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 | 湖南大学《村镇聚落形态学》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11-05 15:42 浏览量: 3195

2021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21〕7号)公布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单,其中研究生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9个。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做法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中国研究生》杂志,面向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广大研究生群体宣传“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即日起,“中国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设立“研究生课程思政风采展”专栏,陆续推出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敬请关注!

课程简介课程团队教师团队由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组成。课程负责人卢健松教授曾获国际建筑协会(UIA)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Vassilis Sgoutas Prize)专项奖;参与的教学项目曾获多项教育部、省级教学成果奖;有丰富的乡村人居建设经验,实践成果曾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提名奖)等奖励。课程思政部分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龙兵教授为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教学名师,“移动思政课堂”曾获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认同;吴增礼教授为青年长江学者,出版相关专著2本。课程内容由长期在乡村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老师指导。柳肃教授曾获中国建筑教育奖,湖湘传统村落研究学者,编写相关教材4本;魏春雨教授曾获中国建筑教育奖,WA中国建筑成就奖,以及多项国家级建筑设计奖;徐峰教授为十三五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4项;姜敏副教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1项;尹怡诚高级工程师为十八洞村驻村规划师,获湖湘青年英才表彰。

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建筑学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开设在村镇建设领域的前沿方向课。团队积极发挥“科研育人”的价值,藉由村镇聚落建设方法的阐释,诠释村镇建设的特点、流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村镇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特征,培养适应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管理、实践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专门化人才

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为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课程注重科学性、思政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深度融合,积极建设村镇聚落研究的开放线上思政案例库,依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典型示范(十八洞村、花瑶聚居区)设置实践基地,通过乡建历程回顾,学习百年党史;通过榜样引领,鼓励学子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乡村,不负青春、韶华与时代;通过移动教学、模拟实践、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研究热情,提升专业能力,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需求紧密结合。

课程目标课程与思政融入点本课程包括8个主要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1)村镇聚落的概念阐释(城乡关系、三农问题、记住乡愁、四个自信);2)村镇聚落研究历程(百年乡建、百年党史);3)村镇聚落组成要素(以人民为中心、共同缔造);4)村镇聚落影响因子(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思想);5)村镇聚落适宜技术(实事求是、传道济民、两山理论);6)村镇聚落研究创新(四个“面向”、两个“更加”、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7)典型实践创新(职业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岳麓书院讲话);8)驻村场景教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讲好中国故事)。挖掘资源,完善内容1)历程回顾,党史重温。百年党史就是一部百年乡建历史。本课程在村镇聚落建设历程与发展过程中,了解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城乡发展,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2)榜样引领,实例示范。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的感人实例层出不穷,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案例。本课程注重发掘乡村建设中的优秀事迹,融入课程进行思政示范;注重发掘湖南大学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中典型实例,以身边人为榜样,培养学生在乡村人居建设中的担当意识。教学案例:2021年的教学中,卢健松老师和龙兵两位老师,在建筑学院主办的“湘村营建-湖南大学乡村振兴设计成果展”展览主厅,开展“移动思政课堂”教学,与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青年与乡村”的生动讨论,极具张力的课堂氛围引得学生频频发问,也加深了青年学子对乡村的思考。

“湘村营建-湖南大学乡村振兴设计成果展”展厅中的“移动思政课堂”(主讲:卢健松、龙兵)3)基地建设,场所铸魂。依托已建设的湖南“花垣十八洞村实践基地”、“隆回虎形山花瑶实践基地”、“益阳紫薇村实践基地”,配合课程建设,组织多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之美,实现环境育人,场所育人。

图3 花瑶实践基地的在地授课(主讲:卢健松)改进方法,探索模式1)求真务实,实践真知。从近期乡村实践中发掘感人案例与人物,注重在近期实践案例中发掘思政点,让学生感同身受,自觉生发专业自信与担当意识;由村镇聚落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任课,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乡间调研、考察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2)情境代入,趣味课堂。结合调研开展“模拟驻村建筑师”的练习,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形成与农户的共情,了解乡村人居建设的复杂性与专业性;进而结合“方阵抢答、乡建互答、微信留言”等课堂环节,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村镇的未来,明确建筑师在村镇人居建设中的职责。3)三位一体,综合协同。通过“理论讲授、实践调研、情景模拟”形成“知识、能力、兴趣”三位一体的乡村人居建设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专业教学、情感培育、素质教育”课程思政模式。

“专业教学、情感培育、素质教育”课程思政模式课程特色系统梳理,全球视野本课程理论性强,是目前较为系统化、理论化讲授村镇人居建设理论与经验的课程,引荐国外的实践案例,在全球化语境下,讲授中国乡村发展历程和村镇典型故事,总结村镇人居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本团队乡村人居建设相关案例左:崇木凼村厨卫更新;右:白水洞小学本土扶贫,助力乡村课堂之外,团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研究生进行本土扶贫工作,提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开课至2020年,培养了10余名建筑学研究生参与湖南大学定点扶贫村的人居建设工作,助力乡村脱贫。以健康乡村为目标,从规划、公建、民居和景观等多个维度对白水洞村乡村人居建设开展提质和研究。不仅极大推进了当地人居品质的提升,带动当地农户自发建设,促使其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还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专业技术带到了乡村,让青年人发挥其社会价值。

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在地实践实践示范,案例引领注重榜样育人,以优秀实践与先进个人为思政素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到国家的需求中去,实现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挂钩。教学案例:2021年的教学中,本团队魏春雨及卢健松两位教授抛开PPT及固定讲稿,通过颇具诚意与启发的问答式对谈为在座师生解惑答疑,奉献了一场有深度有内容、又深入浅出的湘村公开课。两位老师分别就“乡建的范畴界定”、“建筑师在乡村的创作体验及思考”、“乡村对建筑师在城市创作的借鉴与给养”、 乡村建筑创作的体验与思考建筑创作的时代性与个人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回应了乡村建筑创作与建筑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魏春雨、卢健松教授与同学们展开问答式教学,以实践案例与亲身体验影响学子实践基地,产研联动助力乡村发展,课程不仅发挥村镇聚落研究和建筑创作示范价值,还积极建设长期实践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带教研发展。当前,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在地科普”相结合的特色人居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际研学活动4次、高水平学术会议1次,辐射高校师生近500人;连续两年申报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面向农户、社会和高校的科普培训10余次。同时,主持相关课题10余项(含国家级6项,省部级6项);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UIA国际建筑师协会、AIA亚洲建筑师协会、WA世界建筑杂志、Archidaily等多个奖项;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含建筑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论坛、世界建筑、新建筑等重要学术期刊);相关经验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中国教育官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芒果TV等多个新闻媒体上报道。

乡村人居建设知识与科普活动之“花瑶课堂”,2021,隆回课程评价与成效本课程学生四维评价结果为优秀,学校评价优秀。根据课后学生问卷回访量化分析,该课程加深了对村镇的认知,提升了乡村建设的兴趣,增强了服务乡村的意识,提高了建设村镇的能力;村镇研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视野更加宽阔。“移动课堂”、“在地教学”、“情境育人”的思政效果好。

图文|湖南大学

编辑|雅琨

转载 |中国研究生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