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创新为何总是事与愿违?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2021-12-06 16:20 浏览量: 2589

要想生存,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创新,例如推出新产品,开启新的商业模式或是行事方式。在亚洲,家族企业是商业板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这些家族企业是更善于创新,还是更容易因循守旧?

教授简介

Marleen Dieleman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荷兰·莱顿大学 博士

教研领域:亚洲家族企业、新兴市场策略、印尼企业文化、商业集团、制度创新精神

有观点认为,鉴于家族企业往往会更节俭更保守,因此会在创新方面处于劣势。例如,企业所有者会更倾向于严格控制决策和开支,因此留给实验和创新的空间非常有限。

我的学生在家族企业课程上会谈到自己在家族企业的经历——由于公司的经营方式过于传统,他们往往担心难以像专业人士那样提升自己;也许自己有一些很棒的想法,但由于父母的限制,这些想法往往难以实施。

最重要的是,家族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有很长的任期,这可能导致公司僵化,不利于展开彻底的改革。

亚洲的大家长(往往是男性)通常不愿意退休,而且由于成长时代的差异,他们可能无法掌握新兴技术或消费趋势的力量。

除此之外,管理层和董事会通常由拥有类似经历和想法的股东或内部人士构成,不免会导致集体思维,进一步阻碍真正的创新。

机遇和风险

那么,家族企业注定与创新无缘?

也有人认为,家族企业的经营方式恰恰有助于它们成为真正的创新企业。

作为企业所有者,他们有意愿寻求新的机遇,并为之承担风险。家族领袖——特别是大股东——完全具备实施长期战略所需要的权力和时间,而外聘的首席执行官通常缺乏这些。

此外,下一代家庭成员可能会在更年轻的时候就踏上了具有影响力的位置,这可能有利于推动新想法的实施。如果不同代际的领导者能够卓有成效地团结在一起,就能带来非凡的效果。

家族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会深入参与到所有决策中,在亚洲尤为如此,从而对企业乃至行业都拥有非凡的洞察力。在这一基础之上,他们会更清楚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分配以维持现状。

直接参与也意味着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管控资源如何配置于创新活动,当然学习曲线也更陡峭。

能力和意愿

这就导致了影响家族企业创新的所谓“能力-意愿悖论”。

如果企业所有者在创新方面做出了投资,他们更善于将投入转化为有形的成果。但研究表明,他们投资新项目的意愿并不强烈。

我合作过的几家家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在价格上竞争激烈,却无法凭借独特的产品在市场脱颖而出。随着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企业面临着利润下降的问题,并且开始将重点转向成本控制。

不仅价格竞争难以维持,家族继承人也往往缺乏经营的热情。为了保持低价,公司可能会忽略环境可持续性、良好治理、高品质或有趣的工作环境等特质,而这些正是年轻一代家族成员所重视的因素。

事实上,很多学生都表示对父母的生意“毫无兴趣”,一些继任者也私下表示自己宁愿离开家族企业。

打破价格竞争的循环需要专注于高价值产品的创新以及崭新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对公司的定位做出有战略意识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争夺市场份额。

许多家族企业尚未准备好应对这一转变。由于机构过于精简,因而无法尝试新事物;虽然愿意在新事物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资本,但通常不是高价值类型。

家族企业的下一代领导者往往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受困于过时的业务,却没有能力引领家族企业成为令人敬仰的开拓者。

面向未来的家族企业

如果像研究表明的那样,家族企业能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它们要如何利用这一点获得更大的成功?

一项有效的策略为主动灌输新的想法。许多企业所有者都会收到源源不断的创新提案,通常都是为了寻求资金。但这些提出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并且这个过程是非结构化的。

更好的选择是让行业创新专家进入公司董事会,这样他们的目标就能够与家族企业保持一致。选择相关专家的时候要考虑到想法的多样性,而不是他们对企业所有者的熟悉度。

如果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忧阻碍了所有者前进,他们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创新咨询委员会,定期报告如何紧跟最新形势。“面向未来”的投资应当作为战略规划周期中的一个单独项目。

推动新想法当然不容易,在亚洲这种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商业环境中尤其困难。也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为新的计划同时任命导师和拥护者。

创新需要企业所有者的指导还有积极的拥护者(如新一代的家族企业领导者)来执行。导师能够确保行业知识和教训的传承,而拥护者完全可以利用家族资源试验新的想法和模式,或许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实体中构建,以避免被“传统业务”边缘化。

如果家族企业能够撬动其深厚的行业积累、更强的监控技能和创业动力,那么它们完全能够成为所在行业的开拓者。

当他们成功地走到了创新的前沿时,就更能够吸引富有激情的新一代领导者,增加公司跨代生存的机会。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网BizBeat

原文标题为Innovation in family firms: A missed opportunity?

作者:Marleen Dieleman,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