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专家解读(一)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06-09 15:22 浏览量: 4376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杨斌,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兼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周光礼,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阎光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别敦荣分别撰文,从不同角度解读《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

杨卫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

融合专家判断与客观数据的学科评估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指导思想在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遵循教育规律,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笔者针对该工作方案,有下述四点感触。

一、重传承,但彰显创新的评价体系

《工作方案》构架了一个重传承,但彰显创新的评价体系。具体说来,可梳理出五项传承与五项创新。

五项传承:一是评估的组织方不变,仍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二是学科评估的逻辑框架不变,仍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为基本定位;三是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不变,仍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四是学科评估的评价方式不变,仍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五是评估结果的发布形式不变,仍按照分档的粗粒化发布方式。五项传承得益于既往业绩,包括:历次评价的成功,使得学科评估的权威性、重要性和声誉依赖度日增;与院士评审、自然科学奖评审、基金委人才项目评审一起,构成了我国科教界的重要评审标杆;专业化评估队伍的形成,该队伍行事低调、作风扎实、数据清洗认真;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文化形成,以融合性评价、依托广泛共识、操作性强、平抑舆情出色而闻名。

五项创新:一是在客观数据展示上采取结构性证据链,充分运用“融合评价”,建立专家“元评价”制度。二是在学术贡献划分上提出归属度原则。既避免“一稿多投”,又避免“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教师成果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抑制人才无序流动。三是在指标权重上遵循重质量的原则,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四是在评估结果呈现上采取多元化优化分档,多元呈现评估结果,发布总体结果与提供单项评估结果相结合。五是注意到不同学科的体量特征。考虑门槛高度与临界质量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高门槛学科避免由于学科点数量太少而造成的高端零和博弈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连片学科中由于区别度较弱而产生的选择性堆积行为。

二、重公正,但涵养特色的包容范式

学科评估的核心在于保障评估指标体系下各个学科的平等性。我们要注重公正,但也要注意形成包容性范式,可以涵养不同的学科特色。在评估时应注意不能磨平各个学科的特色,而是做到“主体等同对待,特色有别陈述”。坚决不能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刀切逻辑。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分类评价范式。要强化分类特色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

为做到这一点,评估体系的设计要采取包容范式,体现在:一是有充分数据支持的专家评审;二是专家充分酝酿规则下的数据注入,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方法,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三是留出特色发挥空间,采取规定字数下的自选风格的描述语言;四是多维度评价,注重多元评价,采取多维方法。工作方案中强化了“代表作”和“典型案例”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特色贡献。

三、重证据,但适度柔化的指标设置

目前,“五唯”已经成为科教界广为讨伐的现象。但反“五唯”并不是反“指标”,更不是反“证据”。反“五唯”的核心在于反“唯”,反对那种“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掩百俊”的做法,反对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数据是需要的,但断章取义地抽取数据是不对的。ESI引用数不能作为评价所有学科的唯一标准。

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也是一样。在当前版的工作方案中,不设人才“帽子”指标,采用“队伍总体结构与代表性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质量,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情况。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避免了以往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

四、重专家,但切断利益的同行评议

公平性是评审的计量基础,专业性是评审的权威体现。它们在所有的评审中是至关重要的。对成果的评价来说,其下一层指标是颠覆性、适用面和影响力。对评估程序来讲,其下一层指标是客观性、逻辑性、能动性与灵活性。同行评议是各国通用的主观评价手段,其评价的基础是学术价值观的共识性。一个好的同行评议既要注重专业性,还应考虑其公正性。我们应该尊重专家,但需要化解在同行评议中可能出现的非对称利益。对此《工作方案》提出了有益的举措。

在中国,干扰同行评价的四个公正性障碍是:学术关系网、利益冲突、群体博弈、专家选取的权威性。前三个障碍与专家之间、专家与评审对象之间的利益链有关。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切断利益链,二是形成利益均等,这些都可以消除同行评议中的非对称利益。

龚旗煌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优化学科评估方案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公布,新一轮学科评估工作启动。此次学科评估最为突出的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向性、系统性、过程性、成长性和多元性。此次学科评估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突出体现,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遵循,对于战略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科评估是国家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大学办学成效的“试金石”,是考察学科建设质量的关键。作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抓手,第五轮学科评估将“聚焦立德树人”作为第一原则,并在具体指标中突出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凸显了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引导立德树人贯穿整个办学过程,完善和调整相关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科研育人水平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上的优化将引导广大高校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优化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第五轮学科评估在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方面体现了“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观

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此次学科评估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指标,把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要求贯穿“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和导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加强对毕业生理想信念、品行、劳动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考查。在代表性在校生和毕业生信息中,强调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果。这些指标设计,是对学校践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全面体检。

二、坚持教学基石地位,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教材、课程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为了扭转“重论文、轻育人”不良导向,促进广大高校重视教学工作,第五轮学科评估突出强调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重要观测点,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将“出版教材质量”调整到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下,明确教材是教学重要载体的定位;改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重点考察学科在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实际投入和成效。这些正确导向都与教育发展规律相契合。

三、坚持发挥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点亮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之路,将知识学习和科学探索有机结合的主要路径就是科研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讨论持续多年,但多从二者独立的视角争论,长期以来,科研育人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科研育人效果进行评价本应是大学学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受制于标准难量化、效果滞后性的局限,而被长期淡化或忽略。第五轮学科评估打破孤立壁垒,提出“科研育人成效”导向,科研支撑教学的融通理念,增加了科研育人效果这一重要观测点,开启了对科研育人情况评价的有益探索,这在国内外众多学科排名评估中是前所未有,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五轮学科评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引领中发展,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评估方法更加成熟。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尊重教育规律方面,更加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引导;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更加强化人才培养为中心,更加注重育人的成效和质量;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这充分体现了学科评估鲜明的旗帜导向,彰显了“中国特色”学科评估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将引导广大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学生指导,压实育人责任,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

发挥学科评估促进建设作用引导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评价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反映教育成效的晴雨表,还是引导教育工作发展方向的“指挥棒”。第五轮学科评估是一次备受关注的教育评价工作,牵涉全局,作用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在总结前四轮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第五轮学科评估通过广泛深入调研,进一步确定、完善了评估定位、指标体系。希望站在更高起点的学科评估,能为促进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贡献力量。

一、发挥好学科评估引导作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评估要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改革要求。学科评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内少有的参与度高、信息量大、关注度高的评估,高校和社会对此都高度重视。各界都很关注教育评价的最新要求是否能有效、有机、有力地体现在学科评估中,“五唯”是否仍会隐性地变相地躲藏在细节、流程、惯例中,这都要求评估的组织方、参与院校讲好评估的“政治”,这可以说是本次学科评估成败的首要关键。

学科评估要有意识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明确提出了“四为”方针,学科评估要有利于“四为”的落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科评估要充分考虑高校面临的具体情况、目标、发展路径等差异,要避免评估尺子的划一把高校引向趋同化,而应通过学科评估的完整方案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学科评估要坚持多元评价并注重增值评价。要坚持多元评价,反映学科的真实水平和对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针对不同学科,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同一个学科的评价,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只用单一的指标或者方法去评价。要注重高校、学科,以及人才培养中的增值评价,鼓励高校展现在不同方面的进步,促进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评估要注重多种更具可比性与引导性的结果呈现形式。一个学科要发展,需要多个学科进行支撑,优势学科要建设好,也需要相关学科进行支持。学科评估结果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呈现多种评价结果,让高校和学科能更加清楚地与自身定位相结合,客观评价高校自身表现,找准自身发展方向。

二、学科评估方案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学科评估探索积累并升华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更加科学有效、更加多维多类的中国特色评价体系。这些好的做法,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广泛开展调研并发挥学科、学术、学者共同体的作用。一年多以来,为充分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打造和完善更加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相关方面积极向教育研究专家和相关学科学术组织等征求意见。可以说,学科评估方案吸收了各方面很多宝贵意见。

指标体系、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新的评估方案,强化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探索确立新评价体系,是非常好的导向,第五轮学科评估更加注重呈现特色案例而不是简单计数,通过专家负责任的主观评价来实现更加多元的评价,这也比较符合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

三、持续改善评估工作,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细化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评价工具。学科评估信息的分析及统计是学科评估分析的重要环节。学科评估工作要利用分析研究工具,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完整呈现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

充分发挥专家多方代表和广泛参与的作用。学科评估坚持广泛参与,凝聚共识,让参评高校在学科评估中发挥作用。专家部分是专门教育研究者,提供教育评价理论支撑丰富研究思路;部分是相关学校学科建设的专家,更加了解院校实情,有利于参评高校学科建设。因此,在学科评估的后期推进实施中,不同类型、不同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是很有意义的。

充分发挥学科评估结果作用。学科评估结果的发布,应做更细的工作,做好引导性解读、阐释。在后期学科评估结果呈现及分析报告中,要全面展现高校及学科发展状况,让学校认识自身优势、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等。

学科评估启动到结果发布的一段时间,特别是评估方案的学习和把握,信息收集与填报的过程,是极为难得的对教育评价、学科建设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实践性学习的机会。相信新一轮学科评估,能做得更好,作用也发挥得更好。期待第五轮学科评估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到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1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18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79479

邮箱:dxyxk@cdgdc.edu.cn

订刊:https://www.cdgdc.edu.cn/dxyxk/

转载 | 大学与学科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