲的是有底线,知道边界,约束,自律。这是保证事儿能够持续成的基础。

第三,创利。以利为本,企业管理必须投入,有产出,要赚钱,我们所做的管理必须是有价值的。

第四,悟道。作为一个具体的人,除了创造产品,提供服务,还要活明白。你的企业特色是什么,你有什么创新的管理理论出来。这些东西我觉得非常重要,但是最难做。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但我认为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悟”来让“道”可控,可设计。悟道就是创造性地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自己人生的成长道路。

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状态?

我认为目前中国在世界中处于超混沌态。

世界基本分为三态。第一是稳定态。比如日本,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创新速度减缓,社会基本稳定。

第二是动荡态,比如身处战争的乌克兰。动荡态中的企业很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是有限动荡态,也叫混沌态。在有限的条件下,它可能是稳定的。比方说某公司的内部管理可能比较混乱,但是面对客户是比较有序的,以客户为中心。内部怎么乱不要紧,客户那儿是不乱的,那么服务好客户就可以了。所以在混沌态里,企业还能取得一定发展。混沌态是一个怎样的系统呢?首先开放;第二变化迅速,频率比较高,周期比较短,好比现在一个信息的热度也就维持两天左右;第三是难以预测,也就是不确定性。

还有第四种,就是超混沌态。在强者的企业面前,在强人的面前,我可以设计,可以来左右它。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了一定实力和地位,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层面去控制、改造一下混沌态。我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已经处在超混沌态这个层面,在确定的混沌的世界态势之中,这两个大国各有各的主导力和影响力。

超混沌态应对不确定的能力如何用在管理中?

在不确定的情况之下,要能够形成自己的主动性。

第一,超越商业思维,形成企业思维。商业只是交易,企业要建成组织,要形成系统。

第二,超越机会主义,形成战略布局。战略布局和机会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机会主义在两点间做选择,战略布局在3-5点之间“下棋子”。比方说我们给自己做一个战略方向,如果同时能够为对手让出一块儿来,让他在另一个地方赚钱,那么我们就对整个局面有了一种把握,或者有了一种战略的影响力。

第三,保持系统开放,形成有效管控。比方说,如何让大家在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里,在开放的状态下保持理性竞争,保证这个行业或者圈里合理的利润率,去掉害群之马,这个叫做形成有效的管控。

站在上帝的视角,形成设计的思维,保持必胜的信念。

“主权在我”

在一定的界定环境之下保证“主权在我”,而不是一直跟着别人走。这里就涉及到,你是预测未来还是设计未来,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前者是理论家或者科学家,后者是管理者或者领导者。

“主权在我”是企业降低及管控环境的不确定性,达到有效成长、有效管理的基本立场。

五维经营模型

企业规模在扩大,面对的环境界面在增加。维度越多,不确定性越大。现在我们的环境就处于这种维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简单讲分五维。

第一维,客户维。企业和客户之间,把客户服务好,是每个企业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一点。

第二维,竞争维。在行业里,和竞争对手形成良性竞争,而不是杂草丛生的恶性竞争。

第三维,联盟维。除了做好自己的企业之外,我怎样从竞争对手中拉出同盟企业,谁在跟我做合作,谁在给我做互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产业链,或者供应链,或者在某些协议层面形成的联盟。

第四维,公共维。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比较大的企业,深受政策变化、舆论、公众、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等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很大损失。

第五维,生态维。近三年,世界遇到了更复杂的问题,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不是行业环境,不是竞争环境,而是战争、瘟疫、灾荒这样的大环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怎么处理?

企业由身处一维、二维、三维、四维,一直到五维,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但是很多事情不可控,比如疫情、政策、舆论等等。那我们如何建立机制调控这种局面呢?

企业向前发展,收益可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但是最首要的是活下去。如果把企业比作在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危险大海里航行的大船,那么应该是沿着主航道向前走,主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希望之星。如果要让自己的不确定性处于可控或者相对较少的状态,那就应该找准公司的战略主航道,约束上限和底线,找到自己的核心宽度,在这里边左右航行,最终朝向愿景的方向。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确定未来的路怎么走

我想跟大家说几条简单的建议。

一、不要陷入思想斗争。

人都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有奋斗的,有愤青的;有奔跑的,有躺平的;有唱好的,有唱衰的;有清醒的,有糊涂的;有负责任的,有看热闹的。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受太多干扰,不要陷入思想斗争。

具体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不管国企还是民企,有竞争力就是好企业。所有权所有制只是做好企业的一个点而已。

2. 不管竞争还是垄断,企业成功就是好手段。竞争让我们觉得是个好词,垄断是个坏词。实际上企业就是在追求垄断,非常厉害的企业肯定是被别人反垄断才有力量。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保证企业的成功。

3. 不管转型还是坚守,企业活着就是好战略。遇到问题了,到底是用转型的方式还是传承原来的好的经验呢?不见得一定要创新,保证企业活下去、活久,就是好的战略。

4. 不管民主还是权威,管理有效就是好机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于某一个具体业务,决策班子里有的人非常厉害,其他人都不懂,那听他的就可以了。如果大家都懂,那就民主。我们不是要追求民主或者权威,而是追求管理有效,决策有效。

5. 不管钱多还是钱少,只需要明确分配原则。不要琢磨分的人多了还是少了。很多优秀企业按贡献分配,那么就明确到底什么是贡献。比方说按劳分配就不是贡献,因为劳动是投入,不是产出。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为猫是抓老鼠的,不是看颜色的。我们的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不要陷进思想斗争里,没完没了地争一些东西。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自己要有行动力,要有干成事的思维。二、不要发牢骚,不要总有受害者意识,任何一个环境里边都有成功的人。

三、不要出边界,出边界会被吃,所以要有食物链的意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制度和文化的确定性和人员的流动性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一不要怕制度管得太死,制度必须无漏洞。第二不要怕文化的理念太极端,文化应该没有歧义,不让大家误解。第三不要怕人员的流动率高,没有沉淀才是有活力的组织,我们怕的是组织没活力。

做企业的边界意识和行为已经成为可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道德经》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徼”主要就是边界的意思,只要管理到位,可以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以下八点就是企业的“徼”管理:

三政不能无所谓,言行不能太放任。

板块不能太多元,债务不能太压身。

油门不能踩太大,备胎不能不准备。

胜利不能太陶醉,该纳税时且纳税。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此次分享,正确地认识不确定性,通过应对不确定性的设计来找到“主权在我”的企业发展模式,达到有效管理。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