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设计学学者齐聚湖南工业大学共商“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

湖南工业大学
2020-12-22 20:05 浏览量: 3781

12月20日,为期2天的“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高峰论坛在湖南株洲举办,国内多名学者齐聚,共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走向。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谭益民 宣布开幕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刘扬 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吴小华 致辞

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若梅 主持

“随着5G技术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设计又迎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给设计的对象、流程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变化,引发了设计思维和方法体系的变革。绿色、智慧与安全,已经成为设计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和最本质的特色。”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刘扬说,湖南工业大学主办这次以“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为主题的高峰论坛,旨在为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为畅享智慧生活、美好人生贡献创新方案。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7位知名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设计未来”“设计创新与生态文明”作大会主题报告。

吴小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计教学思考”

他以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改革为主线,深刻探究了传统美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他表示,在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中从“良言”开始、重“金课”基础、创“游戏”人生、为“设计”创新。围绕“守、创、培、探”,坚守“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打造创新社区、重建设计人文”的办学初心,努力创造大数据智媒体时代下的“包豪斯”,使之成为中国设计教育变革的实验场,为当代设计教学发展开辟新站点,着重培养审美判断与视觉修养能力,社会感知与项目执行能力,技术学习与创新创造能力,探索采用人才、教学、管理、育人新的改革机制,构建居学一体校。

席涛“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与应用”

他着重分析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的认知问题、属性问题、方法问题和应用问题。随着人类的进化,智能时代的我们在思考人与环境共生相处的问题,并对数据可视化设计进行了解读,他强调,数据可视化设计是增强信息可读性和促进信息分析和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视觉情感化设计;数据可视化的演进源于设计的进化;是信息设计的谱系研究;数据可视化设计是研究用户需求,运用设计工具对生成结果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排序和过滤。通过文献研究、本体论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设计创新。运用数据可视化设计,解决包装业的问题。

朱和平“数字智能时代的新设计”

他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新设计”发展的基本路径,新设计在思维、材料、方式、技术上走向融合,协同创新是“新设计”发展的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数字智能时代的新设计进行了深刻地阐释。他表示培养数字化、智能化科技与设计复合型人才是“新设计”发展的重中之重。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学科资源共享的“新设计”教育平台越来越重要。设计无处不在,设计推动创新,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和产业生产力的标志。设计学与其他的领域、行业相融合,设计学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李中杨“设计智慧与创意角度”

他从中国文字设计、品牌造型、城市公共设计、设计教育,以及自身设计作品等5个方面,列举了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拓展设计思维,运用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设计作品。他认为,现代设计需要关注国家机构调整与设计发展趋向,例如自然资源设计、生态环境设计、农业乡村设计、文化与旅游设计、教育与健康设计。通过这些案例,他指出生命设计是最大的设计,生活设计是最落地的设计,有利于让设计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明晰当今设计发展方向。

苏永刚“未来已来”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超乎想象,需要探索未来人们生活方式与科技情境,21世纪的社会特征及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向周边拓展的大趋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唯一的确定是不确定性,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沟通模式和设计流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时尚行业更是如此。时尚设计+科技创新会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科技(基因工程、 纳米科学、人工智能) 之一,人工智能在最近三十年跟随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不断发展,并渐渐成为一门独立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自成系统,深深影响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需要思考未来,才能让设计行业健康向上发展。

张展“设计的价值——系统打造品牌内在文化”

他从产品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定位的价值以及创新模式的价值四个方面展开叙述。就产品的价值而言,通过“回形针”设计案例,说明设计不仅要关注产品的销量,更要关注产品最终的用户体验;对于品牌的价值来说,他以大家熟悉的文具产业、“无印良品”和“小米”品牌为例,说明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品牌,必须以产品为载体,设计不仅是一种组织行为,更是树立企业内在文化的品牌建设行为;在定位的价值方面,张展教授以自身设计作品为例,说明满足人的潜在需求是回归设计创新的本源,突出表现设计不仅是靠感觉来判断,更是一种精准定位下的领导力;在创新模式的价值上来讲,他以“得力”与“博路”设计合作模式为例,来说明设计不仅需要长期运营积累,更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化机制来确保持续创新。

王建民“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以智能座舱的创新交互设计与评估为例”

他围绕“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十二字设计理念,探讨了“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专业(含动画)的发展机遇与优势,提出经典的交互设计概念,在论述“HCI、AI、HEC”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对智能汽车HMI研究的五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着重讲解了智能座舱的交互设计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互设计”、驾驶员(乘客、行人)交互行为分析、未来出行方式带来的服务设计等内容。他还以“同济大学用户体验实验室与汽车交互设计实验室”为例,说明交互设计的目的在于探索用户的潜在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竞争力,以此展望未来出行方式带来的服务设计形式。

詹秦川“设计+未来+思考”

他从“大设计”思维解决小问题、人工智能的力量、“科技+文化+设计”融合三方面,通过众多设计创新案例,对设计的思维、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进行了全面论述。他认为我们要回归到解决问题的本质上,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设计创新,从而达到设计创新助力区域振兴的目的。创意和创造在未来将会成为设计师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人工智能在这其中产生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可以将科技和文化很好的融合,并且这种全新的设计模式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做出更多更好的文创设计产品,达到设计扶贫和文化复兴的目的,人类也能更好的探索可持续与生态设计体系。

吴迪“智慧城市和村镇: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视角”

他提出未来城市设计的方向是智能、物联、共创和共生,同时也指出现阶段城市和村镇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利用物联、智能,做好城市管理检测工作,实现有机城市共创共生,从而更加合理科学的分配社会资源,利用文化科技融合助力景区建设,做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于未来的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相信信息物理社会化融合系统可为未来城市和村镇提供高效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和服务。

王汇文“越风徐来,高丽为妆——越窑青瓷与朝鲜半岛陶瓷交流”

他以两晋以来我国同朝鲜半岛的陶瓷和佛教交流历史为主线,对高丽青瓷礼佛器具组合、越窑制瓷工艺传播与高丽青瓷发展、高丽青瓷的烧制工艺、中国境内出土的高丽青瓷进行了分析。他得出吴越与朝鲜半岛的佛教传播交流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两地之间的陶瓷交流经历由越窑产品输出向制瓷技术输出的转化过程。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以佛像与礼佛之器作为交流媒介,对高丽青瓷器形产生了重要影响。高丽青瓷发展分为青瓷、纯青瓷、镶嵌青瓷三个重要阶段,极大程度传播了中国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证明了文化的传播交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也启发今天的我们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实现本土特色化。

李民“双一流背景下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他以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从坚持内培外引,筑建人才之基;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探索‘两融、三驱、四化、五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方面,对双一流背景下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强调要将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鼓励师生们主动参与服务地方发展,在设计专业建设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求变,以VR产业发展为牵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致力打造集“产学研创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王震亚“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趋势思考”

他强调工业设计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在产业方面,设计面临着转型升级。行为方面,设计不断地跨界延伸。教育方面,设计意味着交叉融合,这些都是设计开放性的表现。他提出智能时代产业意义的设计理想模型是通过开放的设计打破学科的界限,最终实现产业的价值。在未来,设计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开放的设计可以改善工业化的封闭体系。沟通的设计,可以架起从人到物的新桥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将解决物质社会的问题。

陈汗青“万物互联时代的创新设计特征——兼论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走向”

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交汇期。创新设计正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动力。伴随着人工智能、图像声音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完善,在后疫情时期,人类正面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故在设计上要更加关注“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瞻性视角,全方位探讨设计学科建设新机制、新模式。

他提出“人人可参与创新设计”、“可随时参与创新设计”、“可处处参与创新设计”,、“跨界参与创新设计”、“创新设计尤其是设计教育的发展,要在人工智能视野下系统的规划路径和关键举措”是推动设计教育、创新设计换挡、提速、升级的五个显著特征。

建议我校:一是战略对接,顶天立地。二是构建雁阵,共谋发展。三是高端跨界,协同创新。四是对标对表,立德树人。五是系统生态、追求卓越。

李超德“乡关何处?艺术乡建之我见”

他从设计的话题、设计的价值、设计的精神三方面,围绕什么样的设计是有价值的,价值的多元化;“艺术乡建”不能成为盆栽,应该是立体的充满温情的有机整体;“高级的设计是不留痕迹的”由隈研吾的设计而启发三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在生态文明旗帜下,乡村的问题是过度现代化产生的问题,不能以精英主义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我们要以有机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生态文明,多维度深度思考设计的价值,相互尊重和认可,积极构建乡村共同体。强调好的设计应直指人心,艺术乡建旨在倡导保护文化遗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艺术激活传统文化,推动村落复兴和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蔡新元“历史即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视野与实践”

他以工业革命早期,当前人们试图解决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为例,引出我们如何理解未来?如何理解当下科技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真正面向未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未来是如何开始的?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话题。提醒人们要勇敢承认人工智能和数字未来带给我们的深刻变革。强调当今世界已经变成由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万物互联在一起的“I’M ABCDE”,预测将在2050年前后这个“奇点时刻”,人工智能或者机器智能会全面的超过人脑。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设计的生态,设计的出路一定不在自身,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描绘出来的技术方向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蔡教授引用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的名言“未来早已来临,只是尚未均匀分布”,鼓励年轻人要有创造未来的勇气,携手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未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创造一个符合逻辑的未来。

编辑:霍旭东

(本文转载自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