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12-13 16:38 浏览量: 5383

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做法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中国研究生》杂志,面向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广大研究生群体宣传“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今天,“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专栏推出第七篇——河海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课程简介课程团队

本课程团队从思政抓手、教学名师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成员配置,思政抓手老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教学名师带领教学骨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实践基地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专业指导。

教师团队现有教师8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思政辅导员1名。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计划4人。

团队分工

课程负责人陈育民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目前担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土木教工三支部书记。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重大课题。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2016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1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0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所在支部获得江苏省教育工委“高校特色党支部”“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刘军教授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B类资助,江苏省高校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结构爆炸毁伤预防与控制”团队带头人。喻君教授指导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累积获奖10余项(含国、省级特等奖3项),参编中文教材3本(含国家级2本),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及江苏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资助。

张富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堤坝工程、基础隔震与减振,曾获“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杨贵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动力学与工程抗震、土石坝与堤防减灾方向的研究。李平副教授善于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先后获得校讲课竞赛三等奖,并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宋良龙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和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特等奖、第九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张洁老师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八年,开设《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主持省级信息化重点项目1项、校级管理研究项目1项,参与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和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等课题。

教学目标基于河海大学提出的“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培养要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地震灾害与减灾、结构抗爆与防灾、建筑连续倒塌与防治、地质灾害与防护、地下工程灾害、路基工程病害、多灾场理论与对策的特点及其防护技术,增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意识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评价土木工程方案时考虑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的影响,并深刻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性提出了ITP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围绕国家需求的思政教学(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聚焦学术前沿的理论教学(Theoretical Teaching)和面向重大工程的实践教学(Practical Teaching)为一体,培养掌握土木水利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围绕国家需求的思政教学(I):围绕国家防灾减灾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防灾减灾专业人才。课程依托海洋强国、国防安全、军民融合等战略计划,突出思政引领,借助一系列灾害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生命的冲击,同时也让学生深切认识到防灾减灾事业任重道远,使他们带着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所学知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发展。

聚焦学术前沿的理论教学(T):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和灾害特征也各有不同,一些地区减灾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课程内容瞄准防灾减灾科学前沿,结合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展示工程灾害分析和减灾理论最新进展,增强学生对学术前沿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面向重大工程的实践教学(P):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依托海洋岛礁、川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与思政融入点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并行,三层递进”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恰当的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德育知识。课程的各章各节均有适合开展思政的知识点。

课程思政培养模式方案

课程思政设计包括知识单元、知识目标、思政目标与课程思政对标设计。其中,“知识单元”将各知识点汇总为一个主题进行授课;“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理论学习目标;“思政目标”是根据各知识单元知识点讲授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后,在德育方面达到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对标设计”是将思政内容如何融入课程进行的设计。

课程思政设计方法

课程思政具体设计思政教学实践

(1)依托支部党建,构筑思政育人高地。教学团队教师主要来源于河海大学土木教工三支部,课程负责人为支部书记,创建了河海大学首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省委组织部同志曾到“工作室”现场指导并充分肯定。课程团队邀请江苏省委党校李建柱教授担任支部“理论学习导师”,多次到访河海大学,并为课程教学团队、选课研究生做专题思政报告。党支部获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海大学“强基创优”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职工)培育创建、河海大学“特色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河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河海大学基层党建品牌创建项目资助立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选河海大学基层党建品牌创建资助项目、河海大学最佳党日活动二等奖等奖励。

课程负责人所在支部获得省级表彰

(2)创新课堂方式,增强教育育人实效。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采用日本东京大学Ikuo Towhata教授主编的《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作为课程辅助教材,并邀请该教材作者来访中国给研究生授课,做到了“作者讲原著”,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围绕课堂内容,采用课下分组学术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会学、会做、会表达的综合能力,增强教育育人的实效。

创新课堂方式:国际专家授课(上)与课下分组讨论(下)

(3)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材育人渠道。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围绕课程内容,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新要求,教学团队主编了《基础与工程实例》《岩土工程数值方法与应用》《土木类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进阶教程》等一系列配套教材,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教材育人的良好作用。

教学团队主编的课程配套教材

(4)结合重大工程,助推科研育人能力。课程建设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需求,深入开展土木工程防灾理论与减灾实践的科学研究,以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近年来,课程负责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重大课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课程负责人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证书

另外,课程负责人还参与编制了包括《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吹填珊瑚礁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等在内的国家级行业标准3部,在教学中将最新规范(标准)的内容与课程知识点充分融合,培养研究生主动创新意识,起到了助推科研育人的良好效果。

课程负责人参编的国家级行业标准

(5)践行培根铸魂,担负责任育人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国家防灾减灾理论与减灾技术现状,抛出目前工程建设与安全中的“卡脖子”问题,鼓励研究生勇于责任担当,敢于突破瓶颈。近年来,课程团队带领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季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信,培养了学生荣誉感和使命感,深刻践行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观。

课程团队带领学生获得的主要学生竞赛奖励课程特色

(1)创新考核机制,注重能力培养。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制,不唯考试成绩论,培养学生会学、会做、会表达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地震中桥面塌落震害解决方案思考》的作业,要求研究生根据汶川地震中广泛出现的桥梁震害(课程第二章),思考防灾减灾措施;在结课考试中,根据实际工程灾害,要求研究生应用所学知识(课程第三章),分析致灾机理并提出加固方案。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学以致用、独立思考的能力。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作业与教师批注(左)和考试试题(右)

(2)鼓励原创研究,提高培养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探索,突出原创性研究,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过程,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河海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课程负责人指导的部分省级和校级优秀论文

(3)提炼思政经验,加强示范作用。2019年11月河海大学首届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上,课程负责人作为全校唯一的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书写高校基层教工支部党建‘奋进之笔’”的专题报告,详细汇报了在支部党建和课程思政活动中的创新举措。

课程负责人在河海大学宣讲课程思政经验

(4)依托学术平台,增强课程影响。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及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计划,这些科研平台更好助力/促进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课程负责人主持了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牵头承担了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方向核心课程群课程思政构建工作。依托高层次学术平台,进一步增强了课程思政的影响。

教学团队获得的教育部科研平台教学案例教学案例1

讲好课程第一课,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特色与创新点(1)分享震害调查经历,实现灾害情景教学。(2)分析地震致灾机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土木工程灾害的特征及类型(1.1节),以及灾害的危害性(1.2节),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将第一次课设计为“汶川大地震考察的见闻与思考”,主要内容是依据课程负责人在汶川“5.12”大地震后,带领日本著名的地震学家石原研而、国生刚治和井合进等教授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实地考察的亲身经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从高土石坝变形、断层错动、桥梁坍塌、泥石流与滑坡等震害现象,剖析震害机理,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与学生分享候选人实地考察的心情,勉励他们不懈努力,认真学好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国家整体防灾水平,才能减少强震作用下的人员伤亡,从而激发学生心中主动学习的潜力,全力扣好研究生学业生涯“第一粒扣子”,起到了课堂育人的良好效果。课后会根据汶川地震中的桥梁塌落震害,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研究生针对地震致灾机理,积极主动思考,提出控制新建和既有桥梁塌落的工程措施,分析加固原理,并与研究生讨论技术方案,鼓励研究生申报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

课程负责人参加“5.12”汶川大地震现场调查教学案例2

立足国家战略,培养学生使命担当精神

特色与创新点:(1)铭记国家战略需求,树立正确价值导向。(2)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第五章主要讲授地下工程的灾害与减灾,其中地基液化灾害(5.2节)是主要理论内容。地基液化指的是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发生的液化震害现象,造成建筑物的地基失效,发生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我国海洋岛礁液化的防灾减灾”。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确保岛礁工程安全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珊瑚砂岛礁主要通过吹填而成,在地震作用下珊瑚砂地基液化将对岛礁及岛上构筑物安全带来巨大风险,目前针对珊瑚砂的液化机理与加固方法远不能满足安全需求。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岛礁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勉励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于争先、担当作为的“大国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负责人自2015年起开始“海洋珊瑚礁砂”相关研究,曾到海洋岛礁开展现场考察和试验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等纵向课题多项。通过讲授岛礁建设与安全相关的科研过程,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实践了课程思政,课程育人。

课程负责人在海洋岛礁考察和现场试验其他2021年11月15日,由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城市建设学部共同举办的“土木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课程负责人陈育民教授应邀参加研讨会,并做题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思政建设”的特邀报告,与兄弟院校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图文|河海大学

编辑|王斯后

责编|雅琨

转载 |中国研究生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