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研究生颂百年(102) | 追寻师大革命教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07-14 16:25 浏览量: 3171

今天

百所高校接力讲述“四史”活动

走进山东师范大学

我们接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山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余修

及校园标志性建筑毛主席塑像的故事

余修:以身垂范奉献革命,满腔热忱投身教育

余修(1911—1984),原名鲁广益,汉族,济南市北园沃家庄人,是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诗人、曾任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第二任院长兼党组书记。

1911年5月,余修出生于济南的一个革命家庭。1925年,年仅14岁的余修结识了关向应,并经关向应的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了他60余年的革命生涯。1936年2月,余修在北京中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求学期间,他两次聆听了鲁迅革命文学演讲会,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参与组建了北方左联,发表了一大批进步诗文,团结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狱中作《满江红》一首,词中流露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和身处险境依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激励和鼓舞了许多革命青年。“国破何惧铁窗寒,破浪前进趁征帆。男儿驰驱许国日,脱去长衫跨征鞍。”这正是余修坚定的革命信念。1937年,余修离开北平奔赴陕北,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逐渐担负起培养行政干部的重任,完成了从革命青年到革命教育者的转变。也正是在这里,他在窑洞中亲自向毛主席汇报了干部培训工作的情况,聆听了毛主席穿透寰宇的革命真理。教育乃国运之命脉,师范乃教育之母机。”“我热爱教育事业,我的愿望就是把新中国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搞好。” 这是余修孜孜以求的教育情怀。新中国解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余修积极参加山东省首批新型高校的创建工作,1949年,出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党组成员,并担任时事政策授课任务。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担负起振兴山东高等师范教育的重任。

草创时期的山东师范学院,仅有几个小小院落,几十间破旧平房,全校集会的“礼堂”是临时搭建的草棚,“大学的牌子,中学的师资,小学的设备”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然而,艰苦的条件并不能磨灭教育者的教育情怀,余修将所有热情投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积极争取国家建委、省委和市委支持,亲自勘查地址、设计蓝图,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一年多的时间里,两幢教学楼和一座图书和办公大楼就在千佛山下拔地而起。余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来校伊始就顶着巨大压力,大胆启用名家名师。同时,他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与他们谈心、谈学问、谈工作,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时全校共有教师260余名,每一名教师的课堂上都曾出现过他的身影。

余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为山东省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信念如炬的革命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教育情怀,已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史册。

毛主席塑像: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筑牢学子信仰之基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的东方红广场上屹立着伟岸的毛泽东塑像,毛泽东塑像始建于1967年5月,于10月11日正式落成,塑像连同底座高达16米。塑像姿态伟岸、形体庄严,既大气磅礴又沉稳厚重。毛主席的面容慈祥,眼神炯炯,目视前方,右臂朝前举起,衣襟随风微扬,整个视觉效果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堪称雕塑艺术的上乘之作。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山师人的细心呵护下,毛主席雕像依旧光彩夺目、熠熠生辉。2009年6月,毛泽东塑像入选济南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时至今日,这座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瞻仰,合影留念。让我们跟随时光的记忆,一起去重温那一段红色的岁月,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国掀起了建毛主席像的热潮,学校也很快的加入到这一行列。设计不易,建造更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建造这样一座高大的塑像绝非易事。仅从塑像的形象设计的设计图纸的确定就是从50多个方案中选出来的。在塑像的建造过程中更是一波三折,最开始,一座高9米的塑像建成,但因“雕型和环境不能突出伟人的形象”而被众人否决。紧接着,又在体育馆重建的16米高的塑像又因“雕型粗糙、不够完善”而被拆除。因此为了避免在室内造成的透视变形问题,最终,专家决定第三座塑像直接在现场的台座上进行建造。在室外建造对于建造技术要求极高,除了要做好防晒、防风、防雨之外,还要日夜不停的喷水,防止塑像干裂,从我们对山东艺术学院的老教授李振才(毛主席塑像设计者之一)的采访得知,塑像里面填充的是泡沫水泥,是用带颜色的颗粒加上石粉,颗粒颜色有灰色、黑色、棕色、白色,经过混合最终调出暖色的花岗岩,塑像表面还要进行剁斧,多出一些麻面来,这样才能出花岗岩的效果。

炎炎盛夏,天气酷热难耐,但建造现场上的每个人的热情都不输于这盛夏的高温,建造现场的人们都汗如雨下,没有一个人的工作服是干的,但工地上依然充满着欢声笑语,广大建设们怀揣对毛主席的无限感恩之情,用革命般的斗志,投入到建设中去,根据对中国孔子基金会员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刘示范教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石灰的搅拌主要靠人工,一些材料的运输也是人工一点点的运到工地上去,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工人们从没有松懈,每天都在紧张的工作着。为了尽快完成雕塑的建造,工人们披星戴月,建筑期间整个工地灯火通明,通宵施工,甚至有些师生直接将铺盖搬到了工地上,昼夜不息地参与建设。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毛主席塑像就在东方红广场上拔地而起,堪称当时雕塑界的奇迹。巨型伟人像的建成一时成为盛事,落成仪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名群众齐聚校园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欢呼的口号如春雷滚动让人们心潮澎湃的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更多的是因为情怀有了寄托,从酝酿建设到塑像落成,广大师生展示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的政治本色和坚强的意志品格。东方红广场,一个响亮的打卡地。毛主席塑像,一座永远的纪念碑。每当跨入校门,看到主席像挺拔的身姿和亲切的微笑,人们胸中都会升腾起无限向往和坚定信仰。半个世纪以来,毛主席塑像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山东师大接续奋斗、深化改革、领先发展的坚实足迹;感召了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师大人在这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目送了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校园开启人生崭新篇章。毛主席塑像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名片,不仅在招生宣传资料上、新生录取通知书的封面上、校内的各种教学印刷品上,就连校园一卡通也印有毛泽东雕塑。这尊蕴含着伟大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的珍贵文物,已经成为山师人的精神华表。知史鉴今、观照未来。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想要讲述毛泽东塑像的故事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励师大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山东“双高”建设和冲击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结语

岿然屹立的毛泽东雕像

投身革命与教育的余修

铸就了山师人的品格

引领着山师人的精神

不忘来时路,方能走好未来的路

追寻先辈足迹,踏上新的征程

山师人将戮力同心、朝夕不倦

向着新的百年目标奋勇前进!

@青岛农业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承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微信平

内容 |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

编辑 |马亚男责编 |雅琨

转载 |中国研究生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