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寻找方向的重要基础,将是“科技哲学” | E个洞察

长江商学院EMBA
2021-12-01 18:00 浏览量: 1970
作者|杜运周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编者按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都以跟随战略为主,外面有成功的领先样板可以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已经得到检验,企业只要把效率提高,就可以实现增长目标。

但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的发展理念、逻辑和模式已经改变,组织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思维调整。

企业思维调整的方向是什么?企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思维调整?本篇作者从发展、创新、思维三个角度的变化和转型进行了分析解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发展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中国已进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发展理念从实现物质富裕转向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发展模式从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而“双重富裕”之路也必将是指导中国人迈向共同幸福的道路。相应地,21世纪组织和管理面临的一个最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如何创造幸福感。

与此同时,中国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质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高质量意味着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加,我们对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同时,高质量创新意味着中国企业要以开拓者的身份进入一些新兴领域或者未知领域,没有先例能模仿,必须依赖基础创新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企业家将更需要具备哲学思辨能力,更注重基础创新,尊重创新规律,才能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找到确定性的底层逻辑和创新方案。

哲学,特别是科技哲学将成为企业寻找方向的重要基础。

创新模式和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

早在1996年,著名管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西蒙在其名著《人工科学》中,就用了两章篇幅讨论复杂性以及复杂系统的问题。

1999年,Science组织了一个复杂性专刊,讨论21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复杂性方面的发展方向,并明确提出科学研究要超越“还原论”思维,即不能过度采用机械的、“分”的思维去割裂地认识世界,应更加关注基于整体论视角理解复杂性问题。

此外,物理学家霍金也预言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纪。这种底层逻辑的改变也正发生在管理领域。今天管理实践已进入创新生态系统时代,任何一个组织的创新都不能只依靠组织内的研发活动独自实现。创新是否成功,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合作伙伴。

创新生态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主张在多方参与者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活动组态。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复杂价值创造,但是这种相互依赖性也是创新生态的风险来源。如何有效地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管理者需要整体和系统地评估创新生态的风险。

创新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依赖关系与风险管控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整体性与系统性。任何一个组织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体失败。

二是非对称性和单边依赖。生态系统内的关系可能是单边依赖的,企业需要寻求在生态系统内的主导位置,避免因为单边依赖而陷入被动或者“卡脖子”困境。

三是并发性与组态效应。创新结果取决于相互依赖的多种因素的组合。

四是需要区分瓶颈因素与使能因素。企业既需要关注促进合作的使能因素,还要注意生态系统内是否有企业创新所必须突破的(瓶颈)因素,从而保障必要因素的供给。

思维转型

在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在发展理念和模式上进行思维的调整。

1. 重新定义竞争和成功,迈向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的幸福之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分别分析了不幸福的成因和幸福的成因。罗素指出,美国人和英国人不幸福的根源之一是“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结果”,指望用金钱换取排场,用成功换取尊重。

罗素认为虽然金钱可以增强幸福感,但这是有限度的。不是只有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才会被人尊重,“一个科学家不一定很会赚钱,但旁人不会因为他收入的多寡而影响对他的尊重”。他认为美国人需要转变信念才可以幸福。

可喜的是,我国领导人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之路,这也必将是指引中国人走向共同幸福的道路。21世纪组织和管理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就是如何创造幸福感。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将会对组织使命、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和企业家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竞争,让竞争服务于幸福发展观。只有建构“欣赏链”和相互欣赏的文化,社会和组织才会走向共同幸福。因此,从竞争和自利向共生互助的生态系统和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是必然趋势。

一些领先企业开始践行“幸福发展观”,比如方太提出幸福科技观——“幸福为本,坚持以终为始,让科技凝聚幸福”。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体改变发展理念,加入互助、利他、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人人在良性竞争中互帮互助、彼此欣赏,终将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

2. 超越唯效率,慢有时比快更有价值

管理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前者强调效果,即在正确的方向上实现目标;后者强调效率,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更加适合方向已确定和环境稳定的情况。

由于创新的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在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将更加重要;而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唯效率”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甚至可能成为其长期效率低下或失败的风险来源。

正如方太茅忠群所言:“以百年眼光看,往往短期的快,就是长期的慢;短期的慢,就是长期的快。”

企业需要意识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赖基础创新,而基础创新具有“时间压缩的不经济”特点,需要长期投入和“慢战略”。比如,芯片的制造周期较长,那么在这种行业就不可能指望赚“快钱”。

知识工作者的价值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企业需要加强对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长期培养,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率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企业在战略方向上远离难度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或核心科技的开发。久而久之,企业也就难以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原创型”或“专精特新型”企业。

3. 摒弃“非此即彼”思维,走向整合思维

在机械物理的时代,我们的信念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以及竞争的“零和游戏”规则。然而,在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需要迈向生态化,每一个企业都将发现组织内外的相互合作对于实现经营目的的价值。管理更加需要在“整合”中实现互利共生。

我们的信念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合作可以创造共赢”。因此,管理的思维需要从非此即彼的“二分”思维转向“整合”思维。

4. 从上层应用创新到底层基础创新

每当遇到巨大的时代变局,都需要我们从哲学底层去思考范式变革。这是由知识体系决定的。认识论的基础主义认为上层知识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形成一个知识金字塔。

上层知识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为每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和机构指明了发展方向。

5. 中国本科教育需要拓展知识广度,增强科学哲学和批判思维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数字化转型,数字货币的金融创新,NFT等数字艺术品推动的文化创新,国潮兴起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生物医药、基因技术、芯片、碳纳米管等新材料的技术创新,都对新时代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转型教育模式才能跟上并促进这些创新也是当今高校的挑战。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科学家施一公也指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思维。2021年8月8日,任正非在给华为内部的批语中写道:“在技术(部门)工作客气是毒品,直面批评、争论才是良药”。批判思维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所必备的创新思维。

此外,中国对科学哲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交叉研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将哲学底层思辨、方法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有力地支撑基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6. 区分成功与价值

笔者认为我们面临两种不同的金字塔:组织/社会的金字塔和知识的金字塔,前者关注成功,后者关注价值,二者方向相反。组织/社会的金字塔是越接近塔尖越成功;而知识的金字塔则是越在塔底贡献越大。

我们都是站在深耕于知识金字塔塔底的那些伟大学者的肩膀上前进的。认识到组织/社会与知识两种金字塔的差异,我们便会明白爱因斯坦的名言:“不要争做成功的人,要努力做有价值的人。”

我们要对成功的人报以掌声,也要对做出价值贡献的人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可能常年勤于钻研、甘于奉献而默默无闻,正如许多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

我们尤其要注意在知识金字塔中,底层而非上层的创新更大。2021年8月8日,媒体报道华为要炸掉研发部门的“金字塔”,这说明领先科技企业已经注意到两种金字塔的逻辑冲突。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应该区分两种金字塔的差异,避免组织/社会金字塔的逻辑渗透到知识金字塔体系,从而更好地支撑知识金字塔发挥高质量创新作用。

7. 促进“兴趣驱动创新”制度化

知识具有工具价值和内有价值。工具价值指知识具有实现其他目的的价值。当我们把追求知识、获得知识当作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时,就是利用了知识的工具价值。在管理中,了解知识的工具价值有助于我们在制度设计中奖惩分明,激励贡献者。

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过度诉诸功利激励,不仅不能满足人的内在高层次需要,还会忽略其内在驱动力和好奇心。

除了工具价值之外,知识还具有内有价值,即知识的价值不是来自将其用于实现其他目的,而是出于研究者的兴趣或好奇心。

正如颜宁所言,出于好奇心和兴趣解释世界本身就是知识的价值所在。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实际上,这种求知欲、对内有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看似无用的“兴趣驱动”的创新,往往可能给社会和组织带来翻天覆地的创新。

一个典型案例是谷歌开创的“20%时间”工作制度,即允许工程师一周可以拿出一天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任何研究,真正保障了“兴趣驱动”的创新制度落地。在“兴趣驱动”制度保障下,谷歌先后涌现了谷歌新闻、谷歌地图等创新成果。

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唯效率、唯功利和科技的“拿来主义”已经显现出弊端和不可持续性,难以支撑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的幸福之路。

创新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包括哲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管理问题,但是基础知识及其创新必定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展高水平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石,也是实现精神富足必不可少的思想和知识基础。让我们拥抱底层逻辑,迈向幸福之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长江商学院EMBA立场。

◆拓展阅读◆

修炼未来格局,欢迎报考长江商学院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